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黄一如回忆起两年前全校教职工的那一场大讨论,用了一句“凝聚共识”来形容,认为改变恰逢其时。
2017年初,针对学生存在的专业基础扎实、但人文素养相对薄弱问题,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目标的修改建议,将之前“培养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中“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的位置进行前后对调。
然而面对这一修改,学校教职工却有着不同的反应。
有的认为这是对学校办学原则的一次重大修改,而学校各方面发展都很好,学生就业率也非常高,没有要改的理由;有的建议在各领域多开一些基础性课程,推进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还有的质疑影响学生培养工作,“别人会不会觉得我们在降低教学和科研质量标准?”
全校教育工作大会、教师代表大会、各学院教学院长会……学校层层召开会议,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修改进行讨论。几个月下来,黄一如已记不清参加了多少次会议,就目标的修改作了多少次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方案的修改与党中央的要求是高度契合的。学校不仅要培养专业精英,更要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树立心怀天下、济人济事的家国情怀。”
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的疑虑被化解,在沟通中逐渐形成了共识,接下来的工作也自然水到渠成。
2018年底,新修订后的同济大学办学章程向社会公布,其中第12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使之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以办学章程为指导,学校在继续重视、巩固传统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在本科教育中加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只是开始,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关键要落实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据黄一如介绍,学校对所有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化“课程思政”理念。土木工程学院桥梁专业孙利民教授说:“我们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更应深入挖掘其中的家国情怀教学资源。在教学中,通过分享每一座桥梁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投身桥梁设计建设相关的事业,为中国交通技术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强素质、敢担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同济人主动作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锻炼成才,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张曜麒,本科毕业后自愿前往四川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中德学院硕士毕业生李伟放弃进入上海某家德企工作的机会,选择前往西藏……仅2018年,学校就有324人赴西部就业,占实际就业人数6.9%。一批批同济人秉承“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精神,积极投身祖国建设,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