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委常委、 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 张红旗
群众关心的事儿来不得半点虚的
“村干部把村务公开那张纸往公示栏一贴,也不告诉我们一声,风一吹、雨一淋就没了”“贴上去拍张照就算公示了,根本就没有管我们看没看”“你们来检查的时候他们就把公示贴上去,你们一走就被换下来了”……
去年底,我来到大通县纪委监委工作。半年多来,我经常到村居一线去走访调研,发现村里的老百姓对党务、村务、财务的公开工作意见很多,而且集中指向了一些村干部在村级事务公开上走过场、敷衍应付、流于形式等问题。群众普遍反映,村“两委”对村级事务不公开不透明,自己对村里的很多事情不参与也不了解,所谓的公开公示没有起到让村民们及时掌握相关政策的效果。
“四议两公开”,是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如果成了走走程序意思意思,甚至拍张照留痕应付检查的摆设,不仅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问题,更容易滋生出扶贫等领域的腐败问题。每年底,农村务工人员回乡后,我们收到的信访量都会大量增加,举报内容大多涉及村干部对两房补助等资金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或者在评定低保户过程中优亲厚友等问题。出现这样的状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扶贫、低保等在村务公开时他们没有办法及时掌握,留在村里的一些老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还不识字,村里的公示根本看不懂。虽说经过调查核实,有的举报问题可能并不存在,但显然,村级事务公开不到位、走形式,成为横亘在群众和村干部之间的一道沟壑,很容易造成人民群众对干部的不信任。
为此,我要求乡镇纪委充分发挥监督职责,加强对村务公开事项的监督检查。今年以来,不少乡镇都进一步规范了村务公开制度,特别是明确了村务公开的时间、场所、内容和形式,建立村务公开台账,定期向乡镇纪委报备,使村务公开的内容都有底可查、全程受到监督。

大通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核查村务公开工作,纠治村级事务公开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公开就要真公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要看效果。因此,我们对村务公开的监督检查,不能只停留在看村干部做了没做,更要看老百姓是不是真正知道应该公开的内容。我要求乡镇纪委的干部尽可能多进村入户,实地了解村民们是否都知道了有关政策,尤其是涉及扶贫、低保等问题,不能有半点马虎。此外,我们还推广“互联网+阳光村务”的监督模式,建立起“阳光村务”网络公开平台,把公开公示内容通过互联网传递到群众眼前,把各项小微权力运行过程晒在网上,各项惠民政策推送到村民手机上,有效解决传统“橱窗式”村务公开期效短、传播慢、受众少、监督难等问题,保障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让村级权力在群众的监督下规范运行。
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纪委的监督执纪问责都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监督检查,端正干部作风,让基层干部在老百姓面前不再搞虚头巴脑的假把式了,老百姓自然会竖起大拇指。现在有的村为了解决很多留守老人不识字的问题,建立了“村务小喇叭”,把“三务”公开内容通过语音播报等形式用手机向群众进行发布。城关镇阳坡庄村的一个老汉说:“干部们知道我这个阿爷不识字,在手机上用尕喇叭给我们说村里的事情,现在村里一有啥事情我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