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新郑市廉情监督员利用他们“熟门熟路”的优势,进门入户实地走访村民的小作坊,搜集线索、掌握第一手资料。刘拴阳/摄
监委成立这一年,我们郑州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理人数同比增长115.3%,立案数、处分数同比分别增长74%、105.9%……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全市纪检监察干部“常态化”的加班加点、不懈拼搏,是众多纪检监察干部家属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
但是,对于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我这个第一任监委主任来说,“累”还是次要的,更大的压力来自于能不能啃下改革中的“硬骨头”。打通监察全覆盖在基层的“最后一公里”,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以新郑市观音寺镇为例,该镇有21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2000多名监督对象,而原来镇纪委只有2名工作人员,根本无力承担如此繁重的监督任务。力量薄弱,是影响“最后一公里”监督效果的共性突出问题。
去年7月,新郑市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的试点地区。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先例可循,怎么干?
经过研讨,我们初步考虑打造“两支队伍”,一支队伍是从乡镇(街道)现有干部中选拔60名派出监察专员办公室工作人员,另一支队伍是在村级聘请283名廉情监督员,把监督的“探头”安下来、放下去,做到贴身监督,并建立起县(市)乡村联动的“三级监督网络”。其中,廉情监督员发挥“眼睛”作用,每月向派出监察专员办公室汇报一次工作,报送一次廉情信息,重要信息随时汇报;监察专员办公室是“前哨”,对廉情监督员报送的问题线索按照权限进行初步处置;新郑市纪委监委是“总枢纽”,汇总各派出监察专员办公室上报的重要问题线索,分析研判、调查处置,实现无缝衔接、高效运转。
“用身边人监督身边人,解决了力量薄弱的问题,但同时又面临因为是乡里乡亲,碍于情面监督‘太软’的难题,会不会影响改革效果?”新郑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徐卫东向我说出他的担心。
“选好人,并且充分发挥出‘三级监督网络’的联动作用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经过一番热烈讨论,我们达成了一致意见。一方面,严格聘任标准,选取公道正派、群众信任、敢于监督、熟悉村情、热爱纪检监察工作的党员担任廉情监督员。另一方面,明确工作职责,拓展监督范围,凡是涉及到村级大小事务、村组干部廉洁履职情况的都纳入监督范围;廉情监督员不仅可以向村“两委”提出意见建议,还可以直接向派出监察专员办公室汇报工作,让他们“放开手脚”去监督。同时,出台《村级廉情监督员管理办法》,明确隐瞒不报、履行监督职责不力应承担的责任,亮出“板子”,督促认真履职;出台《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办法》,实行交叉审理、联合办案制度,防止出现办人情案、关系案的现象。
事实再一次证明,只有敢闯敢干,才会有收获。新的监督体系仅运行三个多月,各派出监察专员办公室就接收问题线索177件,综合运用“四种形态”谈话提醒 655人次,立案查处42件,有力推动了基层干部作风向上向善。
经历这不平凡的一年,我的心得是:“面对‘硬骨头’,决不能畏缩不前,要敢于‘亮剑’,敢闯,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敢干,才能开拓一片新天地。”(作者:河南省郑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