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促基层组织全部实现党务政务村务“三务”公开,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下访2242人次、解决矛盾问题843个,立案查处乡科级以下干部1.1万余人,评选“清风干部”9.2万余人……日前,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亮出了去年以来推进基层正风反腐的成绩单。
2018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督促强化“三务”公开直通民情、“上访”变“下访”化解民难、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消除民怨、选树“清风干部”凝聚民心,推动基层政治生态不断向好,让群众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
“上墙”到“上网”,群众有本明白账
在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云智慧党建+平台指挥中心,点开平台基层治理模块,选择“三务”公开,该区的“三务”公开信息就出现在记者眼前的大屏幕上。同样的信息,该区群众只需登录平台,就可随时随地查询和掌握。
由“上墙”到“上网”、由“线下”到“线上”,是内蒙古自治区做实“三务”公开的重要举措,这种转变升级,离不开自治区纪委监委的推动与督促。
“来内蒙古担任纪委书记后,我发现‘三务’公开不到位是基层信访举报数量多的一个重要原因。”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纪委书记、自治区监委主任刘奇凡向记者介绍,这些举报有的是因信息不公开而缺少监督,造成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也有的是因群众不知情、猜疑出现的误告。
“三务”公开过去一直在开展,为什么还会因信息不透明引发干群矛盾,甚至滋生腐败问题?刘奇凡向记者讲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在一个村里调研时,他发现“三务”公开信息在村部外墙上贴的一张纸上,因为刮风下雨,纸还缺了半页,飘飘摇摇快要掉下来。由于当地农牧区面积较大,村民了解情况还要骑车去村部,一来一回很不方便。
这件事带给刘奇凡不小触动。自治区纪委监委领导班子经过广泛调研认为,解决“三务”公开程度不够、效果不好等问题,应当推动公开从“上墙”到“上网”。2018年3月,自治区纪委监委印发《关于对基层“三务”公开工作开展全面监督检查的通知》,督促基层党组织以群众看得见、看得全、看得懂、能监督的方式,建立健全“三务”公开机制和平台,实现精细化公开。
针对公开栏、宣传板等传统公开方式时效性差、关注度弱、可追溯性不强、程序欠规范等问题,纪检监察机关督促基层党组织借助互联网技术,利用政府网站、手机APP、微信等平台进行公开,提高及时性和覆盖面。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建立“阳光嘎查村务监督平台”,方便群众足不出户获取嘎查村务重大信息;乌兰察布市卓资县设立“廉政便民服务快车道”微信小程序,村民随时掌握“三务”公开情况,还能查询各种便民通知……
不仅形式上要升级,内容上更要做到应公开都公开、应知道都知道。在纪检监察机关督促下,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村集体“三资”情况、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况等,基本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全面公开。“谁享受哪些补贴领多少钱,村里的钱都花在哪儿了,用手指一点就全清楚了。”通辽市辽河镇新农村村民吴德海直言,群众有了明白账,心里更敞亮了。
“上访”变“下访”,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欢迎你们,快进家!”2018年10月11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沙布格嘎查牧民黄志义看到包村干部李欣又来了,热情地走出院子迎接。李欣是该市纪委监委选派的包村干部,这次来是为了了解落实惠民政策过程中,有没有弄虚作假、假公济私等问题。
从去年5月开始,该市各级纪检监察干部包联了100个嘎查(村),变坐等上访为主动下访,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延伸发现问题的触角。“以前我们反映个问题,得去几十里外的苏木,要不就得坐车去旗里,来来回回没个两三天回不来。现在你们主动来了解情况,我们方便了很多。”黄志义说道。
针对基层信访总量大、群众举报成本高等问题,内蒙古自治区纪检监察机关转变工作方式,前移监督关口,下移工作重心,用真情、花心思、下力气,及时发现、就地解决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线。
紧盯群众反映强烈、久处未决以及重复上访的信访案件,实行领导包案制,是下访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2018年,赤峰市元宝山区纪委监委选定第一批信访积案19件,分给6个工作组,其中纪委监委班子成员13件,镇乡纪委书记6件,明确包案领导和责任部门,由班子成员带队入户走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在现有政策内无法解决的,做好说服引导工作。
对下访发现的问题线索,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优先办理,快查快结快答复。2018年4月,通辽市霍林郭勒市纪委监委干部在下访时,有村民反映河日木特村村主任张某涉嫌贪污采石场污染补偿款。市纪委监委立即展开初核,最终查明反映情况不实。核查组及时向反映人作了结果反馈,反映人对核查过程和结果非常认可,积极在反馈单上签字,并表示终于解开了几年的疑问和心结。
下访活动开展以来,全自治区纪检监察机关开展下访2242人次,排查问题1757个,解决矛盾问题843个,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很多纪检监察干部表示,“矛盾解决了,老百姓心气顺了,这才算真正把工作做到位了”。

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纪检监察干部开展下访活动,主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严惩“微腐败”,坚决“拍苍蝇”
一封举报信7人被查处!这是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纪委近年来查办的最大一起案件,在当地引起不小震动。
2017年3月,刘奇凡在接访活动中,接待了来自土默特左旗兵州亥村的村民。村民反映,该村党支部书记范恩义曾有犯罪前科,刑满释放后通过行贿、拉票等手段当上村委会主任,利用职权强占村民土地、变卖土地。多年来,相关部门多次查而不实,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自治区纪委监委向土默特左旗纪委监委转交这一问题线索后,多次到旗里督办,每周听取一次情况汇报。经过周密调查取证,范恩义的问题很快真相大白。专案组人员顺藤摸瓜,查实了旗公安局原党委委员、副局长赵和平等6人的违纪违法行为,7个漏网“蝇贪”最终没能逃脱党纪国法的惩处,村民拍手称快。
“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最终要以群众获得感来检验。”自治区纪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反腐败工作抓得再轰轰烈烈,查处的贪官再多,但处理的人在“天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仍在身边,就不会满意。因此,清除污染基层政治生态的“瘴气”,必须把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解决好。
自治区纪检监察机关聚焦基层政治生态的重点领域,以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等专项工作为抓手,紧盯“微权力”,紧盯财政拨付专项资金较多和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较多的地区,聚焦关键岗位、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严肃查处盘踞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分子,形成有力震慑。
2018年,全区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置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7098件,立案1767件,党纪政务处分1464人,组织处理1723人,移送司法机关95人。立案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222件,党纪政务处分98人,组织处理30人,移送司法机关18人。处置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线索9601件,立案2335件,党纪政务处分2117人,组织处理1063人,移送司法机关172人。
评选“清风干部”,激发担当尽责正能量
既要严格惩处,也要正向激励。自治区纪委书记刘奇凡认识到,在严查违纪违法人员的同时,也要为没有问题的干部正名,大力弘扬正气。“正气上升邪气就下去了,基层的政治生态就会逐步得到净化。”
评选“清风干部”,成为激发正能量的有效举措。2018年初,自治区纪委监委倡导在兴安盟和乌兰察布市先行开展“清风干部”评选试点工作,随后逐步在全自治区推开。“清风干部”在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两级评选,评定年度内没有违纪违法问题、没有被追究党纪政务和法律责任的干部,是及格线,不是优秀线。
但要达到这条及格线,也要经历严格的把关。“不严不足以服众,不严不足以显公信。”自治区纪委常委王亮山介绍,在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督促下,各地严格申报、评定、审核、公示等程序,为干部出具“廉政体检单”,把群众信任的基层好干部选出来、评出来,确保“清风干部”树得起、立得住。
已在兴安盟突泉县建国村担任十几年党支部书记的丁树春,在村民中口碑一直不错。可在2017年底,他被人匿名举报,说村集体的机动地和林业队的收入没有入账。由于问题正在核实,他失去了申报资格,成为村两委班子中唯一不是“清风干部”的人,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在核实相关线索不实之后,县纪委监委将实际情况送到评定小组,丁树春获得了“清风干部”申报资格。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公示栏上,他说从来没觉得哪个荣誉能让自己这样踏实。
截至目前,全自治区各盟市参评“清风干部”的通过率都在90%以上。通过“清风干部”评选,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劲头足了,群众的理解信任多了。
突泉县和宝村第一书记张斌,在帮扶工作中积极为村民协调解决虫灾雹灾等问题,引导贫困户利用产业扶持资金购买品种好、繁育快的牛、驴、羊。2018年贫困户危房改造时,因施工质量问题张斌与施工方起了争论。“别跟我们书记喊!”一位言语不多的老实村民对着包工头大声说道。看到村民挺身帮助自己,张斌热泪盈眶,“能成为百姓心中的亲人,不就是自己一直努力想要获得的吗!”而当选“清风干部”后,张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