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9年第18期

社论

发扬斗争精神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发扬斗争精神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要闻

习近平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 

习近平会见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

赵乐际在河北调研

新时代 新指南

编者按 

思想导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努力实现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思想解读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辉煌篇章

深度学习“六个坚持”推动派驻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

学知躬行“三不”一体推进深化国企全面从严治党

特稿

聚焦职责使命 强化政治监督 扎实做好对中央和国家机关的政治巡视

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有哪些看点

壮丽70年 ● 新中国70年管党治党历程回顾(二)

反腐篇反腐败: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斗争

监督篇加强监督是永葆党肌体健康的生命之源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行时

学习教育怎样抓深

调查研究怎样抓实

检视问题怎样抓准

整改落实怎样抓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资料库

七七草杂谈

守着“正俸”做清官

专稿

建设高素质队伍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石

专题 ●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导语强化政治责任 践行初心使命

权威解读增强“四个意识” 做到“两个维护” 提高问责工作的政治性精准性实效性

坚持问题导向 防止问责不力和问责泛化简单化

完善问责情形 推动精准规范问责

明确问责程序 促进问责工作规范化

以精准问责促进全党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

把问责的责任扛在肩上

亮点释义如何理解关于问责工作原则的规定?

如何理解关于问责情形的有关规定?

如何理解关于启动问责调查程序的规定?

如何理解关于问责调查要求、精准提出问责处理意见的规定

如何理解关于可以不予或者免予问责的情形的规定?

如何理解关于应当从重或者加重问责情形的规定?

如何理解不当问责的纠正与责任追究的规定?

图卡迷宫关于问责,问责条例厘清了这些错误认识

以案说规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地方实践云南:提高政治站位 用好问责利器

四川成都:实事求是 把问责板子打准

江苏宿迁:明确标准刻度 确保精准问责

法规原文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警示剖析

生财有“道”终入狱

广角

一线撷英

地方动态

名家荐书

王炳根:冰心喜欢读的五种书

明德风苑

苏轼的初心与坚守

知行话题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面面观

2019年8月全面从严治党正风肃纪反腐大事回顾

八月观察

一组

 
苏轼的初心与坚守
周玲
首页
1

有宋一代,人才辈出,苏轼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非凡的文学成就及卓越的政治实践,彪炳史册,辉耀古今。纵观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颠沛流离,但他穷达如一,始终坚守直言敢谏、爱国爱民、清正廉洁的政治操守。正如他在《杭州召还乞郡状》中所说的那样,“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家风淳正  启蒙初心

苏轼的初心源于眉山的苏家。眉山,古称眉州。宋代的眉州,文化底蕴深厚、文教兴盛。苏轼在《眉州远景楼记》写到“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

眉州苏氏是唐宰相苏味道的后裔,于唐代迁居眉山。苏轼先人们乐善好施,淡泊名利,忠敬笃孝,重义行侠。苏轼曾描述其家是“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父亲苏洵教导苏轼兄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母亲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知书达理,勉夫教子。

苏轼、苏辙两兄弟年幼时,母亲程夫人曾教他们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个敦厚质朴、谦逊节俭的人,为官清正有学问,虽然位卑官小,却很有胆识和才干。他因同情百姓疾苦,抨击奸党豪强而遭到诬陷,惨遭杀害。临刑前范滂向母亲告别,请母亲不要悲伤。范母对儿子说:你为正义而死,我不觉悲伤,很为你自豪!苏轼听后,感慨地问母亲:我如果像范滂那样,母亲认为如何?程夫人说:你能为滂,我怎么不能为滂母呢?在母亲的教诲下,一颗正义的种子深深地埋在苏轼兄弟心中。

后来,苏家搬进纱縠行新居,发现前人窑藏的一坛宝物。这意外之财对一般人来讲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可程夫人却叫人重新埋好,并把土夯得严严实实,用此事教育启发苏轼兄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非分之财,一分一文也不能妄取。这种“非义不取”的家风滋养了苏轼“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和“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正确财富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洵与程氏言传身教,启发着苏轼兄弟进退不改初心、贫困不改超然的人生处世哲学,对苏轼兄弟意义重大。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优良家风,在苏轼心中早早埋下一颗“信道直前”“奋厉有当世志”的种子。

 

一心为民  行成于廉

随着苏轼赴京赶考,他一颗为国为民的初心迎接着更加广阔的天地。在准备迎考时,母亲程氏让苏轼两兄弟“日享三白”:即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其寓意浅显直白,为官者要体察百姓之苦,甘于坚守平淡清廉。母亲的“三白”让苏轼记忆犹新。在礼部考试中,苏轼以一篇600余字充满民本仁政理念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展示了他民惟邦本的政治主张,深得考官欧阳修、梅尧臣的赞赏。

苏轼入仕途,便发出了“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的慨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初仕凤翔,苏轼大胆改革衙前役,让役夫“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衙前之害减半;在密州,灭蝗救灾,循城拾弃婴,救活数千人;在徐州,抗洪守城,与军民同吃住,与城共存亡,硬将洪水挡在了城外;在颍州,组织官员用竹竿弄清淮河水位,阻止开挖八丈沟,避免了劳民伤财、有害无益的浩大工程;在杭州,修浚钱塘六井与西湖,利用湖中淤物,修筑“苏堤”,并创办中国历史第一所公办医院“安乐坊”,杭州百姓“家有画像,饮食必祝”,感念他为民办实事。

在苏轼的从政生涯中,不论身处什么官位,都坚守为民的本心,同时也坚守廉洁的情操。苏轼在《六事廉为本赋》指出“功废于贪,行成于廉”,“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这是说贪欲、贪念、贪污足以毁掉一个人的功业,而廉洁可以成就一个人的德行。用今天的话来说,一个干部即使以前做了再多的好事,树立了再大功劳,但一旦贪污了,也就一切都归零了。所以,苏轼认为廉洁是为官者的最高准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它体现一个官员的精神境界、道德操守。苏轼不仅躬身践行,更以此教育后人。在长子苏迈赴任时,苏轼赠其一方砚台,并亲手刻上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教育儿子要爱民如子、勤政廉洁。

 

守其初心  始终不变

在眉山市三苏祠博物馆,镌刻着“守其初心”四个大字的刻石引来四方游客驻足。“守其初心”出自苏轼元祐六年(1091)五月所写的《杭州召还乞郡状》。元祐四年(1089)三月,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到任杭州,元祐六年二月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接到任命后,苏轼三次上疏辞免翰林学士承旨,皆未获准。于是,苏轼再上此《杭州召还乞郡状》,极力表达自己乞求外放之心。那么,他为什么一再请求外放而不愿在中央、在皇帝身边任职呢?

在这篇文中,苏轼言及自己乞求外任的原因在于他受到新党、旧党左右夹击,不安于朝。新党攻击他,因他在新党当政、王安石主持变法时,极论新法不便;旧党攻击他,因他在旧党重回朝廷、主张尽废新法时极力反对,主张“参用所长”,招致“台谏诸人”与之为仇。在新旧两党党争中,苏轼不阿谀奉承、直言敢谏,屡受排挤。所以他感言“臣若贪得患失,随世俯仰,改其常度,则陛下亦安所用。臣若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则群小侧目,必无安理。”在朝堂,若继续坚持直言敢谏,则朝堂上的小人必然不快,朝廷也无法安宁。作为有气节的士大夫,苏轼宁愿成全自己的坚守与初心,到百姓身边,为百姓办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所以苏轼的“守其初心”,从直观来讲,是坚守直言直谏的初心,他当初参加的制科考试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所以入仕后一直履行“能直言极谏”的义务,即便因自己不随波逐流而被新旧两党所不容,他仍然坚持。而他直言直谏的出发点是人民的利益,希望朝廷政策以利民为先。

悲歌为黎元,人饱我愁无。苏轼无论何时何地,荣辱沉浮,都把爱民、忧民、亲民、惠民视作己任,竭尽全力为百姓做好事、做善事。即使在贬谪期间,生活困苦的苏轼也无改以民为本的初衷。他被一贬再贬,官也越做越小,但是百姓越来越爱戴他。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不提自己三大尚书的政绩,不提两任翰林大学士的荣耀,却把自己和老百姓息息与共,为百姓做好事干实事视作一生功绩——在黄州,成立“育儿会”,救助弃婴;在惠州,筹资修建东新桥和西新桥,推广减轻农民劳作的农业机械“秧马”,并建议引蒲涧山滴水岩泉水入广州城;在天涯海角的儋州,尽管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日子,但也热情帮助当地百姓,指导打井,劝农护牛,开馆办学,使海南岛开天辟地有了第一位秀才;在常州,苏轼买了处住所,当听说此房是一位老妇的不孝子女违背老人心愿私下卖的,老妇为此伤心不已,苏轼当即烧掉房契,将房子归还老妇。而他自己却在当年七月,逝世于借住的房子中。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但都以宽广的胸怀坦然处之。为国为民之情让他深受老百姓爱戴,“守其初心,始终不变”的情怀更是对当代有着深远意义。(作者单位:四川省眉山市纪委监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