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0年第21期

社论

以高质量纪检监察工作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坚强保障

要闻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纪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新时代 新指南

精读原文 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深度学习 展望“十四五”:以新发展格局促高质量发展

         展望“十四五”:抓民生也是抓发展

学知躬行 发挥纪检监察职能 保障蓝图化为现实

         以高质量监督确保全会精神落地见效

         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提供监督保障

         以政治清明促生态文明

         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以有力有效监督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

         助推五中全会精神在税务系统执行到位

燕阁观察

从四个特点领会五中全会精神

特别关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徐焰:志愿军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

刘中刚:主题展览致敬“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的通化记忆

在英雄的城市致敬英雄

黄迎旭:纪念抗美援朝的五部著作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广东:更加科学精准履行纪检监察职能

践行论要 落实科学精准要求 探索运用监督执纪“七个看”和问责“六字诀”

调研报道 靶向施治 充分释放监督效能

         坚持事实为上 科学定性量纪执法

         着力解开“症结” 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心坎上

实践一线 派出所来了纪检监察专干

         “榜样”的力量

采访札记 以科学精准放大监督执纪执法正能量

兰台论策

        用好纪检监察建议 推动问题整改到位

观察纵深 一纸建议何以成为“有力武器”

实践有方 灵活运用建议,监督加码升级

 对症下药开方,推动以案促改

 把握“时度效”,提升建议“含金量”

 紧盯建议落实,防止“一发了之”

一得之见

为创新而“创新”是一种形式主义

治病救人需把纪法情理贯通融合

“监督+”体系助推治理效能提升

学术研究

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实证纪法

如何准确把握免予或者不予政务处分的规定

如何理解和把握从重给予政务处分的规定

广角

一组

书记说纪

打响违规挂证取酬问题“清理战”

评论

主动投案才是唯一正确出路

监察史话

贾玉英:从“铁面御史”赵抃参罢宰相陈执中看宋代台谏制度 

贾玉英:
从“铁面御史”赵抃参罢宰相陈执中看宋代台谏制度
首页
1

 

贾玉英,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末五代王纲解纽、武将跋扈,推行以文治国的国策。史言,宋太祖有誓约,刻之于碑,藏之太庙,誓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宋代监察制度得以健全、发展和完善,形成以监察百官的御史、规谏皇帝的谏官、监督朝廷决策的封驳这三大监察体系,特别是开了御史与谏官(合称台谏)合一之端、形成合一之势。从史料记载看,台谏官人才辈出,除众所周知的包拯外,还有以“铁面御史”誉载的赵。赵(1008~1084),浙江衢州人,历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担五任御史,集铁腕和柔肠于一身,为整个北宋的历史增添了亮丽和耀眼的一笔。

参劾当朝宰相陈执中

在北宋士大夫政治背景下,赵作为御史,弹劾不避权幸,直至弹劾当朝宰相陈执中。陈执中是仁宗皇帝的老师,早年拥立大功,深得仁宗的信任和厚爱,再加上为相多年,可谓权倾一时,地位稳如磐石。据记载,陈执中宠爱的小妾张氏,生性骄横,暴戾恣睢。某日,侍女迎儿顶撞几句,她便命人剥光侍女衣服,捆绑双手,关进小黑屋子,并断其饮食。时值寒冬腊月,没几天迎儿便因冻饿而死。相府中的另外两名侍女为迎儿鸣不平,对张氏的凶恶残暴、草菅人命表示愤怒。张氏便令手下恶奴殴打两位侍女,极尽侮辱。两位侍女不堪其辱,先后自缢身亡。

不到一个月,相府内先后有三个侍女含冤而逝,一时间舆论大哗。这件事给台谏官出了道难题,参劾宰相陈执中所冒的政治风险,无异于虎口拔牙。但赵没有观望。至和元年十二月,他毅然发起对陈执中的参劾之战:臣窃闻宰臣陈执中本家,捶挞女奴迎儿致死,开封府见检覆行遣,道路喧腾,群议各异。一云执中亲行杖楚,一云嬖妾阿张酷虐,用他物殴杀。臣谓二者有一于此,执中不能无罪。

弹奏,无论是陈执中亲自杖杀,还是纵容嬖妾阿张将其打死,均是“失大臣之体,违朝廷之法,立私门之威”之举,“执中家不克正,而又伤害无辜”。

在赵的弹劾下,陈执中不得不请求置狱审讯。宋仁宗下令在嘉庆院设置诏狱(宋代官员犯法,皇帝下诏特派官员置狱审讯,称之为诏狱),令太常少卿、直史馆齐廓审讯。不久后,齐廓患病,宋仁宗改命龙图阁直学士、左司郎中张审讯。但在案件调查过程中,需要相府配合“追取证佐”,陈执中却“皆留不遣”,拒绝让案件涉及到的人前往嘉庆院接受调查询问。

至和二年二月,宋仁宗又令给事中崔峄审讯此案。崔峄审讯后得出结论:因为女婢迎儿不恪守本分,陈执中将之笞死,而非被其嬖妾杀害。按当时的法律规定,陈执中无罪,诏狱罢去,迎儿被杀一案不了了之。

参劾宰相案中御史与谏官互相攻击

对于这一结果,御史台官员非常气愤,指责崔峄徇私情。于是,赵弹劾陈执中,历数其“不学无术、措置颠倒、引用邪佞、招延卜祝、私雠嫌隙、排斥良善、狠愎任情、家声狼籍”八大罪状,请求罢免其宰相职位。

的参奏义正辞严,振聋发聩。宋仁宗将其在弹奏中提及的被陈执中排挤出朝的吕景初、马遵、吴中复等召还复职。御史中丞孙也弹劾陈执中在迎儿案件中,“务徇私,邪曲为占庇”“凡所证逮,悉皆不遣,致使狱官无由对定,罔然案牍”,导致诏狱“喑默而罢”,并请求贬谪陈执中“以正本朝典法”。    

此案中,谏官的立场与台官迥然不同。知谏院范镇不同意因迎儿一案治罪陈执中,认为御史对陈执中的弹劾是“专治其私,舍大责细”,并针对台官“正执中之罪”的主张,提出了“一婢子令国相下狱,有伤国体”的论断。

自此,御史和谏官互相弹劾、攻击、争辩的序幕正式拉开。

弹劾范镇称:“风闻同知谏院范镇妄行陈奏,营救执中”,直指范镇此前的升迁由陈执中提携,所以如今才“惑蔽听断,肆为诬罔”。知谏院范镇立即请求“与御史辨陈执中家事”,宋仁宗没有答应。

遭到弹劾后,宰相陈执中一度居家待罪,但不久后复入中书,供职如旧。这一举动激怒了御史台官员。赵以此为契机,再次上疏弹劾,请求宋仁宗“早正朝廷之法”,罢免陈执中的宰相之位,以从天下之公议。

此后,御史中丞孙率御史郭申锡、毋、范师道、赵集体请求上殿,阁门以“违近制”为理由,不许御史台官员进殿。知谏院范镇言“御史台全台请对,陛下何不延问,听其所陈,别白是非,可行则行,不可行亦当明谕不可之故,使知自省,今拒其请,非所以开言路也”。翌日,宋仁宗下诏令孙等人轮日进殿入对。

弹劾宰相陈执中:“身为大臣,既破朝廷之礼,而私门之内,信纵嬖人杀虐无罪,陈乞置狱,复自废之,情涉诬罔;托疾归第,不赴大宴,不赴圣节上寿,一旦昂然复入中书,殊无廉耻,不恤人言;身为大臣,而又坏朝廷之法。”

至和二年六月,赵进殿入对,再次弹劾 “陈执中狠愎昏暗,诋诬欺罔,破坏礼法,侮弄朝廷”,请求宋仁宗“早发宸断,正执中之罪,而罢免之。”在欧阳修、吕溱、蔡襄等共同弹劾下,宋仁宗将宰相陈执中罢为镇海节度使。

北宋苏轼赞誉赵人品操守,写下长达3500字的《赵清献公神道碑》。图为《赵清献公神道碑》局部。 陈晶/摄

宋代台谏制度之利弊

铁面御史弹劾宰相,令人敬佩感慨的同时,也发人深思。为什么御史的权限如此之大?为何台官与谏官相互攻击,这是怎样的一个制度呢?台谏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变迁中的一部分,有着深深的历史沿革。宋朝监察制度上承隋唐两代,下启元明清三代,是古代监察制度强化完善的重要历史时期。宋代之前,御史和谏官各司其责,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监察百官,谏官的主要职能是规谏君主,尚无“台谏”一词。

参劾宰相案中,台官与谏官争辩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核心在于究竟是否应该因婢女之死罢免当朝宰相。以范镇为代表的谏官坚持不能“为一婢子令国相下狱”,正是北宋森严等级观念在监察制度中的反映。以赵为代表的御史不畏强权、铁面无私,及时弹劾不法官员,体现了宋代台谏制度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宰相陈执中因不修身齐家被御史劾罢,对宋代官僚群体具有重要的警诫作用。

宋真宗天禧年间之后,朝廷赋予谏官监察百官之职能,御史与谏官职能逐渐合一,合称“台谏”。 宋仁宗朝及其之后,台谏官动辄联合行动,弹劾宰相百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史载:“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

在职能上,台谏官既能在朝堂之上对官员进行弹劾,又能随时向皇帝明言进谏,形成独具一格的台谏制度。台谏官还可以兼任知贡举、考课院、司农寺等。在任免上,代表着皇权的台谏官,只能由皇帝亲自挑选,宰相不能任免台谏官。宋仁宗说过,“祖宗法不可坏也,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矣。”总的看,台谏官的强势存在,有效防范了官员以权谋私情形的出现,成为了监督朝廷官员以及规谏皇帝的重要力量,从制度上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有序运行。

但也应该看到,宋代台谏权力膨胀,两府大臣与台谏官员势同水火,致使行政效率降低;宋代允许台谏官风闻言事,容易使其权力太大,一旦权臣左右台谏,风闻言事就会成为其打击异己的政治工具,为党争推波助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