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与腐败较量,仅靠“不敢”“不能”的他律是不够的,还须从思想入手,强化自律,增强“不想”的自觉。实践中,驻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加强教育引导,以深化“不想”这个根本来固本培元。
警示教育,是筑牢“不想”思想堤坝的关键一招。立足当前金融反腐持续高压、震慑效应明显提升的实际,驻会纪检监察组把“不敢”的成果有效转化为“不想”的鲜活教材,系统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均开展警示教育,仅2019年就通报典型案例30个。
“真的被《穿透》给‘穿透’了!”银保监会大型银行部副主任黄晋波一语双关所道出的深切感受,来自于驻会纪检监察组组织拍摄的银保监会系统2019年重大腐败案件警示录《穿透》。今年4月以来,系统各级党组织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党员干部观看警示录。“贪欲战胜了我的党性和人性”“我的权力观、金钱观严重扭曲”“我真的建议大家,真的以我为鉴”……桑自国、赵汝林、亓新政3人字字锥心的忏悔,冲击着每一位观影干部的心灵。“人是身边人,事是身边事。代入感这么强,能不穿透吗?”有干部如是说。
用反面警示打好“预防针”的同时,驻会纪检监察组又用先进榜样立标杆。在组里的推动下,今年上半年,北京、黑龙江、江苏、陕西、深圳银保监局分别对焦婷婷、顾克俭等5名同志主动上交被监管机构人员赠送的购物卡予以通报表扬。驻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二级巡视员、纪检监察员杨勇告诉记者,“现在就是台历、零食等不怎么值钱的礼物,大家也都会婉言谢绝,并且郑重言明,如果还有下次将通报相关机构纪委。”焦、顾等人“不动于微利之诱”,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廉洁自律意识正慢慢深入人心,也体现出“零物质往来”铁律、“双通报”制度等“不敢”“不能”的外在约束,已开始逐渐向“不想”的内在自觉转化。
“破心中贼难”,涵养这份内在自觉,还有赖于会党委和驻会纪检监察组同向发力,细水长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将其贯穿“不敢”“不能”全过程。
思想政治工作是机关党建的一项重要任务。借常态化警示教育活动,各级党组织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抓手,抓好党员思想教育,在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加强对照反思的基础上,还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讲党课、对新任处级干部廉洁谈话等,引导党员干部时刻紧绷思想之弦。
秉持“开门搞监督”的理念,驻会纪检监察组在涉及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时,经常邀请法规部、大型银行部等部门一起研究。利用这些机会,驻会纪检监察组常叮咛、勤提醒,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让监管干部在耳濡目染中增强规矩意识,感受到纪法就在身边。
面对犯错党员干部,纪检监察组则既政策感化,促使其认错悔错改错,又关怀挽救,做好帮扶工作。如2019年查办包商银行系列腐败案中,在教育引导下共有70多名干部员工主动说明问题。又如河南银保监局鼓励受处分同志完成2篇高质量调研报告,形成良好带动效应。
“现在是不是达到遇到红灯就条件反射自觉刹车的‘不想’了?我想还是有比较长的一段距离。”驻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副组长武威坦诚的话语,揭示出金融领域筑牢“不想”思想堤坝长期性、艰巨性的一面。鉴于一些金融机构发展模式异化,脱实向虚、过度逐利,一些金融从业人员价值观西化,“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缺失,“风骨与情怀”不足,驻会纪检监察组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积极推进清廉金融文化建设,督促和引导系统各单位结合实际开展探索实践,力求抓实做细,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提供内生动力。中国银行业协会推动将廉洁金融有关内容纳入职业资格考试范围,为银行从业人员系好第一粒扣子;上海银保监局推动辖内银行和保险行业协会分别成立推进廉洁金融文化建设专业委员会,指导金融机构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四川银保监局会同西南财经大学共建清廉金融教育基地,探索在本科生中试点开设清廉金融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执业守纪意识……
思想的变化是无形的,但从行动中我们能觅得一些端倪。从创新金融扶贫模式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到积极减税降费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以及“三农”的支持力度,再到免费为疫情防控一线人员提供专属保险产品,各金融机构全方位践行社会责任,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有力的实际行动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而身处其中的监管干部、从业人员,他们的政治、大局意识和制度、文化自信,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
撒下一粒种子,便种下了一份希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不想”必将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本刊记者 王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