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依旧事,万人空巷看兰芳。”这是中国曲艺家协会原主席陶钝生前对刘兰芳的赞誉。从1959年开始从事曲艺工作,到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从四十年前风靡全国的《岳飞传》,到近些年的《中华好人颂》等,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凭借着一桌一椅、一折扇一醒木,在曲艺舞台上已经工作了60年。这60年来,她始终秉承 “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原则,上前线,下农村,无数次深入到基层一线演出,虽条件艰苦,但她总是满腔热忱。
近日,这位75周岁的老艺术家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依然神采奕奕,目光炯炯、声音铿锵—
说书讲正能量,所以经久不衰
记者:评书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为什么能够流传下来并经久不衰?
刘兰芳:评书这种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早在汉代就有说书人。上个世纪50年代,在四川古墓出土的说书俑,高55厘米,一手拿着鼓槌儿比划着,另一手臂环抱一扁圆鼓,在挤眉弄眼吐舌头,惟妙惟肖,十分传神。南宋诗人陆游还曾作有一首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说的是盲艺人说书的场景。
评书为什么能够经久不衰?因为它宣传的是正能量,能够启迪人、教育人。说书一是讲史。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能够走到今天,她的民族瑰宝靠什么流传至今呢?文字记载是一种形式,口头文学则是传播历史文化的另一种很重要的形式。二是讲忠孝节义。从小要孝顺父母,对兄弟要友好相处,长大之后学好本领,报效国家。
比如讲岳飞,一方面讲他对母亲孝顺,另一方面讲他对国家尽忠。岳飞的母亲有病,经久难愈,岳飞就亲自给母亲喂药。他的母亲在他后背刺了四个字“精忠报国”,他铭记于心。
岳飞有个弟弟叫岳翻,岳翻英勇征战,在战场上被杨再兴所杀。后来杨再兴被岳家军擒拿,岳家军要杀他报仇,杨再兴提出了一个请求:“见过岳飞之后,再杀我!”岳家军把杨再兴推到岳飞面前,岳飞一看,原来杨再兴是杨家后代,是抗金的将领,便说:“你要是能跟我共同抗金,我弟弟的事,既往不咎,那是家仇,现在是国恨,咱们一致对外,抗击金兵!”杨再兴深受感动,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最后在小商河(今河南许昌地区)被乱箭射死。他的尸体被火化后,从中捡出铁箭头两升多。
像岳飞这样精忠报国的人,老一代革命前辈和现在的干部中也有很多。有些人的亲人为革命献身,但他们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甚至他们中很多人在退休后还尽可能为国家、为人民多做些事情,继续发光发热。
用真情感染人,才能让教育走心入脑
记者:近些年您创作并演出了很多新评书,比如《中华好人颂》、《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中国母亲风采》等,您能否为我们讲几个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刘兰芳:接到这样的任务,是组织和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厚爱,也是我学习的机会。这些道德模范、先进典型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有了他们,中华民族才能不断前进。
去年创作的《大孝惟忠》,说的是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爱岗敬业的故事。为了保守国家秘密,黄旭华隐姓埋名,在荒岛上白手起家研制核潜艇。30年后与母亲再相见,母子对视无语凝噎。为了演绎好这个故事,我查阅了很多资料,看到感人之处也流下了眼泪。可以说,说评书,我是先感染了自己。我认为,说书必须带着感情,先感染自己,才能感染听众。
还有两个故事非常打动我。一个说的是见义勇为。2014年的一天,身带自制炸药、手枪和汽油的农民张泽清闯进一个小学教室,劫持了52名学生,代课老师秦开美与其多次周旋后,对他说:“我留下来做人质,让孩子们离开吧。”最终,所有学生安全撤离。如果没有秦开美先期稳住劫持者,警方很难顺利展开布控和救援。另一个是孝老爱亲的故事。武汉黄陂区的刘培、刘洋是亲兄弟,为救重度烧伤的父亲,不顾生命危险,争相割皮救父,被誉为“中国好兄弟”。
记者:您认为新评书和旧评书有什么相通之处?
刘兰芳:两者从根本上说是相通的,都应该是宣传正能量。不论时代怎样发展变化,也不管表演方法上、语言艺术上怎么创新,我们弘扬主旋律的这个原则不会变。
记者:在文化娱乐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您如何做到下基层演出依然场场爆满,您觉得评书应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
刘兰芳:做任何工作都要与时俱进,说评书也不例外。如今可供选择的娱乐活动多了,评书的听众有所减少,但仍然有不少人喜欢听,还有很多新听众,原因就在于评书有了新的语言和新的内容。新的内容一个是新书,全新的主题更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听众更爱听;另一个叫老书新说,旧书新评;同时,说书还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
没有党和人民,就没有我的今天
记者:您已经75岁了,又已经退休,为什么还能一直坚持演出,坚持行走在群众中?
刘兰芳:因为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人民。没有党和人民,就没有我的今天。2014年,我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叫我去干什么?是去享受荣誉吗?不是,我一个说书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那是担子,是总书记寄予的期望,希望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
特别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提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我理解,“培根”就是扎根人民,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学习人民,以人民为本;“铸魂”,说的是做艺先做人,以德为先,有好的人品,才能创造好作品,才能精炼艺术的精品,才能为人民服好务。这个以人民为本,就是要心里想着群众,要迈开腿,走出去。几十年的文艺工作使我真切感受到,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文艺的源头活水。
结合当前的形势,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改编了一些原有评书的内容。比如岳飞传,我会多说说劝人走正路,引导大家为人处世要以善为先等。尽管个人的力量不大,但我觉得也能为扭转社会风气,尽点绵薄之力。要是人人都走正路、去行善,我们的社会风气就会更好。
记者:您能否为我们讲讲与听众往来的故事?
刘兰芳:我有几万封听众来信,存放在河南马街书会的刘兰芳艺术馆。80年代的来信中有几封我还能记得。其中有一个知识女青年,她在信中说,我是知青,岁数大了就在农村结了婚,每天背着孩子喂猪打草煮饭,觉得生活一点意思也没有,听了岳飞传,我觉得我应该振作起来,人生还有未来。
武汉有两个八九岁的小孩听了岳飞传,在来信中说,刘阿姨,我们长大后一定精忠报国,给您寄一个小手绢,等您说书累了擦擦汗水。
河南的马街书会,30多年我共去了18次,一般都是正月里,天寒地冻,但每次去都是上万名乡亲顶风雪、踏严寒汇聚马街。有次演出完,一位大爷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终于盼来了刘兰芳。”那一刻,我流下了眼泪。乡亲们的这份真情,更坚定了我多年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说书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