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阳光热烈而明媚。穿街度巷,来至陋室公园。心仪已久的陋室,白墙黛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中。陋室及周遭为青白二色缠绕,青为苍松翠柏草木,白是千年陋室墙壁,青白二色寓意小屋主人一清二白,两袖清风。
绕道前方,行至正门,映入眼帘的是一袭青衫、清矍瘦逸的刘禹锡青铜塑像,铮铮有名士之风,孤标傲世,直视前方,仿佛向世人诉说曾经的沧桑。
中唐左迁诗豪刘禹锡,字梦得,因诗“语涉讥刺”被贬连州、朗州诸地,后再被贬巴山蜀水。长庆四年,一纸诏书,令他自夔州顺江而下和州(今安徽和县)。他情不自禁地吟出《自江陵沿流道中》《西塞山怀古》等诗。量移和州,与心中的抱负日近。
刘禹锡是位体察民情、勤政爱民的好官。他从巴山蜀水乘舟漂移江北和州,还没来得及掸掉一身风尘,就下乡视察民情。连年的水旱灾害,使得田地荒芜,哀鸿遍野。目睹惨状,这位新刺史暗暗以“遐思常后己,下令必先庚”自省,凡事把百姓疾苦放在先。“民为本”是他为政之基。
恰在此时,当地的地主与州衙官员极尽讨好,想给新来的刺史建一处豪华宅邸,以套近乎。他想,黎民百姓形容憔悴,我堂堂大唐刺史岂能一任他们搜尽民脂民膏、大兴土木?他断然拒绝起高楼建美宅,随即在郡衙召集时贤,颁布政令,为当地灾民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并冒着削职风险写下《和州刺史谢上表》为民请命。朝廷恩准,减免当地百姓税赋,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冬闲时节,他带领和州父老兴修水利,挖塘筑坝,疏浚河道。由于水旱灾,疫病易流行,他一边防疫病,一边给灾民看病。灾民有疾病无钱医治,他就免费上门治病。
走进陋室,迎面一块木质照壁,挡住陋室风光。照壁上有留题“名擢贤良,志除弊政,诗绍风雅,心系生民”,这是当地百姓对陋室主人的最好褒奖。
依仙山而造,临龙池而结,建一处简陋之室,容一身之躯。这里远离尘嚣,环堵萧然,正厅一床、一榻、一凳、一琴、一案、一经,如此简陋的居室,古朴而有禅意,没有世俗的侵扰。每至闲暇,沐浴更衣,与诗朋文友弹琴赋诗,焚百合之香,操箫韶之曲,诵金刚之经,梦得把他的灵魂安放于此。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年已半百,不忘初心,想着有朝一日扬文擢秀,重新施展抱负,报效国家,于是刘禹锡欣然挥毫写下千古绝唱《陋室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虽陋,但显高雅。开轩凝视远方,尼山的月光照彻陋室,也照彻一个失意者的心灵。“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说的何止是颜回,一代廉吏梦得永贞革新失败,接连被贬,不也身在陋室,不改其乐吗?
再看治理后的和州,风清气正,百业渐旺,人民安居乐业,“田艺四谷,豢全六扰。庐有旨酒,庖有腴鱼。”和州的农业生产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今日当地为纪念他,以他的名字或“陋室”命名街道、学校、公园等,并将陋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刘禹锡受赠的,是人们所给予的尊敬与怀恋,因为民心是杆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短短八十一字搭建的桃源,不仅是刘禹锡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青青陋室,一片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