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会要求,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展望“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要面对的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一点也不会少,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畅通与否,将是我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捍卫经济全球化、更好体现大国责任与担当的关键。我们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图为青山绿水环绕的杭州下姜村。
认清构建新发展格局所面临的形势与要求
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和目标任务已经确立。瞄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我们即将坚定地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全会对“四个全面”的最新表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替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表述,正是基于全会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的高度评价,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形势判断决定任务部署。全会要求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提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乘势而上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迫切需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前,主要依靠外需和投资驱动、依靠大量初级要素投入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旧模式、旧格局已难以为继。近年来,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中低端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饱和,加之其他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加入全球市场竞争,旧有的发展格局的正面效应和边际效应趋于弱化。展望“十四五”时期,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就必须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更加集约高效的驱动力,打造高标准现代市场体系,使得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需引擎转动更为强劲。与此同时,着力深化国内市场上的社会化分工协作,着力畅通城乡和区域空间上的经济循环,显著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满足全体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全会提出,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当前,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正在重构,我国“被脱钩”和“被断链”风险有所增大,亟待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在国际市场拥有更大支配地位,受到其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的压制,我国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空间受到限制,当前和未来只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才是真正握在自己手中的战略资源。在此形势下,当关键技术、核心设备和部件不能再从外部市场购进时,就要加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真正以国内市场自主确保科技自立,坚定地从“市场换技术”迈向“市场强技术”。
经济全球化遭遇 “逆风潮”,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当然也有历史性机遇。一方面,从当前情况看,预计全球基于WTO规则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模还将继续萎缩,原有的国际分工格局维持运行将面临更多困难与挑战。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各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位置面临调整与变动,在重新磨合各自位置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涉及我国的经济摩擦和循环不畅等诸多挑战。另一方面,从中长期发展来看,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谋发展与求合作仍是大多数经济体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夙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迈入后疫情时代之后,预计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于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制造业特别是发展与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密切相关的产业的诉求将更为急切,这就为我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基础,加强与这些国家联合塑造彼此之间的区域分工与经济相互循环新模式提供了历史机遇。对于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把握机遇就必将化危为机。这正如全会提出的,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理解新发展格局的特征与循环机理
“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全会概括了我国继续发展所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具体而言,目前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第二大消费市场,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日臻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正在加速提升。在国际环境巨变情况下,率先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成果,被国际社会普遍看好,拥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和条件。
国民经济内部循环处于健康状态,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并能够实现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基础。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关系中相互依存的两个基本方面,产业升级须以需求升级为导向,满足需求又必须依赖供给匹配。由此可知,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关键就是促进供给和需求在各个层次上实现动态均衡,畅通生产经由分配、流通到达消费,然后再反馈回生产的全部环节与链条,有序推进社会化大生产和再生产的全部过程。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有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市场是一种资源,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这是驱动国民经济大循环和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重要驱动力。我国内部需求旺盛和消费不断升级,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加速器”。构建新发展格局,根本上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保障民生和促进均衡发展,更加关注分配环节,合理调节阶层与城乡利益格局,聚焦人民群众未被满足的基本需要和进一步激发的潜在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提供更加安全、更加绿色和更高品质的供给,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从而充分体现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
维护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稳定,是着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拓宽我国在全球范围配置要素资源空间的重要保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基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全球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主要经济体都强调供应链安全保障,希望构建本国主导的产业链和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的供应链,从而摆脱对其他国家外部供给的过度依赖及被“断链”的潜在风险,我国亦当如此。为此,我国要在巩固传统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价值链水平,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崛起的机遇,着力提高本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以及参与价值分配的实力,在此基础上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安全与稳定。
促进国内国外市场规则统一融合,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支撑。我国正在提升全面开放的层次与水平,加快从商品与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流动内容不应只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外市场规则之间的融会贯通。我国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为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经济循环体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外部环境将更趋复杂,全球经贸规则面临重大调整,进一步培育和释放国内市场潜力,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坚定全球投资者信心、稳定外贸和外资的重要抓手,也是未来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谋求与自身大国身份相称的影响力的关键。
找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路与路径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以辩证思维看待新机遇新挑战,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与主动求变。有效应对全球市场规则嬗变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面临重组的外部环境,将破解“卡脖子”难题作为加快提升本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契机,抓住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扩围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有利条件,针对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链条上存在的梗阻与堵点,聚焦市场供求结构失衡、市场基础设施不完善、规则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大力促成以需求升级为导向的供给创新升级、建设高标准现代市场体系、推动内外市场规则有效融通。全面落实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扩大内需等重大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全社会主体新活力,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以共建共治共享努力拓展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从而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核心动能,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重大保障,全面构建起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具体而言,应从四方面着力。第一,将巨大市场潜能变成实际需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稳步推进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居民可支配收入规模扩大,提高低收入人群最低工资标准,多渠道确保农民增收,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扩围和均等化,消除居民家庭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促进城乡居民家庭消费从温饱型迈向发展型,推动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朝着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大力发展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
第二,提升供给创新对需求升级的匹配度,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建设全球领先的新一代5G大型通信网络,突破一批反映5G消费新趋势的共性技术,大力促进5G网络覆盖城乡。排查海外供应来源单一、对外依存度高的中间投入品,针对性制定供应替代方案。引导要素和资源向重大装备制造业集聚,强化系统协同创新,加强关键和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明确支持首台(套)示范应用的举措,坚定地支撑自主品牌重大装备开拓全球市场。
第三,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打通不同区域空间之间的经济循环,确保各类要素资源在国内各区域间自由流动。配合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塑造区域发展新战略,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着力促进东部产业升级与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有机结合,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
第四,增强国内市场的全球影响力与吸引力。进一步畅通我国与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促进中欧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合作。同时,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为抓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较明确需求的领域,结合我国现有产业优势,促进形成新的国际产业循环和市场循环,进而在我国与相关经济体和地区之间形成真正能够相互促进的新型分工合作机制。(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所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