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再攻坚,不破楼兰终不还。”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考察时深情勉励大家。此后的几年,班彦村乡亲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发展种养业和劳务经济,用短短三年多时间甩掉贫困帽子,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26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0574元,如今村民们搬进新房子、用上天然气、喝上自来水,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截至2019年底,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162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实际减贫53.9万人,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清零”目标,大家正一起携手迈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自然环境恶劣,发展条件受限,全省有50多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3.2%,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能职责,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强化政治担当,着眼强基固本,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羊群走路靠头羊,“领头羊”作用十分重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省纪委监委尽锐出战、全力以赴。省纪委常委会带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各项要求,成立以省市县三级纪委监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领导小组,在2018年至2020年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方案中明确目标任务,制定时间表、划出路线图,三年间先后17次召开推进会、调度会、座谈会,学习认识不断提高,部署推动不断深入。为破解青海基层纪委审查力量薄弱、经验不足、干扰较多等难点难题,省纪委监委探索建立提级领办、直查直办、重点督办等工作机制。对贵德县2016年至2017年未按规定发放贫困户危房改造补助的问题,省纪委牵头组织住建、财政、扶贫等部门集中力量快速调查核实,仅用22天就查清问题和责任,对14名责任人予以严肃问责,“一竿子插到底”破解难题、亮剑生威,形成强大声势。三年来,省纪委监委直查直办扶贫领域典型问题线索13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8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4人,发挥了鲜明的示范引导作用。
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重点在基层,要害在“关键少数”,只要抓住党委“关键少数”,就能有效实现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融合、同向发力。一方面,从县市区党委书记抓起,2018年开始,推行了贫困县市区党委书记领办问题线索机制。如对2020年初省纪委监委转办西宁市大通县良教乡上甘沟村党支部书记贪污100多万元易地搬迁款,在整村推进项目中多收取村民111万元,将50袋救济面粉存放村委会5年致使霉烂变质等问题线索反映,大通县委书记主动认领,亲自研判问题线索,亲自督促核实调查,亲自组织调研督办,在较短时间内查清事实、给予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三年来,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委书记领办问题线索133件,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重点问题。另一方面,从市州党委书记抓起,在总结县市区党委书记领办问题线索做法的基础上,2019年开始我们针对脱贫攻坚重大复杂问题,实行了市州党委书记领题解决责任制。针对核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交办的问题线索中,发现海东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存在审核监管不严格、套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问题,制作问题清单、措施清单、效果清单,2020年4月交由海东市委书记领题办理,倒逼市州党委“一把手”强化责任担当。三年来,全省8个市州党委书记领题解决易地搬迁、扶贫产业、安全饮水、控辍保学等方面17个重点复杂问题。抓“关键少数”压实责任,对全省扶贫领域重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推动力量。
县乡纪检监察机关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针对青海省县乡两级纪检监察工作力量不足、业务能力欠缺、监督执纪偏松偏软短板弱项,我们结合脱贫攻坚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在县乡探索推行监督执纪执法一体化建设。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以县一级纪委监委为主体,通过整合使用县市区纪委监委监督检查、派驻、巡察、县直单位纪检委员、乡镇纪检监察等方面力量,创新联组工作、交叉监督、协作办案等工作机制,变以往的分散单兵作战为集中联合作战,推动形成监督合力。通过推进县乡监督执纪执法一体化建设,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全部实现扶贫领域立案全覆盖,全省贫困地区360个乡镇扶贫领域立案覆盖率达到60%。同时,我们紧紧围绕 “两不愁+三保障+安全饮水”,坚持一年一选题、一年一重点,先后开展“3+1”突出问题和惠民“一卡通”管理等专项治理,紧盯县里的“权”、乡里的“网”、村里的“情”,坚决查处“伸黑手”“动奶酪”等腐败和作风问题。从全省扶贫领域情况看,2018年处理处分1174人,2019年处理处分747人,2020年1至9月处理处分217人。总体趋势反映,全省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取得减存量、遏增量明显成效,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纪律作风保障。
青海省纪委监委主要领导到基层调研脱贫攻坚情况,与群众亲切交谈。
【经验故事】让百姓安心攥紧“幸福卡”
王生霞 周建萍
插卡、输入密码、取现,不到2分钟时间,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保安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兰卡就取到了自己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他激动地向记者介绍,“现在我们全家能享受到的所有补贴都直接打在这‘一卡通’里面,每发一笔钱都能及时收到短信提醒,心里特别踏实。以前,既不清楚政府给自己的补贴有多少,更不了解是否全部拿到手,即使被挪用了也不知道。”
群众的担心并非多余。2016年至2017年,保安镇干部马文震利用自己协助银行开设贫困户个人账户及发放扶贫产业到户资金的工作便利,私自将保安镇9个村81户317人的扶贫产业到户资金202.88万元转入自己账户中,将其中32万元发放给13户50人后,剩余的170.88万元被挪作他用。此事在当地造成恶劣影响,2017年县纪委对保安镇党委政府、县财政局、县扶贫局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马文震被双开,其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随着国家多项惠农扶持政策的出台,各种低保补助、危房改造补贴等补助资金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然而,这些本应用于为民谋利、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和遇到特殊困难时特定需求的补助金,却因为资金管理混乱不能及时、准确地发放到贫困群众手中。为坚决整治“一卡通”管理中“政出多门”“卡出多行”“人卡分离”等现象,以及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问题,青海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责定位,坚持问题导向,联动多部门进行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专项治理。通过压紧压实责任,严肃监督执纪问责,解决“一卡通”发放管理和使用不规范、政策资金落实不到位、职能部门监管不力以及其中存在的腐败和作风等方面问题。
2018年9月,同仁县(2020年6月撤县设市)先行开展专项治理试点工作。该县抽调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业务骨干组成专项检查组,分赴12个乡镇72个村逐一入户了解户主信息、资金发放情况,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经过统计,全县享受补助补贴的农牧民有28401人,涉及银行卡37091张。县纪委监委及时督促财政、扶贫、住建、民政等部门对财政补贴“钱从哪里来”“发到哪里去”“发了多少”摸清底数,对49项惠农惠民补助补贴资金进行大排查大整治,做到了卡内卡外清底数、卡前卡后筛线索、卡上卡下强监管,自查问题、解决问题。
随后,县纪委监委组成3个专项督查组,由纪委常委带队对专项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共走访入户抽查454户,对工作开展不深不细、敷衍了事的乡镇召开现场反馈会,责令限期整改,约谈72名驻村第一书记。针对部分干部在“一卡通”专项治理工作中走过场、搞形式、弄虚作假问题,给予党纪处分1人、组织处理4人。
2019年5月,在同仁县开展专项治理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省纪委监委制定方案加强统一部署,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一卡通”专项治理工作中聚焦重点,找准薄弱环节,加强监督执纪问责,确保惠民惠农资金每一分钱都用到群众身上。
海东市在专项治理工作中,向循化县政府下发监察建议书,要求对整改工作全面督导,并在各乡镇开展为期2个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专项检查。
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纪委监委在清查、纠正扶贫政策落实、资金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后,建立问题台账,要求限期整改……
与此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着力做好“一卡通”专项治理“后半篇文章”,督促各部门强化责任担当,修订完善“治本”之策,健全长效机制。2019年12月,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管理的实施意见》,堵塞资金拨付、使用、支付等方面的漏洞,确保各项惠农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如今,在青海,“一卡通”变身为“一卡统”,国家的各项惠民惠农补助资金稳稳妥妥、按时足额地落实到了受益人员的社会保障卡上,享受补助补贴的群众心里亮堂了,用卡也更方便了,“一卡通”真正成了“明白卡”“幸福卡”。
青海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强政治监督,依规依纪精准问责,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愈筑愈牢。图为青海生态环境改善后的秀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