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州13县(市)15名公职人员被移送司法机关,49人接受组织调查,阿坝州就业系统系列案之所以引人关注,不仅在于其波及面广,更在于发生的领域为游离于大众视线之外的“清水衙门”,这无疑应该触发我们反腐无盲区、监督无死角、权力皆入笼的警醒。
一直以来,坊间习惯把那些既没有实权、也没有钱的部门称为“清水衙门”,认为这些部门经手的都是小项目、小资金,没有“油水”可捞,不仅其内部如何运作不为外界知晓,就连监督监管也往往无暇顾及。然而近年来,从“人防办里有蛀虫”,到“信访办里有买卖”,再到“爱卫会里有猫腻”……频频曝出的腐败案件,让民众直呼“清水衙门水不清”。
究竟是谁把“清水衙门”的水给搅浑的呢?答案也许是多项选择,但首先有两样东西很关键:一是贪得无厌的欲望,一是肆无忌惮的权力。在阿坝就业系统系列案中,我们看到,一方面以宋跃斌、肖素琼等人为代表,他们一心想着“住好房子、开好车子、过好日子”,被金钱蒙住了双眼、迷乱了心智,想方设法利用制度漏洞实现自己的“发财梦”;另一方面,就业培训项目给什么培训机构,都由各县就业局局长说了算,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利用手中的权力决定培训任务的安排。当公心与私心的天平失衡,就会给一些围猎者可乘之机;当私欲与公权开始抱团,腐败的发生也就成为必然。
和阿坝州就业系统一样,“清水衙门”大多涉及民生领域。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生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大量资金流迅速涌入,这些单位掌握的钱、权已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我们还是以惯性思维认为这些单位无足轻重而监督不到位,那么腐败分子就会像蚂蚁一样啃食,日积月累下来,其腐败“含金量”也会令人吃惊。阿坝州就业系统系列案提醒我们,有必要纠正对“清水衙门”的刻板印象,系统梳理近年来一些所谓“清水衙门”增加的权力、资源、资金、资产,检查是否存在监督缺位、错位现象,评估现有监督是否存在失灵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监管制度。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清水衙门”一般业务性、专业性强,干部流动性较差,选拔任用多为“体内循环”,相对封闭,这很容易导致人事关系固化。如此案中的唐雪梅任职理县就业局局长8年,肖素琼担任马尔康市就业局局长长达13年,“主角”宋跃斌更是在九寨沟就业系统浸淫22年之久。同为圈内人,大家相互熟识、相互信任,加上利益均沾,很容易对各种潜规则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形成腐败共同体,这也是宋跃斌很轻松就把多个县就业局局长拉下水的重要原因。在这些单位,一旦形成利益共同体,不仅架空内部监督,还会导致沆瀣一气,即使外面的新风气也不容易吹进去。
综上可以看出,“清水衙门”实际上是个伪命题。从本质上讲,所有公权力都是一种资源,都代表公共利益。公权力的行使,意味着对资源的配置和利益的分配,也就是说,有权力就有权力滥用、以权谋私的可能。所以,哪怕是再微小的权力、再“清汤寡水”的部门,只要监督不到位,都有可能产生腐败。
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紧围绕监督这个基本职责、第一职责,定位向监督聚焦,责任向监督压实,力量向监督倾斜,在监督上全面从严、全面发力。特别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都被纳入了监督范畴,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全覆盖,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大网正在加速形成,一些原来鲜为人知的腐败“隐秘角落”也随之暴露。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对于那些自认“清水衙门”可以例外、收钱收礼不知收敛的“局内人”,一方面要果断亮剑给其当头棒喝,另一方面也要扎紧制度篱笆防止其伸手。阿坝州在查处就业系统系列案后,及时发现制度漏洞,在全州推行“阳光培训”,通过公开招投标避免暗箱操作。我们相信,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让监督“长牙带电”,用制度过滤腐败杂质,当所谓的“清水衙门”不再处于监督的边缘地带、成为监督的盲区死角,那么“浑水摸鱼”的故事终将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