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布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4年1月26日,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自治区第一站就来到兴安盟,粼粼天池、殷殷山花牢牢铭记总书记的深深嘱托。在这片多彩土地上,昂扬清正、果敢刚毅、善良热忱、恪守信义的草原精神被注入新的生机与内涵……
兴安盟境内的乌兰毛都草原水草丰美、骏马成群、牛羊肥壮。毕力格/摄
“兴安”系满语,因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兴安盟是东胡人游牧之地,水草丰美、万物欣然。从秦汉、魏晋到元明清,建制几经更改,但巍巍青山依在。如今,河汉纵横的兴安大地汇聚蒙古、汉、满等38个民族,蒙元文化、农耕文化、科尔沁文化相互交融促进,诉说着探索真理、终见曙光、继承发展的红色历史。
(一)
伴着五月的曙光回首往昔,抗战胜利后的内蒙古地区在黑暗中挣扎,分裂势力妄图独立,民族战争一触即发。1945年9月,分裂分子成立“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中共中央派乌兰夫去解决“共和国”问题。乌兰夫认为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靠思想工作,遂单枪匹马、诚心诚意与“共和国”谈判了七天七夜,最终达成改选共和国临时政府意见。戏剧性的是乌兰夫高票当选“共和国”主席。乌兰夫一上任,就把“共和国”南迁到晋察冀边区,然后与中共领导的自治运动联合会合并,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没有流血和战乱,乌兰夫“一个人解决了一个共和国”,周恩来称赞乌兰夫是“真正的单刀赴会”。
1947年4月27日,在解放战争隆隆炮火中,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兴安盟王爷庙召开。当日,全体代表给毛泽东、朱德发电致敬:只有在你们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才真正以民族平等的精神,让我们商讨并决定着自己民族今后的命运。经过3天讨论,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121名临时参议会议员,其中蒙古族、达斡尔族96人。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政府。乌兰夫当选为自治政府主席。
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内的主题雕塑《天降骑兵》。邹吉星/摄
(二)
红色文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兴安儿女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1946年由于革命形势和民族工作的需要,刘春(汉族)调到内蒙古从事党政工作。有一次到兴安盟牧民蒙古包调研,平时喝不惯蒙古奶茶的刘春接过牧民老阿妈熬制的奶茶一口气儿喝了一大碗,还连连称赞奶香醇厚、茶味正宗。一行人骑马离开蒙古包后,面对工作人员的疑惑,刘春一脸认真地说:“老阿妈端来的可不是奶茶,那是蒙汉民族的团结,是对汉族干部的信任和爱,我一滴都不能辜负,更不敢辜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兴安盟走出的乌兰夫、奎璧、刘春、克力更、王再天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牧民同甘共苦,一起吃“野菜包饭”,骑马出行,“士未进水、官不饮液”,与广大牧民建立了血肉之情、鱼水关系,谱写了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的光辉历史篇章,形成了一心向党、对党忠诚、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成为激励兴安盟各族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勉励大家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乌兰牧骑是蒙古语,原意“红色的嫩芽”,是草原上流动的文化工作队。在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内蒙古,有不少牧区走上百里路才能碰到一两个蒙古包。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无论是定居点还是放牧点,哪怕只有一个牧民,也要为他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2017年7月22日,全国第一个以乌兰牧骑为主题的文化场馆乌兰牧骑宫,在兴安盟归流河畔落成启用,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和民族文化的鲜活血脉得到更好的熔铸与传承。
那达慕上的搏克选手。“搏克”为蒙古语,意为摔跤,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王永生/摄
(三)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踏冰雪、冒严寒,亲赴兴安盟阿尔山市视察,看望慰问戍边官兵和各族干部群众,送来党中央的关心和关怀。
“总书记来家里20多分钟,没看够,激动得懵了……”回想六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突然”到访的情形,兴安盟阿尔山市林业职工郭永财、冯秀华夫妇依旧兴奋不已。六年过去,郭永财、冯秀华夫妇心里一直想念着总书记,想给他看看自己有暖气的新家。
冯大娘说,总书记在她那低矮透风的平房里,摸着火墙问平时屋里冷不冷,看到屋里的花,还问起那些花的名字。总书记夸她的花养得好,冯大娘到现在心里都热乎乎的。但她没告诉总书记,这花养得很辛苦。小女儿海霞说,以前冬天冯大娘去儿女家,从来不住,只为了不把屋里的花冻坏,每天都要烧炕生火,无论去哪儿都是当天去当天回。
2014年,总书记考察兴安盟的行车途中,详细询问林区职工群众生活状况,要求当地加快棚户区改造,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
六年间,阿尔山市建起62万平方米的安置房,郭永财、冯秀华夫妇在内的9600多户棚户区居民搬进了楼房。在宽敞明亮、冬暖夏爽的新家,冯大娘养花再也不怕被冻坏,而紧跟党走、携手圆梦的民族奋进之花同样在兴安大地处处盛开、朵朵争妍。
2019年10月1日,白晶莹受邀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脱贫攻坚”方阵彩车上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检阅。她是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挖掘本土图什业图“王府刺绣”传统技艺,带领近3000名建档立卡贫困草原绣娘脱贫致富。白晶莹说:“我特地在衣服上绣了莲花,‘莲’通‘廉’,廉政勤恳的干部才能把脱贫攻坚工作做细、做实、做精准,才能让总书记放心、让人民满意。”
如今,兴安盟各族干部群众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守望相助”的殷切希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45.3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705人,贫困发生率由41%降至0.15%,6个旗县市全部实现脱贫摘帽,602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
……
红色圣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绿色家园,看今朝,千帆竞风流。
《兴安廉赋》
北国吉地,谓之兴安。以砥砺廉隅而兴,赓倡廉正气而安。
古风浩浩,史韵悠悠,兴安自古数风流。天地混沌,智人于此拓荒;旷野苍茫,东胡鲜卑牧场;室韦王封地嘉赏,元太祖策马扩疆;及清末鄂齐郡王,建家庙、兴祀堂。今朝观之兴安疆域,东比莽原,西及蒙壤,南通沃野,北抵俄邦。地秉万世之资,气承百代之范。渥渥斯土,尤鞠我民;浩渺千里,廉风胥长。
山水有廉意,清风满兴安。廉哉兴安,源蔚然之灵地,在希冀之沃野。回望甲午,正旦将至,总书记冒雪亲临,进林区、入贫户、慰黎民,察地窖、摸火墙、坐炕头。促膝谈心,切切关怀三冬送暖;指引发展,殷殷嘱托高屋建瓴——精准而扶,一个不掉队;倾心脱贫,合力奔小康!记教诲,兴安儿女慨当以慷、心甚难平;抒壮志,战鼓声声重任压实、立誓攻坚。栉风沐雨,敬天勤民树廉,沧海变桑田;春华秋实,实干苦拼志坚,旧貌换新颜。一往无前,立地顶天,民康物阜,还看兴安。(作者:兴安盟委委员、宣传部长 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