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春秋寒暑,位于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总是络绎不绝,尤其是陈列在纪念馆第三展厅中的一幅画,总是成为无数参观者久久驻足之处。
“铁人的老母亲生病,是他的大儿子用自行车推着奶奶去的卫生所看病,而在他们身旁几米远,就是组织上配给王进喜的吉普车”……每每听讲解员讲解到此,参观者无不被铁人廉洁自律、公私分明的事迹所触动,有人沉思,有人落泪。
唯独家人不能用的吉普车
为什么组织上要给铁人配吉普车呢?原来,王进喜“跑井”、跑种地、替工人跑事,每天马不停蹄跑上跑下的同时,关节炎越来越重。
上级领导得知铁人的身体状况后,决定给他配一台小汽车,可他坚决不要,说“那么多首长、专家、教授老前辈都没有,我可不能坐小车。”最后组织上还是决定给他配一台美制威力斯小吉普车。
上井、送料、为井队拉粮、送病号上医院、送工人回家……这台“威力斯”成了职工的“公用车”,工人可以坐、队里可以用,但王进喜唯独不让家里人坐。
王进喜最是孝顺。但有一天,他的老母亲病了,大家都劝他用吉普车拉老人去看病,可他还是“狠了狠心”,让自己的大儿子用自行车推着奶奶去了卫生所。
记不清有多少次,这台逐渐变得“除了喇叭哪都响”的旧吉普车上人多得挤不下,王进喜就主动下车,让工人们先走。“铁人坐车出门从不空手,只要见路边有钻井工人就拣上。”时至今日,回想起当年坐车的趣事,老队友们脸上满是笑容,却也止不住湿润了眼眶。
公家东西一分也不沾
王进喜的公私分明,不仅是吉普车不让家人用,还体现在时时处处。当上钻井大队长后的王进喜,负责10多个井队的工作,职务改变的同时意味着权力也大了,于是他给自己和家人划下了一条红线——“公家东西一分也不沾”。
而他立下这个规矩之时,正是上个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条件艰苦之际,尤其是王进喜一家十口人,更是经济拮据、生活困难。
一次,后勤单位考虑到王进喜工作十分辛苦,身体又不太好,就把一袋面粉送到他家里。一袋面粉,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王进喜来说,能解决很多问题。可他知道后,却把妻子王兰英批评了一顿,毫不犹豫地把面粉送了回去,并告诫全家,谁送东西也不准收。
慢慢的,红线变成了家风,一家人共同坚守。有天王进喜家里搬家,来帮忙的工人们眼瞅着他家炕上铺的席子破得不能再铺,就说:“咱队上搭棚子用剩的席子还有那么多,不如去取几张。”王兰英忙拦住大家:“进喜说过,公家的东西不能往家里拿!”
当时,单位给职工办福利,床上的草垫子都是发的。工人们就说,席子不让换了,草垫子总可以领几个吧,却又被王进喜的老母亲拒绝了。于是新屋的床上,依旧是拿苇草当垫子,铺的还是那几张破旧的席子。
常年不离身的工作服
在熟悉王进喜的人眼中,他常年是工作服不离身,“属老虎的上山下山一张皮”。一身中山装当成礼服保管,极少穿;工作服总是破了补、补了破。就连1964年去北京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毛主席接见他时,他里面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
当时,上级每到换季都会给困难职工另外补发一些绒衣、秋裤。大家看到王进喜穿得比普通工人还破,准备拿上一套给他:“大队长,你也该换换了!”王进喜却说:“这是发给困难工人的,我不能要。”
这就是铁人王进喜。出差办事或开会,只要不是开大会集体住宿,就找小旅馆,图的是少花钱;平时不喝酒,只有开报捷会、总结会的时候,才把藏在柜子深处用于治关节炎的药酒找出来,喝上一口庆功;会战时,每次下井前都让老伴把玉米面炒熟了随身携带,每一到开饭就借故走开,用水冲一把炒面充饥,生怕占了工人的便宜,自己却因营养不良、劳累过度导致胃病越来越严重……
1970年国庆刚过,王进喜在解放军301医院被诊断出胃癌晚期。随着癌细胞的扩散,孝顺的铁人愈发思念老母亲,一天,他把自己攒下的300元钱交到弟弟王进邦手里,断断续续地说:“看情况我是看不到咱妈了,妈这一辈苦啊,我回不去了,你就用这钱替我尽尽孝道吧。”最后他还嘱咐家里人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一个多月后,11月15日23时42分,王进喜因医治无效不幸病逝,享年47岁。“我从小放过牛,知道牛的脾气,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他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无悔初心,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少活了20年甚至不止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