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9年第15期

社论

紧盯不放落实中央纪委三次全会部署

要闻

赵乐际在宁夏调研

中共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员会印发《监察机关监督执法工作规定》

杨晓渡主持部分省区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整改落实工作座谈会并讲话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举办贯彻《规则》《规定》培训班

新时代 新指南

编者按

论述摘编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深度学习在先进文化滋养中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学知躬行红色基因是新时代廉政文化的源头活水

延伸阅读古代廉政文化孕育的“五要”启示

专稿

翻开党和国家反腐败工作新的一页

特稿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来抓 坚定推进四川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行时

用好调研传家宝 促进高质量发展

“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

老英雄张富清的初心故事

七七草杂谈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专题 ● 以高质量发展践行初心使命(上)

编者按 

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先行一步更深一层

评论学懂弄通做实要持续下真功

协助职责与监督责任,两手都要硬

评论准确把握纪检监察机关职责定位

以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保障落实“两个维护”

评论做实做细政治监督 推动落实“两个维护”

书记说纪

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扶贫款,岂能当作小问题

名城话廉

长沙:屈贾风骨 廉脉千年

爱廉文萃

一组

学术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一得之见

一组 

燕阁观察

直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五大病症

清风时评

政治清醒是最大的清醒

党员理应培育忠诚的优良家风

搞独立王国终成孤家寡人

实证纪法

利益冲突词源探究与防范制度的发展

如何认定不按照规定落实纪律处分决定的违纪行为

广角

一线撷英 

地方动态 

“四风”监督哨

基层减负有实招整治文山会海

只牵头不履责 不作为科长被处分

警示剖析

背离初心使命,他们成为反面典型(一)

名家荐书

迟子建:具有道德感使命感的五本文学著作

明德风苑

杨立新:京味儿话剧保留着老北京的文化记忆

首届“钱潮杯”清廉微作品大赛征稿启事 

知行话题

聚焦解决思想根子问题

视点辑览

一组

 
视点辑览
首页
1

  用共产党员的初心承载党的初心

  《求是》刊文称,广大党员的初心与党的初心的高度一致性,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党的初心召唤、引领、凝聚党员初心,党员初心承载、支撑、汇聚党的初心。无论是党的初心还是党员初心,本质上都可归结为公心,它的对立面是私心。为党、为国、为民,还是为己、为家、为少数人,这是检验一个共产党员初心是否纯洁的重要标准。让党员初心向党的初心对标看齐,使党员初心与党的初心“心心相印”,是这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在要求。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把自己的初心和党的初心对照查摆,强化刀刃向内、自我革命,重点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决不能置身事外。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双重逻辑

  《红旗文稿》刊文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转化不仅遵循了社会发展的生产力逻辑,同时也遵循了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逻辑。所谓生产力逻辑,是指由于社会发展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因而社会主要矛盾的形成和转化主要是围绕着“怎样提高生产力”这一主线形成的。所谓价值逻辑,是指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过程中,国家和人民对社会发展所持有的价值追求、价值承诺和价值规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同时也是由新时代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承诺——“美好生活”所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具有高度的社会心理认同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刊文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不仅是人民群众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发展道路的心理认可与情感肯定,也是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成就的心理认同与情感确认,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心理期待与情感要求。同时,道路自信还与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构成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发展道路的严密社会心理表达体系。其中,理论自信构成道路自信的理论指南,是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正确性的自信,是确保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和行动指南;制度自信是中国人民对走中国发展道路自身制度优势的自信,是道路自信在发展目标与人民群众需要之间维持紧密联系,确保道路自信成果能够被人民群众充分分享的制度保障;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基因,是道路自信越走越宽广的文化认同和精神源泉。

 

  

  新型举国体制之“新”的三重内涵

  《北京晚报》刊文称,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这次嫦娥四号任务,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又一生动实践。新型举国体制之“新”,体现在与市场经济、全球化、数字文明这三个“新”的结合上。首先,“新”在与市场经济的高度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用好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这是对以往举国体制以行政配置资源为主的超越。其次,“新”在于与全球化的紧密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这有赖于新中国成立后所建立的完整工业体系。同时,全球化不可避免地伴生着巨大风险,中国的新型举国体制既能办好大事,对于风险的承受、应对、化解能力,也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第三,“新”在于与数字文明的高度结合。一方面,中国在数字文明上与西方的差距,较之当年在工业文明上的巨大差距,已然大大缩小,甚至在某些方面处于差不多的起跑线上。另一方面,全球化与数字文明的叠加,面临的可能风险比单一的全球化更大、更复杂,防范系统性、重大风险,建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些都将激发新型举国体制的内在优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