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9年第9期

社论

锲而不舍持续发力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新时代 新指南

编者按 

论述摘编 关于党的政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思想解读深刻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涵 

学知躬行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平语心读

真情系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廉典明德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专题共建风清气正的丝绸之路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廉洁建设

中国智慧为全球反腐提供借鉴

凝聚共识,以廉洁保障“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示范工程是这样打造出来的

共商共建共享廉洁丝绸之路

国际反腐败刑事立法新特点:入罪门槛降低 惩处范围扩大

七七草杂谈

紧盯“四风”变易物形,以诳幻人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做好治病救人后半篇文章

系列调查跌倒的干部还能重新站起来吗

影响期过后为啥还要受影响

后半篇文章该由谁来写

怎样防止受处分处理干部带病提拔

思考体会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执纪审查全过程

理论探索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党的一贯方针

对犯错误干部要严管也要帮扶

评论 ● 提升受处分处理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听音频 学党规

一组

名城话廉

成都:勤廉天府清流长

名人话名城 仁言懿行润心灵

清风时评

心怀理想方能无我

群众无感干部不满,形式主义惹的祸

干事创业应有不走回头路的气概

实证纪法

如何在监督执纪工作中充分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

纪检监察机关如何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提出的履职要求

书记说纪

纪法贯通 打通根除黑恶势力的“任督二脉”

“四风”监督哨

两次升职两次收礼 迷途知返争取主动

孩子都已工作 怎会因学致贫

警示剖析

他为什么经不住金钱豪车的诱惑

从模范到囚犯的蜕变

广角

一组

明德风苑

梁晓声:文学是为了让人类的心灵向善向美

知行话题

微视角看巡视威力

视点辑览

一组

梁晓声:
文学是为了让人类的心灵向善向美
首页
1

 

  梁晓声

  当代著名作家。著有《今夜有暴风雪》《雪城》《人世间》等。其作品被广泛收入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小学语文课本和教学辅导教材,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国中小学汉语教材及人文教材。

 

  小说家应该成为时代的文学性书记员

  我的小说创作,从内容上基本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属于知青文学。知青是“上山下乡”运动中形成的特殊青年群体,也是我们共和国的第一代儿女。整个80年代文学,被概括为新时期文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反思。我认为,知青经历让这一代人无论作为整体还是个体,都具有特殊时代见证人的切身感受。当年,我作为有知青经历的青年作家,必然会将反思作为文学使命之一。后来,不再年轻的我继续创作了《年轮》《知青》《返城年代》等,既是自己始终放不下的反思使命的延续,也是书写人性正能量的不泯激情的延续。我觉得,人性的美好如善良、正直、诚信等,越是表现在理智塌方的狂热年代,越值得作家发乎真情地大书特书。

  我的另一部分小说创作大抵属于“当下”题材,即时代发展到90年代、21世纪00年代,我的关注视角和创作动念都会伴随时代的进程有所调整。

  小说家应该成为时代的文学性的书记员,这是我的文学理念之一。一路写来,我渐渐意识到:一个时代过去了,一个时代开始了,时代和时代之间不可能像打隔断墙那样截然分开。前一个时代与后一个时代,总会或多或少地发生现象、问题、矛盾的部分重叠。诚如我们常说的,旧的问题、矛盾遗留下来,尚未完全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矛盾接踵而来。二者彼此交融,纵横交错,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成果都得来不易。

  如果要将发展成果讲足,最有说服力的方法是比较。既要同别国进行横向的比较,也要同自己的从前进行纵向的比较。于是,我就想写一部年代跨度较长的小说,尽可能广泛地通过人物关系描绘各阶层之间的亲疏冷暖,从民间角度反映中国近五十年来的发展图景。

  我想将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直观地告诉人们

  当代许多作家都出身农村,写农村生活信手拈来,好作品数不胜数,比如《平凡的世界》,而全面描写城市底层青年生活的长篇小说相对较少。我从小生活在城市,更了解城市底层百姓生活。我有一个心愿:写一部全面深入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长篇小说。

  少年时代,我就喜欢读书,喜欢有年代感的作品,比如《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但是创作一部有较强年代感的作品十分困难,也一直感到准备不足。到了六十七八岁,我觉得可以动笔,也必须动笔了。我不会电脑,只能手写,写第一页时不知道书名,但知道必须写到三千多页才能打住。这时有朋友提醒我,不要写那么长,最好写二三十万字,好定价、好销售,写那么长谁买谁出谁看?我说,这不是自己考虑的,我只想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创作《人世间》,就是想将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直观地告诉人们。只有从那个年代梳理过来,才能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最近,我因为整理一些散文随笔,想到了从前许多事,比如年货、布票、肉票、洗澡票、户口簿、厕所等。我很感慨,中国确实站起来了,确实发展了,各种变化之大,不回头比较,印象是不够深刻的。现在普通饭店的任何一桌饭菜,过去的家庭春节也都几乎吃不到。当时见不到鱼虾,鸡蛋、粉条都凭票,我直到下乡前才第一次吃到点心。这种生活并非城市最困难家庭独有,而是当时普遍现象。1990年,我在北京家里第一次洗到了热水澡。因此,我想将从前的事讲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知道从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我要求自己必须本能地做好人

  我常常想,人类究竟为什么需要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是让人类的心灵向善与美进化。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论好人文化的意义》,不是说“老好人”,而是对自己的善良心有要求的人。《人世间》里没有太坏的人,只有精神不正常的人才总是干坏事。我总是在作品中挖掘、表现人物好的一面。这也是我对文学的理解。美国拍了《辛德勒的名单》《动物园长的夫人》等一系列表现二战时期普通人见义勇为的影片。其实,我们国家民间的好人很多,文艺作品中却好像都在斗。有两件事让我颇受刺激。一次,我去一位外国朋友家,朋友的儿子正在看一部中国宫斗剧。朋友的儿子问他父亲,为什么剧中人物都那么坏?他父亲回答说,别相信,在我们国家人不是那样的。还有一次,一个中国朋友的孩子看一部外国电影《战马》。孩子说,妈妈,这几个人真好。孩子的妈妈说,别信,哪儿有什么好人?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不再相信有好人了?一天,电视午间新闻中报道,有一辆大客车掉进了冰河,路过的吊车司机看到后紧急启动吊车,用高超的技术将困在客车中的人一个个救了上来。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和事。

  创作《人世间》时,我要求自己,必须本能地做好人。创作完成后,我可以肯定地对世界说,无论周围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自己都不可能做坏人了。

  通过文学间接补充对民间的了解

  我曾写过《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后来希望自己能创作一部文学性的、跨度五十年的各阶层分析。我对民间特别是城市底层的生活比较熟悉,也比较熟悉知识分子、文艺人士近五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与老革命式的干部们也曾有过亲密接触。这几方面的比较熟悉,让我写起来不至于太不自信。

  欣慰的是,在115万字的《人世间》中,一些内容是其他小说中不常见的,一些人物是文学画廊中少有的,一些生活片段也不是仅靠创作经验编出来的。它们都源于我这个作家独特的生活积累,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民间的中国感受如何,是佐证中国发展进步的首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深谙此点,他有着与民间百姓苦乐相通的经历。我认为,总书记是有深厚民间情怀的人,所以他将“共享发展成果”确定为新时代的国家任务,所以他对“扶贫”与“反腐”两件事紧抓不放。

  作家是文学动物,而文学本身并不能解决什么现实问题。若那些有信心、有能力、有干劲解决现实问题的人,也想要通过文学来间接补充对民间的了解,而《人世间》又能起到一点儿这样的作用,作为作者,我自然也是高兴的。 ◆

 

   长篇小说《人世间》由著名作家梁晓声历经数年创作完成。作品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多角度描写了近五十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艺术而雄辩地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