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传来消息——经过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全省剩余44.2万贫困人口、429个贫困村、9个贫困县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户户达标、村村提升、县县清零”目标任务总体实现。
百日总攻,是云南省委针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推出的整改重拳之一。在中央巡视的推动下,云南省委切实担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以一系列超常、超强举措补短板、强弱项;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集中全力强化整改监督,督促各级党组织攻克最后堡垒,确保全省各族父老乡亲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经过多年发展,小小的草果成为了怒江州部分群众致富的“金果”。图为独龙族群众种植的草果喜获丰收。余金成/摄
拿出整改实际行动
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2018年10月至11月,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对云南开展了脱贫攻坚专项巡视;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又对云南开展了“回头看”。巡视组在肯定云南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指出一些薄弱环节和工作不足,强调任务依然艰巨复杂,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中央巡视组反馈的意见,传达的是党中央的声音,体现的是党中央的要求。在全国上下向绝对贫困发起最后总攻的决战阶段,这些意见为云南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指明了努力方向、吹响了冲锋号角。
从严从实抓好问题整改落实,云南省委态度坚决。省委书记陈豪表示,一定切实增强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后半篇文章”,以整改实际行动检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绝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嘱托,绝不辜负全省各族人民的期望。
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巡视发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在于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说明“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责任压得还不够扎实。云南省委立即行动,15位省级领导深入定点县挂帅督战,21家省级主责部门组成16个小分队尽锐出战。对国家挂牌督战的9个贫困县和剩余贫困人口超过5000人的县市、贫困人口超过1000人和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292个贫困村,实行省、州、县分级负责、分类作战。省委书记、省长分别率队督战脱贫任务最艰巨的镇雄县、会泽县,深入一线与县乡村干部分析形势、研究解决问题,示范带动各级领导下沉一线,推进任务落实。
脱贫攻坚需要强有力的监督作保障。针对中央巡视组提出的“落实巡视整改监督责任持续发力不够”问题,云南省纪委监委带头深入整改。2020年1月至7月,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理扶贫领域问题 11726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5.66%;通报曝光典型问题1227批2330个,涉及干部4336人,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49.82%、34.92%、44.39%。
脱贫攻坚到了总攻阶段,尤其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落地见效。按照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云南省委和省纪委监委严肃整治作风问题。省纪委监委驻省住建厅纪检监察组原组长赵开江2019年在危房改造专项检查中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是亲赴脱贫攻坚危房改造现场,而仅仅安排工作人员到相关部门看看资料、听听介绍。这一问题经中央巡视组反馈后,云南省纪委监委立即从严查处,给予其撤销党内职务、政务撤职处分。此外,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对虚假整改、数字整改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肃问责追责,推动整改落实动真格、求实效。
截至今年6月,中央巡视“回头看”指出的22个问题已整改到位17个,其余5个需要长期整改的问题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持续推进问题整改、推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氛围,在云岭大地愈发浓厚。
啃下一块块“硬骨头”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至今,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对于这些问题不能回避,必须迎难而上,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好。在这一过程中,中央巡视特别是“回头看”紧盯问题不放,并在反馈意见中指明应从哪些方面发力,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强大助推。落实这些意见要求,云南省委下大气力真改实改,努力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给党和人民一个满意的交待。
易地扶贫搬迁是云南省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大难点。除安置点建设的困难外,贫困群众怕不适应城市生活不愿搬出的问题格外突出。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到今年2月,仍有20%的贫困人口没有实现搬迁。巡视“回头看”反馈这一问题后,云南省委决定采取超常规的手段解决——督促重点地区党员干部组成“背包工作队”进村入户,和贫困群众同吃同住、推心置腹开展动员。作风的转变,立刻带来可喜的成效,截至5月底全省99.6万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全部搬迁入住。
在中央巡视组紧盯不放的问题中,“名股实债”是较为突出的一个。一些地方和职能部门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动员贫困户办理无息或低息贷款,然后将贷款转借给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进行经营管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靠分红扶贫。一旦这些经营主体经营管理不善,贫困户将蒙受损失。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曾将3146户贫困户的无息贷款1.57亿元转借给26家企业,结果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贫困群众的“救命钱”变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空头支票”。中央巡视组指出这一问题后,云南省委立即在全省开展“名股实债”问题专项整治。今年以来,全省累计整改经济组织280家、资金9.78亿元,仅大理州就排查出涉及扶贫小额信贷经济组织50家,收回贷款3.28亿元。
早在去年1月,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向云南省委反馈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情况时,曾指出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等政策不够精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严重影响脱贫攻坚实际成效。中央巡视组在“回头看”反馈中强调,要以监督的韧劲推动问题切实解决。落实巡视整改要求,云南省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整改措施,比如在全省开展饮水安全问题整改专项行动,仅此一项就排查整改饮水安全问题816个,确保1793个村群众饮水安全。
借力中央巡视东风,一些长期存在的想解决又解决不了的难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脱贫攻坚的弱项和短板得以补齐,党中央提出的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要求,正在云南变为现实。
坚持摘帽不摘责任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党中央明确提出,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严格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党中央的要求,就是巡视监督检查的重点,也是被巡视党组织深入整改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对于云南而言,脱贫攻坚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必须针对巡视反馈的问题持续用力,不断巩固和提高脱贫效果,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核桃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前些年,云南一些贫困地区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中引进了核桃种植。起初,平均每斤核桃能卖到30元,不少贫困户靠它实现了脱贫。后来,核桃越种越多,全省核桃种植面积达到4300万亩。产量过剩,再加上深加工能力不足、销售渠道单一等,核桃的市场价很快跌到了每斤5元。果贱伤农,“小康树”在一些地方变成了“伤心树”。
“核桃的问题反映出我们在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云南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必须继续用力,引导特色产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更好惠及广大农民群众。为此,云南省制定了《关于着力打造具有国内外市场强劲竞争能力的核桃产业体系的意见》《建设云南核桃产业国有控股企业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同时有序推进实施核桃初加工和澳洲坚果精加工机械一体化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17个项目实施县目前已完成机械设备订购,正在努力让核桃树重新成为果农的“幸福树”。
易地搬迁工作同样如此。让困难群众搬得出仅仅是第一步,此后还要通过大量的工作,确保他们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为此,云南省在全省集中安置区组建基层党组织1676个,推选楼栋长3716名,新增调解员1754名,全天候为这些刚从深山搬出的父老乡亲服务,帮助他们适应搬迁安置区生活。为了帮助他们增加收入、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全省目前已在800人以上的安置区设立主导产业90个、扶贫车间98个,搬迁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41.21万人。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就能带领群众迅速脱贫,也能巩固脱贫成果。针对巡视反馈指出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不够扎实问题,云南省委狠抓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今年以来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932个,确定调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723名。同时深化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目前已摸排农村优秀人才63924人,初步确定有回村意愿人员6817人。
巡视整改永远在路上,脱贫攻坚需要久久为功。近日,云南省脱贫攻坚再推新动作——在百日总攻行动的基础上启动百日提升行动。从“总攻”到“提升”,不仅彰显了云南脱贫攻坚在巡视整改推动下取得显著成效,也预告着脱贫群众更加美好的日子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