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 (?-124),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官至司徒、太尉。为官正直,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公正廉洁,因深夜却金被誉为“四知先生”。
刘宠(生卒年不详),东莱牟平(今山东烟台牟平区)人,东汉时期宗室、大臣。两次任司空,一次任司徒、太尉。清廉事迹影响后世,人称“一钱太守”。
吴隐之(?-414),濮阳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东晋名士,官至光禄大夫。赴广州就职时经过“贪泉”,饮水赋诗以明志。在广州任职时力矫贪渎时弊,史书称其“美姿容,有清操”。
卢怀慎(?-716),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唐朝宰相。历任监察御史、侍御史、右御史台中丞等。为官廉洁,注重官德,家无储蓄,受到时人称赞。
包拯(999-1062),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廉洁公正,铁面无私,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有“包青天”“包公”之名。
赵抃(1008-1084),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经历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任殿中御史、参知政事、太子少保等职。“一琴一鹤”的故事被人们所熟知。弹劾不避权贵,被称为“赵铁面”。
周敦颐(1017-1073),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为官清廉,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以莲自喻,表达清廉之志。
况钟(1383-1443),明代官员,江西靖安县龙冈洲(今江西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人。曾任苏州知府,除奸革弊,为民办事,被称为“况青天”,百姓立况钟祠纪念他。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曾任监察御史、河南及山西巡抚、兵部侍郎等职。抵御瓦剌大军,守卫京师。《明史》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喻茂坚(1474-1566),重庆府荣昌县(今重庆荣昌区)人,明朝法学家、著名廉吏,官至刑部尚书。查案秉公执法,以国为重,不徇私情,明世宗称赞:喻茂坚乃天下清官也。
冯梦龙(1574-1646),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任福建寿宁知县,消除虎患匪祸、抵御倭寇、禁溺女婴、崇文兴教,留下了美名,被誉为“循吏”。
于成龙(1617-1684),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任江南江西总督等。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为“清官第一”。
张鹏翮(1649-1725),四川潼川州遂宁县(今属四川省蓬溪县)人,清代治河专家、理学名臣,身仕康熙、雍正二朝,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历官五十余年,品行高尚,政绩卓著,时人称其为“遂宁相国”。康熙帝评价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
张伯行(1651-1725),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清朝大臣、理学家,累官至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称,其政绩在福建及江苏最为著名。康熙帝评价: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伯行操守为天下第一。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官员,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情系百姓,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
张之洞(1837-1909),祖籍直隶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历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清史稿》评价他,“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