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0年第3期

社论

强化责任担当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贯彻党中央部署要求、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监督工作发出通知

新时代 新指南

思想导读习近平总书记引领全党不断探索全面从严治党科学规律

深度学习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 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延伸阅读深刻把握跳出历史周期率成功道路的丰富内涵

特稿

省委书记谈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评论

巩固压倒性胜利须提高治理腐败效能

专题 战“疫”进行时

阻击行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确保责任和权力紧紧围着防控疫情转

                做好自身防护也是履行责任

一线传真战“疫”,纪检监察的温度和力量

时评战“疫”,信心决心恒心缺一不可

战“疫”小课堂你不可不知的防控常识

专稿 新春走基层

河南信阳:走进总书记视察过的村

山东青州:小乡村的抗“疫”迎春

北京海淀:春节前的“四风”早检查

山东临沂:“三资”清理让村集体钱袋子鼓起来

江苏仪征:对一道裂缝较真到底

浙江舟山:岛城纪检干部的战“疫”一天

学术研究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

名城话廉

扬州:运河古城,千载清波漾

巡视巡察在行动

紧盯职责使命,压实责任促整改

书记说纪

廉洁从家出发

实证纪法

如何把握《规则》有关提出纪律检查建议和监察建议的规定

如何把握《问责条例》有关做好问责工作“后半篇文章”的规定

实招集萃

一组

正风深一度

江西省铅山县查处一起私车公养问题

明德风苑

濮存昕回忆于是之:他给予我们的是做人为艺的一口气

梁鸿鹰:有精神 有未来

刘莉沙:我身边的务实新风

知行话题

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

视点辑览

一组

濮存昕回忆于是之
他给予我们的是做人为艺的一口气
首页
1

濮存昕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品有话剧李白》、《茶馆》,电视剧《英雄无悔》、《光荣之旅》,电影《洗澡》、《一轮明月》等。

 

“演员在台上不玩真的,不是丢脸的事吗

我们在学表演《茶馆》的时候会看以前的录像,就是按焦菊隐先生、于是之先生那个时候的排法来排演。宋丹丹曾说,是之老师真是伟大。伟大在哪儿?她说,每一块戏不是以是之先生饰演的王利发为主,但他把戏串起来了,就跟串着糖葫芦的钎子一样,戏都是别人的,但是观众忘不了他,观众的眼睛离不开他。是之老师的帮衬,帮得那么服帖、那么和谐。在台上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是之老师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既不扰别人的戏,同时又在托别人的戏,他的进入和陪衬,分寸拿捏非常好。这是无形的教育,就像阳光、空气,用传统文化的底蕴滋养着的底气,这比刀劈斧砍更有力量。

是之老师知道艺术是什么,他知道他最想感受到的东西是什么,所以找不到表演感觉的时候他很痛苦。1989年我刚到剧院不久,他们排演梁秉坤写的话剧《新居》,我偷偷在排练场看是之老师排戏。他不是照本宣科,按照剧本背词就完了。他觉得这个人物台词好像不确切,就要找到最地道的角色语言,所以他回家继续下功夫去。当时,别的演员抱怨是之老师老背不下词来,但是一到联排,他那个角色一下子就鲜活起来了。他就是这样认真,如果角色完成不好,他一定难受极了。演员在台上不玩真的,不是丢脸的事吗?所以他在艺术上能够达到一种典范。他一辈子对每个角色,哪怕是不成功作品的角色,都是这样去做的。

“我在60多岁终于能够接上他的气了”

1964年,是之老师演过话剧《像他那样生活》,是表现一个越南英雄的剧目。我那时候还小,刚10岁,但我至今还能记得他在被严刑拷打时候的台词,那种慷慨陈词的激昂。后来,他演得最精彩的戏应该是《洋麻将》,那是他56岁时候演的,而我学着演《洋麻将》时已经60多岁了,由此我体会到一种生命的感怀。我想,我在60多岁的时候终于能够接上是之老师的“气”了,我摹着他、仿着他,学习他创作的精神。于先生的夫人、94岁的李曼宜老师在今年完成了《我和于是之这一生》这本书,书里记载了两个人相扶相携、相依相傍的60载,展现是之老师一生的荣耀与孤独、坚守与挣扎、奋斗与遗憾。书出版后,一次我们在北京人艺演出,特意交代说,快去给演员们送曼宜阿姨的书,一人一本。宋丹丹告诉我,开演之前,她看了前言就哭了。是之老师虽然去世了,但他还在我们心里,他给予我们的是做人为艺的一口“气”。北京人艺的演员们、搞艺术的工作人员,每一天每一次排练的时候,得把这口“气”接下来。这口“气”在,人艺的精神就还在。

2012年,北京人艺60年院庆时,我曾和母亲去协和医院看是之老师。我们脑子里对他的印象是他创作时、表演时的精彩,可是此时此刻的他却是躺在病榻上的,那是一个被疾病折磨的老人。我在旁边,给他捏手、捏脚,他的手和脚都硬邦邦的。因为血液已经都不流通了,其实我揉也无济于事。母亲和我呼唤着他,他没有任何反应。那天是6月12号,我们说:“今天院庆,晚上新排的《茶馆》首演”,说到这儿,他一滴清泪就流下来了,似乎听到了。1992年《茶馆》告别演出时,是之老师已经患上阿尔茨海默症。我最近看新闻,听说阿尔茨海默症药已经通过临床试验要生产了,是之先生他没赶上,如果赶上了,他或许还能给我们演戏呢!

“我们跟前辈们有一个共同的起跑线,那就是生命的真诚”

如今,北京人艺也在考虑年轻一代怎么接演《茶馆》的事。时代往前走,我们的水平虽然和前辈们有很大差距,但我们跟前辈们有一个共同的起跑线,那就是生命的真诚。表演水平可以慢慢提高,但年轻演员首先要真诚地面对艺术。现在这版《茶馆》的一拨人至今也演了三百来场了,演到今天也算是一票难求了,可以说这三百来场戏是观众陪着我们进步的,所以我们感恩观众用一张一张票让《茶馆》能够演到今天。其实,我们和观众一样,都抱着一种心愿:希望经典作品可以演下去,希望二百年后还有人在演《茶馆》等经典剧目。现在演话剧,可能有的把过去的布景改了,可能有的把原来的戏给解构了,但是唯有一点是要观众们去判断的,那就是我们对待经典是不是怀有真诚严肃的态度,是不是怀着敬意的。人民需要艺术,艺术属于并服务人民。咱们自个儿得意的东西得留着,让孙子辈还能看上,而且非得这么干不可,这叫我们演员的“不忘初心”,不忘当个好演员的初心,不误短暂的艺术生命,不辜负观众的期待。

(本刊记者宋梁缘根据濮存昕先生的讲述整理)

 

《我和于是之这一生》书摘

(作家出版社提供)

是之在病中记忆力虽在衰退,但有一件事却始终忘不了。还在1998年,他总是念叨着《茶馆》应该重排、重演,但一直听不到什么消息,有时就很烦恼。我当时劝他:“现在要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是非常困难的,不能着急。”就在那一年的6月22日,我根据他断断续续说的意思,整理出来一段话,他看了也同意,想有机会拿给剧院的人看。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当时剧院的院长刘锦云来看望他,他特意把刘锦云拉进书房,就是想说《茶馆》这件事,但他越着急话越说不清楚,他也不记得有我给他整理的那段话了。人家呢,很忙,只是看望一下,没时间坐下长谈。这样,这件事就又没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现在我想把当年他要说的那段话抄录在这里,算是“立此存照”,也是一个纪念吧:

 

1992年7月随着《茶馆》的告别演出,我不仅离开了舞台,也离开了我多年工作的剧院。人退休在家,脑子闲不住,多年的一个愿望一直萦绕在我的生活中,我似乎是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它。

老舍先生的《茶馆》,现在无可怀疑地被公认为艺术精品,不仅在我国话剧史上堪称经典之作,而且也得到世界上戏剧朋友的承认。像莎士比亚、莫里哀等大戏剧家的作品一样,一出《哈姆雷特》《吝啬人》能有各种各样的演出,那老舍的《茶馆》怎么就不能呢?就我所知,在香港、日本、美国都有朋友尝试着演出过片段,而我们国内却偏偏没有,可能是顾虑重重,困难重重,无人问津。明知其不可,我还是想——日思夜想——《茶馆》不应在话剧舞台上消逝。这样的精品,应让更多的人看到它。

1998.6.22 

根据是之的意思记下

于是之在《茶馆》中扮演王利发(中立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