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代表作有《赤脚医生万泉和》《费家有女》《城乡简史》等。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结合我自己四十年来的创作,对此有着深刻真切的感受。多年以来,我的作品创作始终围绕着普通老百姓,农村题材里写农民、农民工,城市题材关注的也都是普通市民。今年参加全国两会,我带去的提案,一如既往,也仍然是关注人民,关注民生。
我小时候和父母一起从城市到农村生活,从小就和农民群众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目睹了他们的艰辛和努力,也亲身感受到他们的质朴和善良。记得全家刚到农村时,家里什么也没有,生产队里几乎家家户户、无论家庭条件好坏,都给我们家送食物,有大米、鸡蛋,还有自己腌的咸菜等,要知道,那时候的农民,都没有解决自己的温饱,却能够如此慷慨、如此真情地照顾城里来的下放户。这样的情形,从小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一直浮现在我眼前,一直埋藏在我心底深处。
我记得在农村的中学读书时,因为没有鞋,下雨天是光脚上学的。我成年后的手和脚长得偏大,跟我身高比例不相称,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在长身体的时候光脚干农活太多造成的。当时,我年龄小,还不太懂事,对生活的艰苦、家庭的变化,都没有觉得那么可怕。粗重的农活把我的个性释放出来,我反而觉得在农村和农村孩子一起学习、劳动,把心扉打开了。
记得那时候,我和队里年纪差不多的女孩关系特别好,我跟着她们去劳动,去赶集,去经历农村所有的事情,与她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直到很多年以后,我又回到那个地方,一个早就远嫁他乡的小姐妹听说了,特意赶了很远的路回来看我,还带来了她家的土特产。几十年没见面的好友,手与手紧紧拉住,我们一起走在发生了很大变化的乡间路上,我从她们的手心里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永远不变的朴素的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任何东西也换不来的。
除了农民,我还很关注城市的普通居民。有一年,我在苏州的一个居委会挂职,重阳节的时候,去看望一对八十多岁的居民老夫妇,两位老人没有后代,生活十分清贫,但是精神状态十分健康乐观,他们的住处是一座老旧房子的一个小角落,门前有一方很小很小的天井,老夫妇就在这方小天地里,种满了花草,让一个破旧的地方变得生气勃勃,朝气十足,让人倍受感动和鼓舞。
之所以多年来我写作的目光始终在普通人身上,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他们美好的朴素的内心世界打动了我,教育了我,感染了我,使得我无法把眼光从他们身上移开。
我觉得,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身处沸腾的生活之中,作家艺术家必须沉下心,沉下身,摒弃浮躁。人下去了,接地气了,心才能与群众的心息息相通,思想境界才能上去,才能从更高的视点去观照、去反映、去描写。
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具有震撼人心的永恒力量,就是因为它们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深厚的人民情怀,作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脉搏共同跃动,展示人类共同的理想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