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9年第17期

社论

不断以实际行动答好坚守初心使命永恒课题

新时代 新指南

思想导读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深度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鲜明主题

            新中国70年的奋斗历程及其重大意义

七七草杂谈

过则勿惮改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行时

坚持刀刃向内 解决实际问题

“我的誓言,都能做到”

壮丽70年新中国70年管党治党历程回顾(一)

作风篇作风建设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和事业的兴衰成败

纪律篇严明的纪律是党的生命线,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证

警示剖析

背离初心使命,他们成为反面典型(三)

调查研究 ● 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

破解老问题 紧盯新动向

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群众关心的事儿来不得半点虚的

莫既当受害者又当加害者

减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干实事了

云南昆明:精准整治为基层松绑减负

国家电网:竖起监督执纪的清晰标尺

名城话廉

福州:海纳百川,清风自来

实招集萃

一组

学术研究

四重逻辑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一得之见

一组

实证纪法

如何理解《规则》有关在审查调查组设立临时党支部的规定

宽严相济一词的由来与发展

书记说纪

量化评价政治生态治“未病”防“重疾”

“四风”监督哨

基层减负有实招精简表格台账

承诺办结时限成“摆设” 主任副主任受处分

清风时评

高质量民主生活会须得真刀真枪

以权力为筹码广积人脉,终将作茧自缚

企业家不识市领导为何值得点赞

释疑答问

将受贿所得委托行贿人投资收益如何认定

广角

地方动态

一线撷英

名家荐书

张星星:读懂新中国史的五种好书

明德风苑

刘魁立: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重放异彩

知行话题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探析

视点辑览

一组

视点辑览
首页
1

  五重维度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

  《哲学研究》刊文称,文化自信的内涵呈现理论维度、实践维度、民族维度、时代维度和价值维度五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五个方面: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是从哲学层面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思想内涵,确立的是建立文化自信的观念基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定性;民族维度和时代维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身份属性,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位;价值维度则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在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条件的前提下,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向。理论与实践的定性、民族与时代的定位与价值的定向,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系统结构体系,同时也在根本意义上构成了文化自信的中国表达。

  

  努力提高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自觉

  《学习时报》刊文称,历史之所以是最好的教科书,是因为历史能给人们以深刻的警示、启示与借鉴。如果我们对土地革命前期中期党内发生过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有过了解,就能深刻认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极端重要;如果对长征途中发生的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这段历史有过接触,就能对为什么一定要做到全党服从中央有深刻的认知。同样,通过我们党大力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可以深切感受到政策与策略确实是党的生命;通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作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决策和东北根据地的建立,可以明白全党一盘棋、树立全局意识是多么重要;从老一辈革命家人生经历特别是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心路历程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进而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守初心、担使命。反之,党史上某些历史人物因理想信念动摇、不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最后走向革命反面的教训,亦能给我们以深刻的警醒。党员领导干部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首先应做一个懂得党史、新中国史的明白人,因此,应当努力把党史、新中国史这门必修课修好。

  

  用立体化、多元化的话语体系传递中国声音

  《环球时报》刊文称,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把中国推动全球化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客观成绩告知世界。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支持联合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大作用。其次,在解释中注重叙述的方式方法,以别人听得懂的方式解释中国。国内目前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同国际上还有所差别。中国各界人士讲述中国故事时,应更多参考全球话语体系,借助更多成熟、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自信而不带情绪地讲好、讲透中国故事。另外,要增加中国声音的多元性。中国形象是立体且复杂的,因此注定要用多元的手段表现中国形象,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话语体系。“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就是非常好的表述。应该让更多的社会机构、智库、企业家、国际人士甚至普通游客作为中国声音的代言人,改变过去相对单一的声音来源,这样更有利于包括西方受众在内的群体接受我们的解释和说明。与此同时,在解释中国的过程中应侧重共同利益的陈述、选取相对容易被接受的客观数据等方式。

  

  爱国青年反击“港独”,体现的是强烈的国家认同

  《北京日报》刊文称,连日来,全球爱国爱港人士吹响集结号,力挺香港尽早止暴制乱。一片热潮中,爱国青年的表现尤为抢眼。“饭圈女孩”“帝吧网友”等群体在全球各大社交媒体上反击“港独”,澳德英美等地留学生走上街头阐明是非。这群年轻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体现出强烈的国家认同。那么,这一代青年人清晰的、强烈的国家认同从何而来?第一,当代青年生长于大国时代,受惠于国家发展的红利。第二,当代青年普遍开眼看世界,而且是平视世界,从小就知道外国的月亮未必比中国的圆。第三,从小启蒙植根的爱国主义教育。国民教育是理性认知的基础,而国家认同是国民教育中最核心的内容。国家认同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它既来自于教化熏陶,也来自于现实体认,两者互为表里、共同作用,这一过程,学校、家庭、社会、政府乃至媒体各有责任。今日香港事态之种种,也再次提醒我们,明确的国家认同和文化归属感对于社会安宁、稳定发展极端重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