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特稿
理论纵横
专稿 直击民生监督
工作思路
工作重点
具体举措
警示剖析
特别关注 稳中求进加强国企监督
清风时评
一得之见
“实证”监察法
广角
文史经纬
名家荐书
清风文苑
社论
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特稿
理论纵横
专稿 直击民生监督
工作思路
工作重点
具体举措
警示剖析
特别关注 稳中求进加强国企监督
清风时评
一得之见
“实证”监察法
广角
文史经纬
名家荐书
清风文苑
习近平总书记曾数次提及明代文豪冯梦龙及其精神。他深有感触地说:“冯梦龙去上任走了半年。当时我就一个感慨,一个才高八斗的封建时代知县,怎么千辛万苦都去,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不如封建时代的一个官员吗?”
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冯梦龙,一生勤于著作,作品颇丰。著名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冯梦龙通俗文学的代表作,开启了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先河。冯梦龙不仅为中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还曾在61岁高龄时远赴闽东北山区寿宁任知县。他“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因此,清代编著的《福宁府志》和《寿宁县志》都将他列为“循吏”。
以文流芳 修明吏治
冯梦龙从小接受系统的儒家思想教育,而且兴趣广泛,博览群书,“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凭着聪明博学,冯梦龙20岁左右就中了秀才,可之后却一直没能考上举人。这也让冯梦龙有机会下沉到民间社会,开始从事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工作。除“三言”外,冯梦龙还有《新列国志》《古今烈女演义》《广笑府》《智囊》《古今谈概》等多部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
此外,冯梦龙还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关心时事,体察民情,他的很多文章中都塑造了形象鲜明的清官,由此可以了解到冯梦龙修明吏治的思想。
冯梦龙57岁得贡生,旋出任丹徒训导,崇祯七年由训导升任寿宁知县。他从江苏经浙江入闽,一路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寿宁。那里“万山逶迤”,地僻民贫,与苏州老家的江南水乡形成鲜明反差。
尽管年到花甲才能报效国家,他依然非常珍惜这次履新的机会。在这个贫困山邑,冯梦龙“一念为民之心”“不求名而求实”,“大事小事,俱用全力”“有事无事,俱抱苦心”,“以勤补缺,以慈辅严,以廉代匮”。他主张“下车即稔知瘠土”,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跋山涉水,走遍全县,调查了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民情、地理、历史等状况,细致观察了民间耕作、养猪捕鱼、房屋乃至葬墓等民情以及各地的田地、物产等特点。虚心向百姓求教,身体力行感受“寿邑之贫”“寿民之艰”,加深对各种时弊的认识。
冯梦龙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体现了中国文人做官的很多特点。他不但立德,立功,更讲究立言,讲究精神的传承和文化的教化对一个地方长远发展的意义。他热心教育,重修学宫缺少大木,他得知有人出售,便捐出自己俸禄购买下;两次支持学官修缮县学,并“立月课”,将自己著的《四书指月》发给诸生,亲为讲解,使“士欣欣渐有进取之志。”在《寿宁待志》《官司》一节中,他郑重其事地把历任教谕、训导名籍一一开列记载,把他们的位子摆在知县之后、典史之前,使这些人随着《寿宁待志》而留名后世,都体现了冯梦龙对师道的尊重。
勤政为民 实政及民
冯梦龙曾说为官者要“真心为民,实政及民”。他认为“为民”是思想出发点,“及民”是行为落脚点。
到任后,冯梦龙就提出了其治县纲领:“险其走集,可使无寇;宽其赋役,可使无饥;省其谳牍,可使无讼。”这个纲领包含三个目标:“无寇”“无饥”“无讼”。三个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无寇”是善政得以顺利实行的前提,“无饥”是善政的根本要求,“无讼”则是“无寇”“无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他吁请上级捐资,修筑遭倭寇破坏、残破多年的城墙和四门,重立谯楼;他捐俸造阱,为百姓消弭虎患;他治理寿宁政简刑清,县监狱“时时尽空,不烦狱卒报平安”。
这其中,最了不起的功绩还是“无饥”。寿宁九山半水半分田,自然条件恶劣,山高水寒,一年一熟,粮食收获十分微薄。加上水旱频仍,庄稼时常绝收,“一值水旱,外运艰难,立而待毙”。对此,冯梦龙的诗歌有着真实的写照:“穷民犹蹙额,五月卖新禾”“带青砻早稻,垂白鬻孤孙”。冯梦龙下决心改变这一局面,他查旧志,得知县衙幕厅前际留仓、预备仓共六间,他还学习前令戴镗的贮银输谷良法,让“官无发粜之扰,民有乐输之便”,使得县仓“三年以来,储俱见谷”,这样就可以应对灾荒,确保“无饥”了。
在当时社会上,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和迫害现象,甚至有溺杀女婴现象。他在为官期间,发布了《禁溺女告示》,设厉禁、赏收养,倡导男女平等,斥责这种残害女性的野蛮行为。他说:“一般十月怀胎,吃尽辛苦,不论男女,总是骨血,何忍淹弃?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何而来?为母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身从何活?……”一代文豪从人情、人性及伦理角度步步责问,句句有理。接下来笔锋一转,则是从法令角度威慑之。既考虑严厉的法令威慑又考虑老百姓的特殊情况,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最后,让各乡每月呈报实情,形成机制,扭转了寿宁地区重男轻女的陋习。
独标高韵 与梅同清
冯梦龙在《戴清亭》一诗中写道“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表明自己不随波逐流,要像老梅一样,在深山里独标高韵。他以清官自许,以清官律己。
对官府的赋税恩典、银粮往来、操办收支,冯梦龙敢于亮家底、晒清单。他在《寿宁待志》中详细罗列了万历二十年之后朝廷加派的各种赋税、裁减的各类开销,共六十五项;罗列了泰昌元年以后朝廷减免百姓赋役钱粮,共七项。一项一项,一厘一毫一丝,历历在册。其他关于民兵粮饷增减、工程建设开支以及谷物储存运输等情况,也大都记载得十分清楚,不浑水摸鱼,不做糊涂账。他还为民请命,希望“长民者”了解“寿民之艰”,“垂怜于万一”,减轻赋税。百姓无钱买药,他“捐俸施药”。
有一则小故事记载,明崇祯七年中秋,县城地主柳必得来给冯梦龙送礼,正欲离开。冯梦龙一把拉住他的袖子,厉斥“这里是四知堂,天知、地知、我知、子知”,并语重心长地讲述了东汉名仕杨震“四知”拒金的故事。不久,冯梦龙自掏银两将破旧的“四知堂”重新修葺,制作匾额悬挂于门楣之上,时刻警醒和勉励自己。
冯梦龙勤政为民、清正自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些理念和作为,在他为官从政上留给后人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著作里均有体现。闽东籍黄寿祺教授,曾赋诗称赞冯梦龙“‘三言’世上流传遍,万口交称眼识高。四载寿宁留政绩,先生岂独是文豪。”
卜宪群点评
冯梦龙(1574-1646)生活在明朝神宗、光宗、熹宗、崇祯和南明时期,这正是明朝走向衰亡的时代。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斗争不断加剧,士大夫党争愈演愈烈,宦官魏忠贤暴虐专权,政治极端黑暗。崇祯帝急于求成,屠戮大臣,用人不当,更加速了明朝走向灭亡的步伐。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官场与民间弥漫着腐败、奢靡之风。《明神宗实录》载御史赵文炳奏疏说:“迩来繁华僭逾,风俗大坏。”冯梦龙出仕的崇祯三年(57岁),以及任寿宁知县时的崇祯七年(61岁),又正是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岁月之中。内有饥荒连连,高迎祥、李自成起兵,外有后金大举攻明。此时已在花甲之年附近徘徊的冯梦龙,获得的官位不过只是一个训导和知县。
我谈这个背景的意思是想说,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士人,冯梦龙不可能对当时的时局没有自己的看法,不可能不知道未来的险恶。但是,从他在寿宁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丝毫看不出他对国家的忠诚、对老百姓的爱护有任何动摇,丝毫看不出他在动荡岁月中为自己逐利的私心。
这是一种担当精神,正是这种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担当精神支撑,冯梦龙才维护住了闽东北一方百姓的安宁。什么是知识分子?什么是一方的父母官?冯梦龙给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