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9年第5期

社论

持续深化改革 强化权力监督

要闻

赵乐际在天津调研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召开座谈会听取特约监察员意见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答记者问

新时代 新指南

编者按

深度学习从严从实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学知躬行打通内在联系 让“三不”同向发力

思想解读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有机整体

延伸阅读从不收敛不收手现象看 一体推进“三不”的必要性

封面故事·监委 第一年

国家监委组建一年大事记

制度优势 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云南“失踪”校长追回始末

杨光落马 “阳光”重回

为何这家单位一月内7人投案自首?

敢闯敢干 才能开拓一片新天地

学习贯彻

正确把握“五个关系” 推动全会部署要求落实落地

推动监督检查工作高质量发展

从严从实加强纪检监察队伍自我监督

纪律部队风采

最美女纪检监察人

七七草杂谈

改革不落实就会落空

专稿 · 内蒙古/消除基层“雾霾” 守护百姓幸福

打好净化基层政治生态“组合拳”

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赤峰:以公开促公正聚民心

一台水泵的教训

村级报账员何以吞噬巨额征地款

老书记“不老”

从救死扶伤到害人害己

评论努力营造让老百姓安康舒畅的生活环境

专题·深化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向“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亮剑

系列观察

为何必须从政治建设高度强化整治

只有精准发现问题,监督才会有的放矢

深化集中整治必须精准发力

实践探索

水利部:以务实态度从严推进集中整治

河北邢台:以扎实调研为整治夯实基础

广东:严格执纪监督 精准量纪问责

福建:在强化监督的同时深化源头治理

听音频 学党规

一组

特别关注·学习贯彻工作规则

把执纪执法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权威释义

如何理解关于党委(党组)加强对审查调查工作领导总体要求的规定?

如何理解关于纪检监察机关调查取证要求的规定?

如何理解关于纪检监察机关对涉嫌职务犯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移送后对审查调查部门的工作要求,以及审理工作完成后对其他问题线索处置的规定?

如何理解关于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以及审查调查组设立临时党支部的规定?

如何理解关于纪检监察机关开展谈话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安全事项等内容的规定?

清风文苑

韦力:回忆黄裳藏书二三事

名家荐书

蒙曼:值得反复阅读的五本经典好书

知行话题

理解 “两个革命”“四个自我”的三个视角

视点辑览

一组

 
蒙曼:值得反复阅读的五本经典好书
首页
1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多次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担任《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点评嘉宾。

  

  荐书一向是我乐意做的事,因为读书既是一个人的事情,又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所谓“一个人的事情”,是因为读书本来不是群体性行为,独自一人面对青灯黄卷,也能思接万里,穷览千载,和古圣先贤心有戚戚。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不怕孤独,甚至期待有孤独下来的时间和能力。所谓“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因为《礼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个人看人、看事、看书,都有可能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扰,而把自己的心得与他人分享剖辩,不仅自己能获得更深更广的见解,也能启发同好者的视野与思维,让信息和见识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分享书单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把自己认为最值得阅读,乃至一读再读的书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切磋琢磨,于人于己,不亦乐乎!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探索者,我想和大家分享五本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经典好书。

  第一本是《论语》。这本书对中国的影响力无出其右者。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人生追求、行为准则、政治原则乃至审美情趣都蕴含其中。笔记小说里素有宋代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这当然夸张,但是,若是说读懂了《论语》也就读懂了一半的中国精神,应该并不为过。尤其需要说明的是,《论语》是最容易进行沉浸式阅读的经典。《论语》是语录体著作,就是孔子和弟子之间言来语去的记录,它并非宏大叙事,也绝不莫测高深,它提出的问题,都是人生真实面对的点滴困惑,它做出的回答,也都是针对一时一事老老实实的思考。这思考既发散又集中,如百鸟和鸣、百川归海。比如“仁”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单是作为问题,就出现了8次。有趣的是,孔子对这8次提问的解释,每次都不一样,“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等等。由此我们理解到,“仁”这个问题如此复杂,却又如此具有共振力。我想,对于文化丰富性与共振力的考量不仅是我们理解中国精神的基础,也是我们处理好现实工作的心理前提。

  第二本是《红楼梦》。这是理解中国社会与生活的最好作品,也是理解中国人性之丰富、趣味之高雅的最好作品。对于《红楼梦》,我愿意重复两个人的看法,第一是鲁迅先生:“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另一位是周汝昌先生:“(《红楼梦》)归根结底,应称之为中华之文化小说。因为这部书中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却表现为‘通之于人众’的小说形式。如欲理解这一民族文化的大精义,读古经书不如先读《红楼梦》。”鲁迅先生讲的是读者的丰富性,周汝昌先生讲的是文本的丰富性,这两种丰富性集中于一本书,这本书的伟大也就不言自明了。

  第三本是《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时,用英文为美国的大学生写的教材。1948年出版后,很快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入门书。198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又迅速风靡汉语世界。之所以如此详细地介绍其出版过程,是因为这正是本书最具优势的地方。中国的哲学思想,分在经、子两部之中,典籍浩如烟海,古人往往有皓首穷经之叹,今天的人更加难以驾驭。但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仅仅以20万字就厘清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问题,其视野之广阔,条理之清晰,文字之流畅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如今要讲好中国故事,在我看来,所谓讲好要有三个能力:第一、心里有故事;第二、心里有听众;第三、能够讲清楚。冯友兰先生这本书正是这三个能力的典范,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学习。

  第四本是《乡土中国》。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也因此在《世纪评论》上发了14篇文章,这些文章集结起来,就成了《乡土中国》。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主体上是个农业民族,拥有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直至今日,中国还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了解农业、农民和农村,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目前,中国正面临着规模巨大的城市化与现代化转型,在转型过程中,要改变什么,又要维系什么,关乎中国未来的走向、国人的幸福以及中华文明的传承。在这个过程中,有必要重新回到这本书中,看看乡土中国的特点与运行规则,借以思考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化建设,也思考我们自身的处境与未来。

  第五本是《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这本书是由瞿同祖先生所著。有史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出五大法系,分别是中华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和印度法系。一般认为,中华法系在清末已经解体,我们现行法律,是以大陆法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但是,法律和社会密不可分,法律本身既反映也维护了当时社会的制度、结构与伦理道德。社会制度的变革可能很快,但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价值都有着强烈的传承性。中国正在推行全面依法治国建设,而中国的法治不能全然照搬西方,必须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出发,既考虑法治运行的自身规律,又顾及民族的社会与文化传统,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这本书尤其具有意义,它不是指向某一条具体的法律,而是考虑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与主要特征。(长安街读书会对此文亦有贡献)

 

  链接: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摘录

  ● 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 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