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特稿
理论纵横
专稿 直击民生监督
工作思路
工作重点
具体举措
警示剖析
特别关注 稳中求进加强国企监督
清风时评
一得之见
“实证”监察法
广角
文史经纬
名家荐书
清风文苑
社论
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特稿
理论纵横
专稿 直击民生监督
工作思路
工作重点
具体举措
警示剖析
特别关注 稳中求进加强国企监督
清风时评
一得之见
“实证”监察法
广角
文史经纬
名家荐书
清风文苑
党的创新理论只有在广大干部群众心底生根发芽,才能凝聚起最广泛的共识,调动起最深层的力量。
10月8日晚八点,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12集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正式与观众见面。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阐释和广泛传播。截至10月10日晚,节目收到的舆情评价中,各种大数据都指向一个喜人结果,观众普遍认可。
如何让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电视节目“飞入寻常百姓家”?近日,记者作为首家媒体走进节目主要制作单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寻其中的成功密码。
坚持大众化节目定位,拉近理论与群众的距离
“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宣部和总台领导亲自策划,亲自研究脚本,反复审改。”说起创作这样一档节目,央视科教频道不少工作人员首先感到的是沉甸甸的压力。
压力,不只来自工作本身带来的使命责任感,还有对如何“宣传好”的思考。
阚兆江是央视科教频道总监,作为一位资深电视媒体人,他深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样一个逻辑严谨、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宣传好,并不容易。“如果把这一思想做成政论专题片,虽然理论性、系统性强,但受众多是党员干部、领导干部,传播范围和效果有限。”阚兆江从电视传播特点和规律出发,认为电视节目面向大众,宣传应避免照本宣科,而应大众化、通俗化、人性化。
除了考虑电视传播特点和规律外,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也是节目走大众化路线的一个重要原因。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做好宣传思想工作重在聚民心。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贴近群众、走进群众心里,才能聚民心、筑同心。“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群众和这一思想之间架设传播桥梁,打通这一思想宣传、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阚兆江说。
沿着这一思路,节目制作人员很快形成共识——节目不是党校培训班的课程,必须坚持大众化定位,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生动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阚兆江看来,这是一次新的尝试。
不是重复、罗列经典名句,而是站在新时代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历史演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流淌在中国人民的血液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也吸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文化共通性,加之文化本身具有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属性,为拉近理论与群众的距离提供了可能,也为节目制作团队架设传播桥梁提供了启迪。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节目制作团队找到了“用典”这个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一些经典名句,并与总书记朴素的大众化语言融为一体,体现了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弘扬。
对于这些经典名句,节目该如何使用?阚兆江认为,节目并不是重复、罗列经典名句,而是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站在新时代、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高度去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只是一种理论创新,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提升、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经典名句进行了阐释,而且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闪烁着新时代的思想光芒,必须把这层意义和内涵在节目中体现出来。换句话说,解释经典不是搞以古喻今,而是为阐释思想这个目标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讲话、文章中用典,而且还身体力行这些用典所提之意,主要体现在总书记在下乡插队、地方工作以及考察调研时的言行和故事上。不少鲜活的故事被节目制作团队挖掘出来,用以增强节目的说服力、感染力、传播力。
记者注意到,第1集节目里,节目组专门邀请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搭伙的村民张卫庞,讲述总书记为老百姓做实事的故事。老人回忆起总书记当年的点滴瞬间,一句“再糙的饭他都咽得下,再穷的人他都看得起”,令现场不少观众动容,感受到总书记真挚的为民情怀。节目制作团队告诉记者,这些故事大多不为人知,仅靠这一点就很能吸引观众,加之多数讲述者带有“泥土味”的语言,更具亲和力,“节目现场讲故事时,恰恰是该节目分钟收视率最高的时候”。
打破栏目固有模式,用多人多样的讲述替代一位学者讲到底
节目策划之初,央视科教频道充分考虑其频道、栏目特色,决定以《百家讲坛》栏目作为推出《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平台。《百家讲坛》是央视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经过17载耕耘,已培养了一大批忠实观众,受众优势明显。此外,该栏目内容多以中国传统文化题材为主,而且讲坛式的栏目设计,符合从文化角度讲解、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感觉”。
然而,该栏目副制片人陈力坦承,栏目多年来形成的一位学者讲到底的模式,可谓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从实际看,如果既讲述经典又阐释思想,仅靠一个人是不够的。这些都影响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实效。
党的创新理论能不能被接受、易不易被理解,关键看方式方法。方式方法接地气、冒热气,思想理论才能真正落地。“定位既然面向大众,就要用大众都能接受的方式。”《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那尔苏说,此次他们在栏目设计上大胆突破,打破原有的一位学者讲到底的模式,改为多位专家、群众、学生讲述,既有专家进行经典释义和理论阐释,又有亲历者讲述故事,还有学生互动交流,最后通过诵读升华认识。更多的参与人员,多样的讲述方式,活跃了栏目节奏和现场氛围,让思想理论深入浅出,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这么多人物出场,整个节目会不会显得乱?那尔苏告诉记者,节目组对此专门在节目编排上下了一番功夫。节目多个环节遵循“背景+要点+故事+启示”的结构模式,庞大的信息量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逻辑组合串联在一起,兼顾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让观众更清晰地理解每集节目的主题,感受到知行合一。
以节目制作人员的严谨作风为保证,打造高质量节目
只有高素质的制作人员,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完整的体系、丰富的内涵,想要向全国电视观众宣传好这一思想,首要的是媒体人自己先努力学习、领会这一思想。这需要节目制作人员具备高素质,特别是把学习贯穿始终。
“一本《习近平用典》不知翻了多少遍,快翻烂了。”央视科教频道副总监张广义说,接到任务那天起,栏目组全体人员就边学习、边思考,同事之间反复交流,“为的是集纳团队智慧,尽可能地去准确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尽可能到位地展示出来”。
学习,不仅学思想内涵,更要学习近平总书记的严谨作风,以此作为做好节目的保证。张广义举例说,节目中的微视频看似简短,但每一个同期声,节目组都想尽办法找到效果最优的。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经典,不仅在中央的重要大会上,很多还在考察调研现场和座谈会上。这种场合的音频,节目组都会找到几家新闻单位的现场录音进行比较,优中选优。正是在细节上精益求精,才换来了高质量节目和观众的好评。
节目工作人员的严谨作风,让参加节目录制的一些学者深受鼓舞。“经典释义人”、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虽曾多次参加过《百家讲坛》栏目录制,但这一次依然作了精心准备。为给观众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让节目更加出彩,“思想解读人”、北京大学教授郭建宁自费去了趟梁家河,走访当年总书记下乡插队时的乡亲,探寻总书记当年爱民为民的足印。
“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也是我们电视媒体人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的过程,更是我们锤炼自身、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思想的过程。” 采访最后,节目制作人员都有同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