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蹲点式监督,是很多地方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做法。特别在收官之年,这种监督方式显得更加重要。今年4月中下旬,云南省纪委监委领导带队组成11个小组,不打招呼、直插一线,对未申请摘帽和剩余贫困人口超过5000人的11个县市区,以及11个省级脱贫攻坚主责部门开展蹲点监督,及时发现并推动解决了一批问题。
在昭通市永善县马楠乡老铁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刚搬来的村民满心欢喜地看着自己的新居。柴峻峰/摄
自带干粮,蹲到基层发现真问题
“这样的经历真是一辈子难忘。”云南省纪委干部、第6蹲点小组成员王胤丹说,如此深入基层接地气的监督还是第一次。
正如王胤丹所说,这是一次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的作风考验之旅。11个组到达贫困县后,不要求基层撰写材料,谢绝地方陪同,自带干粮直接走村入户,与贫困群众面对面谈话,与基层干部干在一起,既不扰“官”,也不扰民,直奔问题而去。
以第6组为例,该组蹲点的地区是昭通市昭阳区西凉山片区。这里山高路远,居民居住分散,进村入户并不容易,好几次差点发生交通事故。为了多走几户,工作组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王胤丹回忆说:“为了不给基层增加负担,我们自己买了面包牛奶,午饭晚饭都在山上自行解决。当时天气有些倒春寒,山上海拔高更加寒冷潮湿,牛奶都是冰凉的,但大家没有一个人喊苦。”
“我们随机选点,带着地图和导航自行前往,实在找不到路了才会和村干部联系。”第9组唐秋婷告诉记者,进村以后,他们要么直接到村民家里“聊家常”,要么下地和农户一起干农活,边干活边摸底。“农户对于我们的到来并不惊讶,因为这几年很多干部都在进村入户,他们早就习以为常,会直接向我们反映问题。”
事无巨细,应查尽查,是这次蹲点的一大特点。第2组左际胜说,到了总攻时刻,任何问题都不能放过。大到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等重要指标是否达标,小到一家一户的衣食住行、贫困村民床上铺了几层褥子,工作人员都会仔细检查。“就连村里爱心超市的食盐过期问题都被同志们发现了,说明大家下了真功夫,是带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监督检查。”
为了更好形成监督合力,各蹲点小组每晚都会将监督情况汇总至省纪委党风室,党风室梳理后再通报至各组,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注意事项和重点。“最晚的一次,汇总情况报到党风室已经凌晨三点半,早上七点又要起床,八点准时出发。”第8组张琳回忆说。
据统计,11个组共走访16县251村1804户,以及243家部门单位,实地检查项目160个。通过深入细致的蹲点监督,大家欣慰地看到,脱贫攻坚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发现了795个问题。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谈到,“在决战之际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推动解决,对于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边督边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巧家县位于乌蒙山片区,高山连绵、丛林峻峭,老百姓的房子就像星星一样,稀稀疏疏地散落在山间。
这一天,第8组沿着蜿蜒山路来到该县大洼村,路尽头的深山里住着2户人家,分别是村民孙荣祥和他的哥哥。两家房子一上一下,中间是近1.5米的高台。组员们欣喜地看到,房子都经过了危房改造,看上去十分坚固,兄弟俩也表示很满意。但蹲点小组还是发现了问题——两户之间没有步道,只能顺着高台爬上爬下。虽然兄弟俩对此并没有觉得不便,蹲点小组却“较真”地提出,就算房子达标了,但这些细节还是存在安全隐患,也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这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必须打通!”第8组立即把这个问题反馈给镇里。第二天,镇政府就派人在高台边打通一条小路并做了硬化。
蹲点行动中,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边督边战、立行立改,是出发前就明确的工作要求。正如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所说,距离验收已经时间不多,此时监督检查绝不能“背着手”找问题,必须在发现的同时推动解决。各蹲点小组坚持将发现的问题当天梳理,次日移交县纪委监委进行督办,并跟踪办理和整改的情况。整改单位反馈情况后,会组织分析研判,发现办理不及时、处置有偏差、整改不到位等问题时,会第一时间与县纪委监委进行沟通交流,既讲问题、又教方法。就这样,蹲点监督期间,11个小组现场共协调处置各类问题625个。
除了基层一线的问题,各蹲点小组对于主责部门的问题也及时指出、推动整改。4月24日至28日,11个小组对11家省级脱贫攻坚主责部门开展倒查监督,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省直某单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最为典型。
“该单位3月对一些县区开展了专项扶贫督战。我们在翻阅督战报告时发现,这份材料很像县里写的,很多都是县里的提法,甚至出现‘我县’的说法。”蹲点小组成员感觉不对,又找出第二轮督战的报告,结果和第一轮一样存在很多漏洞。
蹲点小组决定立即前往该单位督战的县区,调阅县政府分管领导的汇报材料。两相对比发现,该省直单位的督战报告中,很多地方直接照搬照抄县里的汇报材料。经过深入调查,查实该单位第一轮督战仅用了3天时间,而且一头一尾两天基本在路上,只有中间一天在调研,根本来不及深入一线。第二轮督战时,更是完全没有前往有关县区。
“既没督更没战,这样的作风问题必须从严查处!”蹲点小组立即把问题反馈给驻该单位纪检监察组,相关责任人员很快受到了严肃处理。
抓细抓实,推动系统共性问题整治见成效
蹲点期间,11个小组督促县级有关部门解决问题494个,同时移交问题线索14条。对于已经移交蹲点县纪委监委督促解决的问题,各监督组建立台账、紧盯不放,及时收集整改结果,逐一对账销号,督促各县在6月30日前整改到位。此外,省纪委监委坚持由点看面,把蹲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分类梳理移交给省级有关主责部门,在督促11个接受蹲点监督的省级主责部门抓好整改的同时,也督促相关部门研究解决行业扶贫和监管中的共性问题。
以第6组为例,该组在蹲点宁蒗县时发现,公益性岗位存在“人岗分离”现象。诸如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本应按就近原则安排给贫困户以提高他们的收入,但蹲点发现一些地方的实际履职人员与名单对不上。这背后是否存在腐败和作风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蹲点小组及时将问题反馈给省人社厅。6月,省人社厅牵头开展了“人岗分离”问题全面清理。
蹲点小组不仅紧盯自己发现问题的整改,对中央巡视等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也加强监督。2019年1月,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在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中曾提到“合作经济组织带贫效果不明显”问题。蹲点小组在彝良县检查时发现,洛泽河镇太坪村魏家湾子信守集体资产养牛合作社代贫困户向镇政府申请补助后直接拨付公司使用,建档立卡户不参与经营和劳动,只参与8%固定分红,存在“名股实债、一股了之”问题。这不仅印证了中央巡视发现问题之准,也凸显了巡视整改落实之难。蹲点小组及时把问题反馈给相关主管部门后,有效推动了同类问题的解决。
坚持把自己摆进去,这次蹲点监督既注重压实主体责任,也着力压实监督责任。结合蹲点监督,各组均开展了扶贫领域案件评查工作,对11个县和派驻省级11家脱贫攻坚主责部门纪检监察组的2356条扶贫领域问题线索、510件案件进行评查,帮助基层纪委监委增强担当意识,推动解决监督执纪执法宽松软问题。
蹲点工作结束1个月后,11个蹲点小组原班人马再次集结,出其不意杀了个“回马枪”,对各地各单位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进一步传导压力、压实整改落实责任。“通过作风的转变和打法的创新,我们实现了既不给基层增加文件会议麻烦,又发现和推动解决问题的效果。”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说,这样的监督检查,一定会对脱贫攻坚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