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9年第5期

社论

持续深化改革 强化权力监督

要闻

赵乐际在天津调研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召开座谈会听取特约监察员意见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答记者问

新时代 新指南

编者按

深度学习从严从实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学知躬行打通内在联系 让“三不”同向发力

思想解读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有机整体

延伸阅读从不收敛不收手现象看 一体推进“三不”的必要性

封面故事·监委 第一年

国家监委组建一年大事记

制度优势 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云南“失踪”校长追回始末

杨光落马 “阳光”重回

为何这家单位一月内7人投案自首?

敢闯敢干 才能开拓一片新天地

学习贯彻

正确把握“五个关系” 推动全会部署要求落实落地

推动监督检查工作高质量发展

从严从实加强纪检监察队伍自我监督

纪律部队风采

最美女纪检监察人

七七草杂谈

改革不落实就会落空

专稿 · 内蒙古/消除基层“雾霾” 守护百姓幸福

打好净化基层政治生态“组合拳”

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赤峰:以公开促公正聚民心

一台水泵的教训

村级报账员何以吞噬巨额征地款

老书记“不老”

从救死扶伤到害人害己

评论努力营造让老百姓安康舒畅的生活环境

专题·深化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向“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亮剑

系列观察

为何必须从政治建设高度强化整治

只有精准发现问题,监督才会有的放矢

深化集中整治必须精准发力

实践探索

水利部:以务实态度从严推进集中整治

河北邢台:以扎实调研为整治夯实基础

广东:严格执纪监督 精准量纪问责

福建:在强化监督的同时深化源头治理

听音频 学党规

一组

特别关注·学习贯彻工作规则

把执纪执法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权威释义

如何理解关于党委(党组)加强对审查调查工作领导总体要求的规定?

如何理解关于纪检监察机关调查取证要求的规定?

如何理解关于纪检监察机关对涉嫌职务犯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移送后对审查调查部门的工作要求,以及审理工作完成后对其他问题线索处置的规定?

如何理解关于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以及审查调查组设立临时党支部的规定?

如何理解关于纪检监察机关开展谈话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安全事项等内容的规定?

清风文苑

韦力:回忆黄裳藏书二三事

名家荐书

蒙曼:值得反复阅读的五本经典好书

知行话题

理解 “两个革命”“四个自我”的三个视角

视点辑览

一组

 
韦力:回忆黄裳藏书二三事
首页
1

  在2019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记者遇到了著名藏书家韦力先生,他正要参加“纪念黄裳诞辰一百周年——我们眼中的黄裳”座谈会。黄裳(1919-2012)是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藏书家,韦力先生在会上讲述了与黄裳先生交往过程中的藏书故事。

  

    黄裳《劫余古艳》目录手稿。李辉/摄

 

  黄裳老先生的记忆力特强。我每次去他家,他拿出来的书大约在20部左右,而每一次看的都不重复。去他家看书的人不止我一个,但是每次他都能准确说出我看的是哪几本书。我纳闷,他是怎么记住这些的?

  老先生话不多,我就经常逗乐他,偶尔和老人家开个玩笑、唱个“反调”,才能打开他的话匣子。比如有一次,他给我拿出一部书来,说这书很稀见,是天一阁的旧藏。我故意说这不是。我们知道,古书的书根,一般都是写在书角下,横着从右往左写。但只有天一阁的书,书根是在书脊上,从上往下写,就是书脊这边冲上,书口朝下。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研究发现,一般晒书都是左右摊开,但南方潮湿,这样晒书晒不到书根部分,于是就形成了天一阁独一无二的写书根方式。天一阁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不盖章,黄裳给我拿出来的书上面没有章,我就问他你怎么证明这是天一阁的。其实天一阁的书有几个特点:第一个是用的白棉纸,第二个基本都是原装。我问那个话是故意的,是为了逗乐他。

  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澹生堂藏书流出来之后,黄裳不断地在市场上购买。澹生堂的主人祁彪佳是明朝天启年间的进士,在清顺治三年因复国无望跳塘自杀了,但是家里人把澹生堂的藏书藏在了夹墙里,没想到这么一存便存了两三百年,藏书就这样留下来了。澹生堂主人的后裔,大部分来到了北方。当年最后一房,只有一个老太太住在原来那个地方。后来,老太太没有生活来源,也没人照看,不知道老太太是偶然发现的,还是她本身就知道夹墙中间有她家世守的秘密,总之,她开始把墙里的书挖出来,一点点卖。她也不是天天卖,而是没有钱了就卖一点。她并没有销售渠道,都是卖给那些小摊小贩挑担子的人,挑担子的人再以收废品的价格卖给旧书商。

  黄裳认为这是挖到了宝。他采取了什么办法呢?他逐渐打听到了大约那些书出自绍兴,而后他就到了绍兴,认识其中一个小摊贩,暗暗跟着这个人找到了货源的真正地方。但是这老太太说不卖,这几天不缺钱。没办法,黄裳总不能天天在那住着。于是他想了一个法子,他就把那几个经常在老太太家收书的小摊贩聚在一起,说你们别恶性竞争,你们互相抬价最后谁都买不到。你们先排序,排好序后每人一天轮流在老太太家门口蹲守。哪天老太太卖书了,你们中的谁运气好,谁就收了,然后再卖给我。这样一来,黄裳把澹生堂大部分重要的东西都拿到手了。

  这个事情纸里包不住火,按照国家文物法的规定,这算出土文物,归国家所有。那时候国家文物局的局长是郑振铎,他跟黄裳是很好的朋友。郑振铎爱护同志,给黄裳写了封信,意思是你把这东西捐献给国家就算了,黄裳就把东西捐给了国家。

  有一年拍卖会上出现了一部小词集,大约20页,标价1000元,黄裳和我说,你帮我把那个买下来。我问他出多少钱,他说没有限价,就是不管多少钱都要买下来。我到现场以后,把这书细细一翻,实在看不出这书好在哪里,就是一个同治刻本,一个薄薄的词集而已。大家开始争,一下子把那个书由1000元争到3万多元,我就慌了,万一拍下来他又不要怎么办,最后还是花了3万多买下来了。后来我拿给他,好奇地问他这书为什么这么值钱。结果他说,没什么好的。我说那为什么要花几十倍的价钱买下来呢?他说:“这就是一个情结。五十年前我在上海的来青阁书店中看到这个词集,我很喜欢,但我兜里没钱,就跟店主说明天拿钱来买。结果我第二天去的时候,人家告诉我,施蛰存买走了。当年那个词集10元钱,施蛰存加了两元钱买走了。我对这个事情一直耿耿于怀。现在东西散出来了,这回我终于‘报了仇’了。”八十多岁的人了,还能记着五十年前的“一箭之仇”,黄裳先生的执着、可爱可见一斑。

  (本刊记者宋梁缘根据韦力先生的讲述整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