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4月30日,幸于见证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历史时刻,在人民大会堂全场的高唱声中,即将奔赴祖国基层的我,激情涌动、心绪难平。
“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树立远大理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的第一个要求,那么我的理想信念是什么呢?曾经的我对未来有无限憧憬,但随着年龄增长,到必须考虑职业选择时,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福建省宁德市扶贫开发展示馆——摆脱贫困雕塑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的回信中强调,“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爱国是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道。被概括为“横渠四句”的“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就挂在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的进门处,每每抬头望见,“为国为民”的价值理念便在我脑海中镌刻更深。
理想信念不能停留在口号上,离不开落地生根的路径图。北大人的血液中流淌着红色基因,燕园无处不流露着“振兴中华”的求索精神。一个偶然机缘,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以“秉承家国情怀、服务国家战略”为主题的基层生涯发展沙龙,现场聚集了有志于到西部、基层建功立业的同学。这场简短却深刻的交流,点燃了我内心扎根基层的火焰。从那以后,我越发关注祖国的广袤大地,萌生了到基层干事创业的想法。
跟随北大师生,我一步步走近基层。在贵州毕节,我们挂牌了“乡村三馆”,希望通过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相结合,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孩子们兴奋的神情和纯洁的目光中,我找到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在四川乐山,老农一句“我不想一辈子做贫困户”的肺腑之言,让我真切感受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分量;在浙江绍兴,我们见证了一个个曾经的落后村,是如何在党建引领下,短时间内实现蝶变……一个声音在我耳边越来越响亮——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在一次次沉入基层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奉献祖国、奉献人民的路径,而榜样则为我提供了直接的指导。北京大学2013届选调生宗立冬在宁夏基层一干就是五年,曾经风华正茂的少年,已一身尘土、肤色黝黑。他说,“作为青年一代,改造世界最初的原点就是认识当下、认识中国,最好的切入点就是深入基层。”可敬又可爱的师兄的奋斗足迹,进一步坚定了我的志向,到乡镇的田野上去读懂中国,在基层的天地里让家国情怀落地生根。
转眼到了毕业季,我郑重选择了去基层磨砺,也有幸成为福建的一名引进生。在学校的支持和地方的安排下,今年5月初我前往宁德学习参访。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奋斗过的地方,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激动。在宁德三屿园区这个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广大干部群众以“大干晴天、抢干阴天、巧干雨天、干好每一天”的干劲,8个月完成了汽车生产主机厂的主体框架建设,刷新了项目建设“宁德速度”。在市扶贫开发展示馆,我看到了闽东人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经过30年接力奋斗,形成了精准扶贫的“宁德模式”,成就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一个典范”。走进溪邳村,这里有总书记“没有‘连家船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的叮嘱,有总书记“摆脱贫困”的价值坚守。对这片总书记在青春年华里奋斗过的热土,我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就是我个人的长征与担当。理念先行、深入基层、干在实处,在闽东的田野上,我将永葆初心、勤勉奋进,不辜负宝贵的青春年华,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