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
理论纵横
平语心读
坚决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攻坚仗 全力以赴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
燕阁观察
一得之见
清风时评
“实证”纪法
书记说纪
实践探索
听音频 学党规
“四风”监督哨
广角
文史经纬
中国共产党人故事
封二
《中国纪检监察》被评定为“2018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新刊核心期刊
封三
社论
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
理论纵横
平语心读
坚决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攻坚仗 全力以赴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
燕阁观察
一得之见
清风时评
“实证”纪法
书记说纪
实践探索
听音频 学党规
“四风”监督哨
广角
文史经纬
中国共产党人故事
封二
《中国纪检监察》被评定为“2018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新刊核心期刊
封三
我们要用实践向世界证明: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那种认为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必定要破产
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继续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回顾总结40年改革开放历程,是为了更好沿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高歌猛进的40年,现在又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这场推动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和民族强盛的改革新征程,其宏大目标归结起来就是——实现制度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于“实现制度现代化”
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最大亮点,是确定了这场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一经提出,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除代表中央政治局做工作报告外,还就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发表了两次重要讲话。一次是对提交给全会审议讨论的文件作系统说明,另一次是在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围绕全会提出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作了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在这两次重要讲话特别是第二次讲话中,总书记对于全会为什么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及怎么理解、怎么落实这个总目标,进行了深入阐述。为了全面、深刻、准确地学习领会和落实这一总目标,2014年2月,党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个研讨班上又一次发表重要讲话,对这个总目标作了最权威的解读。
把总书记这几次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学习,就能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上,提出的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目标,是既符合现代化时代潮流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治国理政大思路大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创举。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讲过很多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第一次讲。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个总目标,是贯彻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第一次提出了“制度现代化”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还通过历史回顾,指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个全新的社会,这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前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在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现代化作为改革的总目标,顺应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要求,是历史性创举。
这是邓小平关于制度改革战略思想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强调的就是通过制度变革创新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且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出来的。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对中国制度变革的前景提出了一个设想。他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这里讲的“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就是到2020年左右。201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大的时候,离这个时限只有8年左右的时间了,邓小平提出的这“两个更加”也就作为制度改革和构建的目标被写进了十八大报告。但是,什么叫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怎么破这个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所说的,“这次全会在邓小平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这样,就以“制度现代化”破了“两个更加”这个题,意义非同寻常。
这是世界范围综合国力竞争的迫切要求。纵观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从经济实力竞争发展到科技实力竞争、国防实力竞争,已经深入到国家制度竞争,特别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竞争。现在,已经有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和学者提出,中国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中国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中国的政治体制有直接关系。特别是我们高效率的领导制度、有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等,越来越为世界所瞩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我们要赢得综合国力竞争,还是要靠制度。
正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要把握四个重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论述了确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意义,而且在论述这一总目标的科学内涵时强调,要注意正确把握四个重要问题:
一是,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后,一些人在讨论和研究这一问题时往往只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不讲“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呢?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必须回答好。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他说,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只讲第二句,不讲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应该注意到,在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思想。一方面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绝非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另一方面,强调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他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要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也就是说,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制度,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制度,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是,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系,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方向,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积极而稳妥地推进这场极其艰巨而又深刻的制度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在一些人看来,国家治理体系强调的是国家制度因素,而治理能力强调的是人的因素。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讲的都是制度的变革和创新,不理解为什么要把人的能力放到制度的变革和创新中来讲。
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这是因为,制度也好,国家治理体系也好,都是要靠人来执行的,都是要靠具有现代化治理能力的人来执行的。没有人来执行的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只是一纸空文;没有现代化治理能力的人来执行的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再好的制度和治理体系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然而,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而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虽然有紧密联系,但又不是一码事,不是国家治理体系越完善,国家治理能力自然而然就越强。因此,一个有效的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定是包括具有现代化治理能力的人在内的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我们党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结合在一起提出来是正确的。
需要重视的是,在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思想。他指出,制度执行力、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治理能力建设,再好的制度,再好的国家治理体系,都只是一纸空文。他强调,“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应该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执政能力问题已经相当重视。但这个问题今天依然是制约各方面工作的大问题,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需下大气力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治理能力的论述十分丰富,其要点是:第一,要清醒认识“能力不足”是我们面临的一大危险。习近平总书记尖锐指出,我们现在存在“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他说,在我们党内相当一个范围里,存在着“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这样一种状况,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第二,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这与平时讲的这个能力那个能力不一样的是,强调按制度办事、用制度办事、把制度规定的事办实办妥办好。第三,提高制度执行力必须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指出,我们从决策、立法到执行,往往起步很好,但在执行过程中就差“最后一公里”,引起群众不满,甚至影响了人们对制度优越性的认同。第四,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是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第五,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的是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有自己的主张和定力。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问题,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专题学习了我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文化传统。他强调,第一,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第二,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要有自己的主张、有定力。第三,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中华民族特色。第四,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总之,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制度成熟而持久。我们要用实践向世界证明: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那种认为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必定要破产。
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核心价值观是最根本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要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怎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提出要“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这一深层次问题。也就是说,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经济和政治,还要考虑文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构建和形成,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使之产生持久生命力。□
作者:中央党校原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