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党员干部都说,如今的工作标准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因循守旧根本行不通,必须创新谋变。但也有少数干部时常念叨“还是过去好”,遇到新问题只会走回头路、用老一套。这种理念要不得,亟须加以纠正。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随后,生态环境部多次明确,坚决贯彻党中央要求,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放宽不放松,不走回头路。这是一记警钟,也是鲜明信号。
其实,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存在情况一变、要求一高,有些人就忍不住想走回头路的现象。比如,脱贫攻坚中有人感觉扶智比扶贫更难、授人以渔难度更高,还是发钱发物更省事;中央明确要求“房住不炒”,但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有的地方觉得转型升级压力太大,总想找回房价居高不下的盛况,继续躺在“土地财政”上蒙混度日;正风肃纪高压不减,监督探头全方位点亮,有的干部总感觉浑身不舒服,不会干事更不想干事,巴不得回到宽松软的过去。
为什么总有人情不自禁想走回头路,分析起来,有些是出于畏难心理,面对困难缺少精气神,想搬出老经验以不变应万变;有的是因为能力不足,面对新情况手足无措,几次碰壁后无奈走回老路;还有的路径依赖心理严重,思维被惯性牵扯,想当然地在老路上转圈圈。当然,也不排除少数既得利益者,唯恐走新路伤及自身利益,甚至会兜出“老底”,千方百计拒绝改变、固守自封。无论出自哪种心理,安于故俗、墨守成规,都与新时代新气象背道而驰,于人于己于事业,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走回头路,与弘扬好传统、传承好经验并不矛盾。没有什么经验是一成不变的,最好的传承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发展。当今时代飞速发展,日日新、又日新尚且未必能够跟上前进的步伐,再走回头路必定会钻进死胡同,兜兜转转一番,开拓者早已扬帆远航,沉溺过去的人只能望洋兴叹、徒呼负负。
邓小平同志1984年到中山视察,从罗三妹山走下山时由于道路难行,随行人员建议原路返回,他当即拒绝:“我从来不走回头路”,一往无前的气概溢于言表。登山如此,干事创业更是如此。时代潮流滚滚向前,正确的选择唯有革故鼎新,勇闯新路。(北京 董菲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