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凌晨1点半,北京的隆冬时节寒风凛冽,气温零下十五度,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操场上却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因为接到生态环境部对京津冀城市冬季供暖保障工作专项督查的紧急任务,环科院临时动员组织了300人。购买药品物品、准备行李……凌晨1点,参与督查的干部职工们在操场上整装待发;1点半,部里下达督查地点通知,承载着300名督查员的数辆大巴,趁着夜色陆续向各督查城市进军。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这在过去的环科院,是不可想象的。
丢掉的十五年——
“掌舵人”失守,环科院迷失
2018年4月4日,身为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科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孟伟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这个曾经顶着许多光环、在环科院主政15年“学术偶像”的倒下,起初并没有在环科院青年人心中引起太多波澜,大多数人感觉孟伟离自己很遥远。环科院职工平均年龄35岁,大多是来自名校的高材生,他们怀抱着在国家环保科研主战场大干一番的理想,却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被称为“五小”的地方——做几个小课题、挣几个小钱、发几篇小文章,瞪着小眼睛,打着小算盘。
事业游离在环保中心工作之外,人人成了自拉项目的“个体户”;个人发展没有空间,院里十年只评而不聘任研究员、副研究员;选人用人“山头主义”,整个环科院干部断层,基本没有70后80后干部。一批人陷入困局,被称为“耽误的一代”。他们常常感叹自己“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却没有把事业的不顺与孟伟对整个环科院政治生态的破坏联系起来。
如果说青年人是迷茫,那老干部们则是愤怒、心寒。
“孟伟就公开地讲,你们这些老人是负担。”说到这时,退休干部、离退休中心党支部书记孙全旺仍有些愤愤不平,“孟伟对老同志视而不见,对其他群众的意见也是听而不闻”。而与之相反,孟伟对他的亲信则是包庇纵容,其司机苗勇人称“二院长”,常跑到各个二级单位颐指气使地要报销他的私人花费,还曾开着车直闯原环保部机关,把大门的起落杆都撞断了,而孟伟正坐在车里,对此默不作声。
作为接任孟伟院长职务的李海生,对彼时环科院的情况一口气用了“八个十分惊讶”,党建弱化程度、干部职工思想涣散程度、管理缺失松散程度、科研工作方向偏离程度、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程度等令他十分惊讶。
据记者了解,环科院3年多时间没有党委书记,8年没有纪委书记,基层党支部形同虚设,不交党费也没人发现,党中央的环保攻坚重点战役、部里中心工作基本不参与——这15年时间,孟伟事实上打造了一个“独立王国”,把党的领导、中央方针政策隔在院墙之外。
代价无疑是惨重的。“我到部里10多年了,你们的工作和部里的中心工作基本上是两张皮,看不见,1000多人看不见……没发挥作用,没体现价值,最后也耽误了大家。”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在环科院专项教育整改阶段工作汇报会上痛心疾首。
人数占据生态环境部系统四分之一,本应作为环保科研主力军、台柱子的环科院,却没有在环保攻坚战中发挥出科技支撑作用,在15年中缺位了,同时也迷失了。
不仅于此,孟伟还把中央财政投入100多亿、与“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同时起步的“水体污染治理专项”变成了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错失全面支撑国家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战略机遇”,对国家环保事业造成重大损失。
干部出问题,组织有责任。深刻吸取教训,一场“以案为鉴,重塑良好政治生态”专项教育整改开始改变环科院。
接到紧急任务,半夜集结,整装待发,奔赴“战场” 。
刮骨疗伤——
向自己“开刀”是一件痛苦而勇敢的事
生态环境部机关党委副书记石效卷回忆自己作为督导组成员、初到环科院督导整改工作时的情形,用了一句“压力山大”来形容,感到一时间很难打开局面。
院里的千余名职工,依与孟伟的亲疏关系,对教育整改有着不同的反应。
与孟伟关系铁的,跷着二郎腿,大大咧咧地说:“我的成长是孟院长提携的,我的业务是孟院长指导的,我对他感恩戴德。”甚至还有位院领导,在全院大会上公开讲,“孟伟虽然有些问题,但对环科院还是有贡献的嘛。”
有涉及孟伟案担心牵连其中的,走路都心神不宁、恍恍惚惚,今天交代了一些问题,明天转过头就反悔。
还有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孟伟的问题。有人说,“这是不是就是他的领导风格?”“是不是谁坐到这个位置了都会这样?”另有一些人认为孟伟离自己很远,“他得了病为什么要我吃药”?
不同人群不同心态,要把思想误区扭转过来、纪律严肃起来、作风整顿过来,任务还很重。
环科院专项教育整改活动,是整个环保系统专项治理工作的“头炮”。头炮必须得打响。“一年间,部领导到我们院来了24次。其中部长就来了4次,在整改方案上批示了两页纸;分管副部长来了8次,跟我们班子开民主生活会从晚上7点一直开到凌晨1点半;驻部纪检监察组长来了5次,全程指导。”环科院党委书记陈斌说。
按照方案,整个活动分为学习教育、剖析检查、推进整改、组织处理、机制健全、“回头看”阶段,持续近一年,共举行推进会、座谈会等各类会议(活动)132次。
而其中,专题组织生活会是教育整改的重要内容和载体。院领导班子见人见事、不回避不推诿,把自己挖开了谈透了。各党支部也纷纷召开会议,督导组全程督导,其中物业党支部就因为过不了关开了三回。
“第一回一群人坐那稀稀拉拉的,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坐在C位记录,7、8个党员缩在后排边上,还有人穿着大裤衩、拖鞋。当时我就说你们这哪行,不严肃不规范,必须重开。”石效卷说。
到第二回,形式上是规范了,可是内容听下来还是让她直生气,批评与自我批评不痛不痒,诸如“领导别着急别生气”“要注意身体”之类,这次组织生活会又被叫停。
到了第三次,这个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终于开出辣味了。会上党员干部把多年积攒在心里、过去没机会说也不敢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批评得非常到位。比如有同志就批评了一位因提拔受挫而闹过情绪的干部,“你被孟伟压着没提是他的问题,但你闹情绪对工作不负责任就是你的问题了”,对此,这位干部心服口服。大家把心里的隔阂在这种正常的组织生活中提出来,多年的积怨得到化解,心结被打开,党支部凝聚力明显增强。
一方面批评与自我批评,另一方面榜样引领。纪检组还为环科院请来了载人航天专家戚发轫院士等作专题报告,“让他们看看真正的院士、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什么样的,大家可不是大脾气,而是有大情怀”,驻部纪检监察组组长吴海英说。
浚其源、涵其林,干部职工精气神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能清楚感觉到,在这近一年教育整改中,环科院干部职工经历了从抵触、事不关己、隔靴搔痒再到把自己真正摆进去的转变,经历了思想上的一次新生”,驻部纪检监察组副组长、孟伟专案组组长陈春江说。而环科院这艘“船”,也终于拨回到正确的航向。
校准航向——
重振士气、奔着党和人民需要的方向前行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引起全国关注,那就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专家表示,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的成因。这个攻关联合中心就设在中国环科院,以环科院为主体,组织200多家单位共同攻关。
“这个项目是李克强总理在前年两会上提出的,用的科研经费也是总理基金,这两年来我们组织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最优秀的2000多名专家,跑遍了2+26个城市,丝毫不敢懈怠,把它当作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大气攻关中心副主任柴发合早已退休,在国家有需要时,毅然投入到这项事业中。
有为才有位。重生后的环科院,在国家环保攻坚战场上体现出很强的使命担当、敬业精神以及科研实力,国家把越来越多的重要任务交给他们,国家重点项目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去年也在环科院成立。
科研能力、个人发展与服务大局相互促进。去年环科院ESI国际排名往前挪动55位,一大批年轻骨干、党员干部在实践中成长起来。2018年提拔了3批21位干部,近期还拟提拔第4批青年干部11人。
去年提拔的干部,其中一位就是王丽婧。王丽婧平日背着双肩包穿着球鞋,看上去还是一副学生模样,想不到已是长江保护修复中心总工程师。她说,“我就是这次公开选拔也可以说是教育整改的受益者。”“以前我们从不知道领导干部是怎么产生的,这次我看全院在公开竞聘,就想去报名吧,没想到真的就当上了。”
有服务国家大局的成就感,有干事创业的平台,还有上升的机会,人生有了希望与盼头,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绿盾”行动、2018年清废行动……在国家环保攻坚主战场上,环科院职工尤其是党员干部冲在前面,舍小家为大家,涌现出一大批感人事迹——长江中心负责人刘录三的爱人患癌症晚期,他向组织隐瞒了情况,依然奋战在第一线,所在党支部得知后,大家每晚轮流帮他照顾生病的妻子;水环境研究所魏大和同志夫妻两人都参加了环保督查工作,两人甚至很长时间不能见面……从陷入“五小”到心怀大局,环科院科研工作者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坐标,找回了服务国家与人民的家国情怀。
感受到变化的同时,环科院人也清醒地认识到,政治生态的净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巩固发展和持续深化的工作仍任重道远,但是他们有这样的主动觉悟和信心。
忙到深夜方走出长江中心的王丽婧,想起李干杰同志在青年座谈会上说过的“人的苦不在于工作辛苦,而是苦在没有干事创业的平台和机会”,此时此刻她突然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她内心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幸福。
链接:
孟伟案
经中央纪委批准,中央纪委驻生态环境部纪检组对孟伟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
经查,孟伟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求下属报告巡视谈话内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出入私人会所;违反组织纪律,利用职权为他人职务晋升提供帮助并收受财物;违反廉洁纪律,收受礼金;违反群众纪律,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有关问题长期不解决,造成不良影响。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财物,涉嫌受贿犯罪;滥用职权,违规转让股权造成国有资产巨额损失,涉嫌滥用职权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