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创造性地坚守着鲜明制度立场
《学习时报》刊登《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一文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与当代中国社会理想、奋斗目标、伟大梦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着鲜明的制度立场,并创造性地坚守着这一制度立场。一是国家富强的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要让国家更加团结、更加统一、更加众志成城,是要更加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要让中国更好地实现历史性跨越,从传统走向现代化,从大国走向强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二是民族复兴的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创造性地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创造性地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创造性地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化作民族复兴的磅礴正能量,让中华民族更好地彰显五千年灿烂文化、传承五千年悠久文明,把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共享,用自己的软实力促进世界共荣共进。三是人民幸福的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当家作主,其制度逻辑是劳动的逻辑、人民的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原则,其制度逻辑本质上是有利于保证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辩证关系
《人民论坛》刊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深层逻辑》一文称,“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根本旨归,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保证党的政治方向明确、政治原则坚定、政治路线正确,才能统一全党意志、凝聚全党力量,为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而共同奋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题中之义。在新时代,实现党提出的宏伟愿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守住国家治理的历史文化根基
《经济日报》刊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逻辑》一文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培育了文化之根,更确立了制度自信的深层依据。“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等跨越古今的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理念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契合中国社会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任何制度体系不具备和难以企及的。
“国强必霸”的逻辑不适合中国
《光明日报》刊登《历史合力与中国的道路选择》一文称,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成长和发展的历史,是与向外扩张的历史相重叠的。两种制度,两种逻辑,两条发展道路。“国强必霸”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丛林法则,而“和平发展”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法则。翻开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可以看到,从来就没有任何向外扩张的理论,没有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理论。西方少数鹰派政治家和精英宣传它们制造的“中国威胁论”“中美必战论”,为制造中国企图与美国争霸和“中国威胁论”寻找历史根据。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戳穿了这个谎言。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平等贸易和友好交往,都显示了作为踏上强国之路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