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基层改革创新试点轰轰烈烈开始,偃旗息鼓结束
《求是》刊文称,在一些地方,部分基层改革正遭遇“不落地”、“空架子”、“肠梗阻”,变为“烂尾工程”。究其原因,主要是落实过程中,有的“悬在空中,停在纸上,落实在会议上”;有的改革徒具形式而无实质,社会痛点久久不能施治,群众期盼迟迟未能回复;有的改革单兵突进,看起来很美,实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整体配套、系统配合,行之不远。专家指出,破解之道一方面改革需要结合实际,建立试错容错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吸收群众智慧,大兴调研之风。
党员干部要注重“养气”修身
《人民论坛》刊文称,“气”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气”是一种道德之气、一种人格境界、一种精神气质。共产党员要注意养志气、正气和锐气。养志气,就是补足精神上的“钙”,让心中的“引擎”永不熄火,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养正气,就是要心怀坦荡做人做事,将公正视作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养锐气,就是提高改革创新的能力,以创新增添活力、助推发展。
不容“假把式”有立锥之地
四川省委机关刊《党的建设》刊文称,“假把式”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蔓延的怪物。有的干部抓工作落实不真不实,热衷于投机取巧、偷奸耍滑,试图用“表面文章”来掩盖“无所作为”,用“口号”去换“政绩”,躬下身子搞“摆拍”,撸起袖子不干活。种种“假把式”,无不暴露出少数党员干部政绩观发生偏差,缺乏主观能动性,对工作应付了事,开拓创新不足。“假把式”一日不除,党风政风就不可能有根本好转。
伟大斗争在“四个伟大”整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刊文称,把伟大斗争提升为治国理政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且使其居于先导性地位,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理论和政治贡献。伟大斗争是具有重要政治内涵的理论和实践主题,伟大斗争之所以伟大是有特定涵义的,必须完整准确科学地理解和解读。伟大斗争是坚守人民立场的斗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伟大斗争是坚持法治原则的斗争,是以始终坚持党的宗旨与使命、始终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始终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为前提的,是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前提下展开的斗争,是在民主和法治轨道上展开的斗争。伟大斗争是讲求策略方法的斗争,面对不同的矛盾与问题,面对矛盾与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并视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手段,是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策略方法。伟大斗争是追求和谐与和平的斗争,就国内来讲,通过开展同错误思潮、固化利益团体、严重违法犯罪行为、腐败现象、分裂势力的伟大斗争,可以营造安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就国际来讲,通过开展同错误论调、西方渗透、分裂势力、霸权主义、保护主义的斗争,以利于充分发挥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重要作用,以利于积极推动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涵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情怀
吉林省委机关刊《新长江》刊文称,党内政治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特的文化形态。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与丰富,是随着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不断丰富与完善起来的政治思想。它直接影响党内政治生活的质量,是形成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丰厚土壤。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涵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情怀,提升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保障着党的政治建设能够健康运行。
掌握国际话语权,让中国理论走向世界
浙江省委机关刊《今日浙江》刊文称,中国社会“挨打”“挨饿”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何不被“挨骂”,让中国理论走向世界?就是要通过运用和掌握国际话语权,把中国的逻辑,中国的立场,中国的必然、必须与可能,中国的愿望、意志与决心等向世界讲清楚、说明白,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中国理论走出去,就要把“中国道路为什么好”“中国制度为什么管用”这些问题中无可辩驳的理论逻辑、无可置疑的实践逻辑,用中国气派、国际话语讲准、讲透、讲到位,以赢得世界对中国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