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卜宪群:
保护传承好优秀的廉政文化遗产
我国廉政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新时代培育反腐倡廉、拒腐保廉廉政文化的重要资源,应当高度重视,深入挖掘。
加强保护我国历史上的廉政物质文化遗产。廉政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物质形态传承下来的与廉政有关的遗物、遗迹,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流传下来的各种活态廉政文化。我国历史上廉政活动自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自那时起,历代都积累了不少廉政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断传承下来。一些著名廉政遗址被列入“文保”单位受到较好的保护开发,但还有更多的遗迹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亟须做好系统调查,加强保护。
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的廉政制度文化遗产。廉政制度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上关于廉政制度建设所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我国历史上的廉政制度建设萌芽于先秦,发展完善于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在官员选拔、管理、监督监察上形成了一整套制度体系。这套体系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体现了我们祖先杰出的政治智慧,也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些廉政制度建设体现在官员选拔与管理不断完善、官员管理制度不断严密、官员监察监督不断强化。
深入挖掘我国历史上的廉政精神文化遗产。我国历史上有着极为丰富的廉政精神文化遗产,体现了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关于反腐倡廉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总结。主要体现为主张以廉为本、以民为本、尚贤用能、公私分明、为政节俭、正身律己、家国同构、循名责实。这些历史上丰厚的廉政精神文化遗产,应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熔铸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梅敬忠
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典过的古代文化和政治名家。在回顾自己仕途坎坷历程并请求留任地方官员的长篇奏章中,苏轼曾提出不愿“贪得患失,随世俛仰,改其常度”,而要“守其初心,始终不变”,振聋发聩,至今启迪后人。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惟为民自重”是苏轼“守其初心,始终不变”的信念之源。在长篇奏章《上神宗皇帝万言书》中,苏轼秉承“尽陈得失,无有所隐”之圣谕,竟然告诫皇帝说:“天下莫危于人主”“人主失人心则亡,此理之必然”。苏轼强调民心所向之厉害。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在其数百通奏章、拟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初心就是这种历代传承的使命担当,儒家民本思想是他之所以能够“守其初心,始终不变”的源头活水和信仰之源。
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亦谋其政,是苏轼“守其初心,始终不变”的践履之功。苏轼一生坎坷,大起大落,但始终忠于职守、勇于担当。在其位则谋其政。先后担任密州、杭州、扬州等地太守,从治理黄河、修建苏堤到创立公益医院,他从不懈怠,谋划有为、硕果累累。而不在其位亦谋其政,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更属难得。
坚守正义、不随大流、清正廉洁、忠诚坦荡是苏轼“守其初心,始终不变”的斗士定力。廉政者,廉正也。刚正不阿、保持定力、身正行端,方能到位。苏轼乃一代文豪,名满天下。生存于党派纷争、追名逐利情势之中,他本可以谙熟官场潜规则,生存有道,游刃有余,但他偏偏“危言危行,独立不回,以犯众怒”,只循正义,决不随波逐流。他是“两不随”之人,不仅出淤泥而不染,而且还嫉恶如仇,敢于斗争。之所以能够有这种政治定力,与他清正廉洁、忠诚坦荡、无欲则刚的自身品质密切相关。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 周裕锴
不贪为我宝,安步当君车
中国古人称誉苏轼的文学作品为“苏海”,他宽广的胸怀、渊博的学问、丰富的思想如汪洋大海,其文学作品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不贪为我宝”正是集中体现。
苏轼平生最欣赏的是春秋时宋相国子罕的名言:“我以不贪为宝”,意思是我把不贪当作最宝贵的东西。苏轼多次使用这个典故。他在《和陶诗饮酒二十首》其十一中写道:“民劳吏无德,岁美天有道。暑雨避麦秋,温风送蚕老。三咽初有闻,一溉未濡槁。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颓然笑阮籍,醉几书谢表。”这首诗回忆他在知扬州时,上书朝廷要求宽解百姓积欠的赋税,得到皇上的恩准。他拜贺皇上因为下诏书宽限积欠,由此而获得最重要的宝物——“不贪宝”。朝廷不与百姓争利,这是执政者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同时,因为皇帝作出了“以不贪为宝”的姿态,也就为臣子树立了廉洁的榜样。苏轼还在《策别十二》中写道:“昔武王既克商,散财发粟,使天下知其不贪。”他期待的圣君就是要以“不贪”为天下的表率。苏轼把廉洁勤俭看成是国家应有的风俗,是国之存亡的纪纲。他认为国家要收拢民心,必须任用像崔琰、杨绾这样的贤臣,而使天下“廉俭成风”“淫侈改度”。而苏轼官拜中书舍人,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正想借此机会,表达出对“廉俭成风”的期待,并暗含廉政从我做起的表态。
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刘小川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有人说:人在五岁以前的经历将影响他的一生。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被称为古代四大贤母之一。有两个故事见于《东坡志林》,这本书是苏东坡晚年在海南儋州写的。“记先夫人不残鸟雀”,这个故事是说,苏家院中有一棵桐花树,小鸟们在低枝筑巢,跟大人小孩儿都亲如一家。什么原因呢?因为程夫人教导孩子们善待一切生灵,尤其不能用弹弓打鸟。儿时苏轼是打鸟的好手吗?很可能是苏轼打鸟在先,程夫人教导在后。这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方式是很成功的,程夫人仁慈,苏轼的乳娘任采莲一辈子慈眉善目,良好的家风点点滴滴渗入苏轼的心灵。后来他无论做京官还是做地方官,都对百姓好,像他的母亲和祖父一样有一颗仁爱的心。
另一个故事叫“记先夫人不发宿藏”,是说有一天,苏家租的院子地面塌陷了,露出一个大瓮,大瓮的上面覆盖着乌木板。乌木是值钱的名贵木材,乌木覆盖的大瓮里应该藏着更值钱的东西。一时,左邻右舍都来围观。也许把乌木板启开,把大瓮藏的宝贝弄出来,苏家就发财了,程夫人也从此不必每日起早贪黑、忙里忙外。众目睽睽之下,程夫人吩咐家里请来的女婢在塌陷处填土,重新覆盖了可能藏有财宝的大瓮。这件事对苏轼的影响非常之大。不贪不义之财,苏轼为官十几个地方,都做到了以民为本,清正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