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社论

以高质量纪检监察工作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坚强保障

要闻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纪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新时代 新指南

精读原文 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深度学习 展望“十四五”:以新发展格局促高质量发展

         展望“十四五”:抓民生也是抓发展

学知躬行 发挥纪检监察职能 保障蓝图化为现实

         以高质量监督确保全会精神落地见效

         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提供监督保障

         以政治清明促生态文明

         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以有力有效监督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

         助推五中全会精神在税务系统执行到位

燕阁观察

从四个特点领会五中全会精神

特别关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徐焰:志愿军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

刘中刚:主题展览致敬“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的通化记忆

在英雄的城市致敬英雄

黄迎旭:纪念抗美援朝的五部著作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广东:更加科学精准履行纪检监察职能

践行论要 落实科学精准要求 探索运用监督执纪“七个看”和问责“六字诀”

调研报道 靶向施治 充分释放监督效能

         坚持事实为上 科学定性量纪执法

         着力解开“症结” 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心坎上

实践一线 派出所来了纪检监察专干

         “榜样”的力量

采访札记 以科学精准放大监督执纪执法正能量

兰台论策

        用好纪检监察建议 推动问题整改到位

观察纵深 一纸建议何以成为“有力武器”

实践有方 灵活运用建议,监督加码升级

 对症下药开方,推动以案促改

 把握“时度效”,提升建议“含金量”

 紧盯建议落实,防止“一发了之”

一得之见

为创新而“创新”是一种形式主义

治病救人需把纪法情理贯通融合

“监督+”体系助推治理效能提升

学术研究

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实证纪法

如何准确把握免予或者不予政务处分的规定

如何理解和把握从重给予政务处分的规定

广角

一组

书记说纪

打响违规挂证取酬问题“清理战”

评论

主动投案才是唯一正确出路

监察史话

贾玉英:从“铁面御史”赵抃参罢宰相陈执中看宋代台谏制度 

在英雄的城市致敬英雄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重访丹东
本刊记者 窦克林
首页
1

暮秋的辽宁丹东,已是层林尽染,遍布大街小巷的银杏树更是让这座小城染上耀眼的金黄,仿佛在展示属于它的骄傲和自豪。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这座当时名为安东(1965年改为丹东)的边城赢得了“英雄的城市”称号。70年前,这里见证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历史时刻;这里的人民为支援抗美援朝,竭尽全力、尽其所能,留下了一件件感人至深的故事。如今,战争硝烟虽已散去,但这里留存的抗美援朝遗址、遗迹仍在诉说着曾经的牺牲奉献与英雄故事。

丹东市支援前线的运输车队将大批物资运往朝鲜前线。

丹东人民与志愿军建立了没有血缘的亲情

与朝鲜隔江相望,最近的地方只有几百米,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丹东在抗美援朝前夕及抗美援朝期间集结过大量中国人民志愿军,很多群众家里都安置过志愿军战士。短暂的相处中,丹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建立了浓厚的感情,甚至可以说是建立了一种没有血缘的亲情。

在安东市的九江街,曾有一处被志愿军官兵亲切称为“73号驿站”的老房子,见证过丹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那是一座用青砖和废弃旧船板建起的二层小楼,房主是赵连有与高守贞夫妇。从1950年到1953年,他家先后10多次接待了100多名志愿军战士。高守贞对这些战士格外关照,不仅把宽敞明亮的二楼让给他们住,而且经常帮他们做些缝补浆洗的活儿。志愿军战士也经常帮她劈柴、挑水、扫院子,就像一家人。战士们到了朝鲜战场后,常常给他们家写信,还有很多战士会把重要的私事托他们帮忙处理。当时,赵家人常常往返于邮局为前线的志愿军代领或转寄包裹邮件。久而久之,这里被志愿军战士们亲切地称为“73号驿站”。2010年的时候,曾在这里住过的志愿军战士,已经95岁的老人陈公墨与赵家的三儿子赵玉斌取得了联系并在成都见面,续上了60年割不断的亲情。

丹东人民与志愿军的血浓于水的感情还体现在对伤病员的救治护理上。战争开始后,每次战役下来,都有很多伤病员回丹东医治。当时,安东市妇联发动群众成立拥军服务队和小组,有的街区还自发成立“老妈妈服务队”,深入军营和医院,缝补衣服被褥、护理伤病员,冷淑梅的事迹就很典型。冷淑梅是个农业户,按当时政策农业户护理伤病员,一人给一分地。她积极报名参加护理工作后,坚决不要政府分给的土地。被分配到铁路医院后,她不仅喂饭、擦身样样主动,而且还主动承担洗血衣等任务,以至于走路都带小跑,累得上厕所都能睡着,一人前后总计护理了100多位伤病员。

在丹东,还有这样一组数字承载着群众对志愿军的深情。据丹东市史志办公室提供的数字,抗美援朝期间,丹东人民为志愿军做军鞋388924双,做大衣10538件,做被褥316450床,洗衣服588952件,有上万名妇女夜以继日护理伤病员。

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就给多少

朝鲜内战爆发后,侵朝美军飞机对中国东北边境地区进行了轰炸,丹东深受其害。据丹东市史志办公室提供资料,1950年8月至1953年6月,侵朝美军飞机对安东市区扫射57次,轰炸22次,投弹189枚(不含轰炸鸭绿江大桥的数字),造成伤亡672人,其中轻伤388人、重伤132人、死亡152人(不含部队伤亡人数),损毁房屋2959间及大量交通运输、电力、通信设施。仅1951年4月7日,侵朝美军飞机对安东市三马路的轰炸就造成了66名无辜居民丧生。其中,家住三马路大院胡同3号的李荣山,在这次轰炸中一下子就失去了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共4位亲人。

侵朝美军飞机的血腥罪行,不仅没有吓倒勤劳勇敢的安东人民,相反却激起了同仇敌忾的火焰,坚定了誓把抗美援朝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当时,在安东市委领导下,全市人民在做好防空疏散工作的同时,积极投入到支援抗美援朝的斗争中。

为阻止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援朝物资过江,侵朝美军对鸭绿江大桥进行了狂轰滥炸。1950年11月9日,数十架飞机轰炸了大桥,致使桥墩被毁,大量军用物资积压桥头。安东市紧急组织1500余人。近百条拖船、舢板与铁路工人一道,头顶盘旋呼啸的飞机,脚踏冰冷刺骨的江水,硬是用肩扛、手搬、车推和船运,将50多车皮毛石一块块运到江里。狂轰滥炸中,参与抢修的工人群众有的牺牲、有的被炸昏、有的被气浪掀到桥下,但一批英雄倒下了又一批勇士高喊着“为牺牲的工友报仇”的口号继续接着干,奇迹般地用700多根枕木搭起了9.5米高的枕木垛,解决了通车问题。据统计,侵朝美军曾13次轰炸鸭绿江大桥,但英雄的安东人民和铁路工人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设了一条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当时的安东,不仅肩负着赴朝作战志愿军、物资的转运任务,还承担着直接支援前线的战勤任务。“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就给多少。”在市委号召下,全市各条战线的干部、工人、群众积极出工出力、捐款捐物。数据显示,到1952年9月,全市出民工53.58万人次,大车23.1万辆次。金汤、元宝区的1900名青年和市直机关200多名干部,为志愿军伤病员义务献血58万多毫升。在1951年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中,全市人民节衣缩食,捐献99亿元(旧币,下同),超额完成6架战斗机的捐献任务。为了多捐钱,七十多岁的烈士家属宋传义每天不顾年迈劳作在大白菜地里,终使白菜增收。之后,他把种白菜的收入和仅有的积蓄共计70多万元全部捐出,被誉为“爱国老人”。

抗美援朝期间,安东人民出色地支援了前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曾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的杨得志亲笔为这里写下了这样一句题词:“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

铭记英雄光辉事迹,弘扬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丹东这个与朝鲜战场一江之隔的城市,对英雄的志愿军流血牺牲的事迹有更真切、更深刻的体会。

铭记是对英雄最真挚的致敬。丹东很早就开始收集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文物和英雄事迹。1953年辽东省决定成立辽东地志博物馆筹备处,开始征集历史文物和抗美援朝战争文物。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辽东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改名为安东市历史文物陈列馆,继续征集历史文物和抗美援朝战争文物。1957年7月,安东市历史文物陈列馆设置“抗美援朝纪念展室”,第一次展出抗美援朝战争文物,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英模烈士事迹。1958年9月,安东市历史文物陈列馆改名为安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并专门派人在志愿军部队、全国各地征集抗美援朝文物。此后的60多年里,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经历了多次搬迁,并于1990年、2014年两次改扩建,成为了全国唯一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

如今的英华山上,翻修一新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不仅充分利用精心设计的展陈,致力于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抗美援朝历史,还用珍贵馆藏带人们重温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

当年上甘岭阵地上的岩屑、嵌有弹片的树木等珍贵文物,不仅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山头被炮弹、炸弹削低2米,土石被炸成1米多厚的粉末”的残酷,更让人们对以身体堵塞敌人机枪眼的黄继光,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并在最后时刻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孙占元,坚守阵地击退敌军40余次冲锋、毙伤敌人280余名的胡修道等战斗英雄的光辉事迹有深刻体会。此外,志愿军战士王玉才用缴获美军的避弹衣、降落伞带等自制的书签,志愿军驻安东办事处副主任于耀亭用美机残骸制作的笔筒、墨水盒等新展出的志愿军战士的“发明创造”,反映了最可爱的人在严酷战火中坚强乐观的精神。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传。近年来,丹东在维护扩建抗美援朝纪念馆、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同时,还通过军地联手修复了抗美援朝过江通道、烈士陵园等7类92处红色遗址,并聘请10名志愿军老兵作宣讲员,宣扬抗美援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丹东市史志办公室黄文科、杨志宏对此文亦有贡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