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社论

把盛典激荡出的热情化为推进工作的强大力量

新时代 新指南

思想导读习近平总书记激励中国人民

深度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七七草杂谈

不厚其栋,不能任重

学习之我见

编者按 

坚决落实好学习贯彻新思想这一首要政治任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动力源泉

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强化政治引领 推动纪检监察宣传工作高质量发展

以斗争精神守好宣传主阵地唱响主旋律

壮丽70年新中国70年管党治党历程回顾(三)

法规篇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为管党治党提供重要支撑

专题 ● 欢度国庆 祝福祖国

名城贺国庆西藏拉萨:歌唱美好生活等

纪委书记的国庆节四川省成都市纪委书记王川红与社区干部群众共同讴歌新中国七十年壮丽诗篇等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干部讲述“我和我的祖国”的故事

一得之见

一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行时

立足岗位守初心 奋发有为担使命

再忆老书记“不忘初心”

特稿

将廉政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实践与思考

“三苏清风”廉政文化研讨会主旨发言集萃

涵养新时代廉政文化 助力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实证纪法

如何把握《规则》规定的监督检查重点内容

巡视巡察

沉下去,响应群众呼声

书记说纪

打通监督“最后一米”

当好民营经济发展“护航员”

“四风”监督哨

基层减负有实招压缩督查检查考核数量

警示剖析

答错“公与私”考题的高校自考办主任

实招集萃

一组

名城话廉

深圳:勤廉实干筑梦成

释疑答问

如何认定对抗组织审查行为

追梦路上话梦想

何建明:祖国永远繁荣昌盛,是我最深沉的愿望

王巨才:我们的中国梦不遥远

曾哲:梦的路过

张梦伟:我的八瓣格桑花

林雪儿:造梦的好时代

知行话题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

九月观察

一组

广角

图片新闻

地方动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干部讲述“我和我的祖国”的故事
首页
1

 

从自行车、摩托车到小汽车,从姥姥的咸菜缸、父亲的铝饭盒到“我”的电饭锅,从拿着麻袋借书到微缩胶卷查书再到网上看书,衣食住行、文化生活的点滴变化,成为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见证着国的繁盛、家的幸福。

 

车轮上的时代变迁

张文武

 

十月的北京,秋风送爽,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挂满了这座古都的大街小巷。凝望着路上首尾相接的汽车长龙,我不由地感叹,交通工具的变迁成为新中国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

小时候,自行车在我们农村老家绝对是最重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村里人还习惯称之为“洋车”。那时候的“洋车”模样可一点也不“洋”,几乎都是黑色的“大块头”,前面有个结实粗壮的单梁,后面还有个可以载人载货的鞍座。在乡间的土道上,有的农村汉子骑着一辆“洋车”,前面单梁上坐着孩子,后面鞍座上带着媳妇;有的前面车把上挂着布包,后面载着农货;还有的车上斜挂着锄头,后排座上夹着镰刀……这一幅幅记忆中的场景定格成了那个时代的标志性画面。

那时候,对于我们孩子来说,下午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风风火火地跑回家,骑着父母的车子,三五成群地到田间小路上练习“车技”,经常一骑就是一个多小时。当时每个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拥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到了90年代末,我开始到县城的高中上学,由于离家比较远,家里人终于给我“匀出”了一辆自行车。至今我还清晰记得第一次骑车从家到县城高中时的兴奋劲儿,二十多里路程感觉一眨眼就过去,到了学校后仍觉得意犹未尽。从此,这辆车陪伴了我高中三年的时光,成为最忠实的“小伙伴”。

转眼进入2000年,越来越多的摩托车开始出现在村里的街巷,有时早上想睡个懒觉,也总会被街坊邻居摩托车嗡嗡的打火声、轰鸣的加油声吵醒,摩托车似乎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标配”。人们走亲访友开始把摩托车当成“主力”交通工具,一到逢年过节,村里的小伙子们就骑摩托载着媳妇孩子回“娘家”。没过几年,女士踏板摩托车也开始逐渐进入到一些富裕的家庭,甚至一度登上了婚嫁必备聘礼清单。

大约2010年前后,春节回到老家,我惊讶地发现街道两侧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轿车,村里也出现了堵车。在家工作的发小兴奋地告诉我,村里大多人家买了车,平时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周末一家人到周边自驾游。家家户户的汽车梦想逐渐变为现实,私家车已成为人们日常代步的一个生活消费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两个轮子”的自行车、摩托车,再到如今“四个轮子”的小汽车,滚滚车轮的变迁,勾勒出时代变化的轨迹,也见证了每个普通家庭越来越好的幸福生活。

 

 

 

锅碗瓢盆的记忆

任飞晓

 

国庆节期间,我回到鲁西南小镇探望年过八旬的姥姥。姥姥早已住起了楼房,家具大多现代化了,阳台上却有一排老旧的锅碗瓢盆显得格格不入。教师出身的姥姥常说,人不能忘本,这些老物件,不仅承载着我们家几代人的回忆,也浓缩着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史。

最老的咸菜缸,从姥姥做民办教师起就一直跟着她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那个年代受条件所限,姥姥常会用这口咸菜缸在夏秋季节腌上一些黄瓜、萝卜和芥菜疙瘩等咸菜,留在冬天蔬菜极少时吃。这口缸不仅供应我们一家人,还帮助了许多乡亲。那时,有些学生因为家里困难,经常吃不上饭,放学后,姥姥就把这些孩子叫到家里,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玉米粥,从缸里捞出些咸菜,给他们吃。她总说:“我也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还读了私塾,这些娃娃连饭都吃不饱,哪有精力听课哟。”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已经没有蔬菜可以腌了,每天只能煮一锅稀稀的玉米粥。一些民办教师为生活所迫,另谋职业,但她依然坚守在教师岗位,每天煮玉米粥给学生吃。到了80年代,姥姥赶上民办转正的新政策,成为了公办教师,咸菜缸里也丰富起来,不仅腌咸菜,还腌肉腌蛋,适逢改革开放,生活也渐渐宽裕起来。

已经泛黑的铝饭盒,是父亲当年的重要餐具。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父亲通过努力考入了大专,从那时起这个饭盒就伴随着他。学生时期的父亲,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总要把钱省下来买书,饭盒又当饭碗又当水杯,里面只盛食堂最便宜的饭菜。国企改革的浪潮中,父亲做起了小本生意,但他勤俭奋斗的精神从未改变,每天早出晚归,早上做点简单的饭菜把饭盒装满出门,中午匆匆吃完又全身心投入到劳作中。现在这个铝饭盒已经不再光亮了,但父亲仍会常常抚摸着它,回忆那繁忙而又充实的过去。

还有一排不同款式的电饭锅,讲述着我们这一代的幸福生活。赶上好时代的我,不愁衣食温饱,尽管煎炒蒸煮的炊具一应俱全,却因每日早出晚归,很少使用。忙碌一天回家之后,使用最多的就是这些款式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强大的电饭锅了。换上家居服,煲上一锅热汤,简单而温暖,疏解了一身疲惫,化解了一丝乡愁,补充明天继续拼搏的能量。

姥姥的咸菜缸见证了劳动人民建设新中国如火如荼的热情,以及对新生活的热切期盼;父亲的铝饭盒是他们这代人的精神缩影,他们白手起家,埋头苦干,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改革开放的主力军;我的电饭锅汇聚食物的温度和味道,慰藉思乡的心灵,给予我源源不断的拼搏底气,去实现我的“中国梦”。

 

 

 

坐在家中读“文物”

王丹妮

 

查阅古籍无需再去图书馆翻看微缩胶卷,可以随时在网上浏览电子版。

 

国庆假期,我在家中电脑上打开国家图书馆的“中华古籍资源库”,页面上下翻动,一张张高清古籍书页渐次出现。不用去图书馆就能看到古籍,这在几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事。

国家图书馆的善本阅览室,是中国古代史学生的校外读书室之一,也是我上大学时常去的地方。一天,我像往常一样经过安检后来到善本阅览室。通常情况下,工作人员会将我引领到读者信息登记处,在我填写个人信息和查阅目的时,告知我稍等一会儿,微缩胶卷马上就拿来。而我则选好一台微缩胶卷阅读机,端坐在机器前的方背扶手椅上,思考着一会儿不知转多少下才能转到我想看的那一页古籍。

然而这一次,工作人员并没有引领我登记,而是把我带到了一台电脑前:“您要看的这本书,在我们官网上已经可以看电子版了,要不您回家慢慢看吧!”

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让我迫不及待地尝试浏览起电子版古籍。电子化的页面不仅原样展现了书的行款、字句,连虫蛀的痕迹也丝毫没有落下。我不禁感慨:查阅善本古籍等于现场翻看微缩胶卷的习惯,看来很快就要被改变了。国家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之快、效果之显著,让我赶上了时代的潮流。

记得在校读书期间,有一位老师说,上世纪80年代,学校图书馆的古籍还都能借出,他便拿着麻袋装满书,再扛回宿舍。被扛走的这批书只有等到他还回,下一位读者才能借阅。

待到我需要查阅古书时,全国各大图书馆的善本古籍已多被扫描制作成微缩胶卷,原书则作为珍贵的文物保存起来。假如一位南京的读者想要查阅国图的馆藏,他大概得乘车北上,在北京住上几天,还须在工作日来到国图,阅毕归家。即使是本地读者,也要忍受烈日酷寒的奔波之苦。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的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这在古籍阅览方式的变化上有着直接体现。早年,国家投入足够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制作微缩胶卷,保护善本。如今,古籍数字化建设大力推进,解决了长期困扰公共图书馆的“藏与借”的矛盾,不仅妥善保护好了重要文物,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只要读者手边有一台可以连接互联网的电脑,便可实现与馆内阅览相同的效果,便捷程度前所未有。

对我来说,查阅善本古籍成了动动手指就能轻松完成的事情,海量的线上古籍可以随时“提看”。坐在家中的书桌前,我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阅读世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