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本刊记者采访驻村干部。
“我是县政务服务中心增派过来的驻村干部,最近工作压力有点大,除了要承担本身的驻村扶贫工作之外,周末还要完成40多家贫困户的走访任务,我的体力和脑力实在是跟不上啊。”2020年3月14日,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纪委监委监督检查组在姑开乡开展监督检查时,驻村干部彭良泰倒起了“苦水”。
为进一步压实帮扶责任,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今年初纳雍县政府曾发文要求每个县直部门都抽派不少于50%的人员驻村定点帮扶,彭良泰正是被派来定点帮扶的干部。
“根据文件要求,今年新派的驻村干部主要负责所驻村脱贫攻坚的全面工作,原则上不再分配贫困户的包保任务,为什么抽派过来的驻村干部还会有这么多贫困户需要走访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检查组继续深入了解情况,发现县扶贫办的一份文件中规定抽派驻村干部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负责本部门干部职工在村结对帮扶包保任务”。
“这样的要求与县政府的文件精神不符,”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袁靓认为,“很多驻村干部既要负责村里的扶贫工作,又要承担本部门所有包保贫困户的走访任务,这与县里抽派驻村干部全面抓好村里脱贫攻坚工作的初衷是不一致的。”
情况摸清之后,袁靓又陷入了思考,既然是有部门文件规定,纪委就不能对县扶贫办安排抽派干部的额外工作进行直接纠正,该如何协调减轻干部负担就成了一个难题。经过深思熟虑,县纪委于3月25日向分管扶贫办的县委领导“点对点”送达了《监督工作提示单》,在指出文件规定存在问题的同时,建议分管部门加强与县委、县政府的请示汇报和沟通协调,确保决策部署、文件要求有效衔接。
接到提示单后,县领导当晚就针对提示的问题召集会议研究,最终统一协调了对驻村帮扶干部与结对帮扶干部的责任划分,明确了原单位的结对帮扶关系不变,留在县直部门的干部仍然要完成帮扶对应贫困户的任务,直到脱贫工作结束。
“工作明确之后,我的扶贫任务得到了细化,包保的内容比之前更少,但更加细致了,我可以全面了解村民的需求,更好地为每一户谋发展。”彭良泰说。
做通思路 打通道路
“前两天听说王书记不回去了,真是太好了,我们舍不得他啊。”记者跟随王朝云来到火把村村民张学伦家中走访时,这位苗族老伯紧紧握住记者的手,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激动地说。
原来,前不久王朝云放弃了回县纪委监委的机会,再次选择坚守驻村第一书记的岗位,而这已经是王朝云扎根火把村的第4个年头。
2017年3月,纳雍县纪委监委派驻第四纪检监察组副科级纪检监察专员王朝云被派到姑开乡火把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刚到火把村时,王朝云就发现村里道路不畅,不仅影响群众生活出行,更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王朝云带领村“两委”,抢抓2017年下半年全县实施通村通组路建设的大好时机,规划上报共计20余公里的4条通村公路及8个村民组的通组路等。
规划上报期间,王朝云一面奔波于乡镇交通管理站和县交通局,递交材料、了解进程;一面带头组织村中党员到被修路占用土地的村民家中做好沟通,以便后期工作顺利开展。
回忆起当时劝说村民同意修路,潘怀应一家令王朝云记忆深刻。60多岁的潘老汉固执地认为占地修路会破坏自家风水,坚决不签同意书。
面对群众的不理解,王朝云没有立刻拉开架势上“思想政治课”,而是多方面了解潘老汉家庭情况,寻找突破口。功夫不负有心人,得知潘老汉最疼小孙子后,王朝云和他聊起了孙子的成长和未来,修了公路孙子才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外界的先进知识,不修公路未来孙子仍将处于贫困的环境。一番解释之后,潘怀应恍然大悟,彻底破解了封建迷信的思想束缚,潘家不仅签下了同意书,在规划获批之后,更带头出人出力支持通村通组路的修建。
2018年中旬,火把村通村通组路顺利竣工,老百姓去县城赶集的时间大大缩短,往返一趟能节省近4个小时。(马直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