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8年第15期

社论

深化政治巡视 擦亮利剑锋芒

 

学习体会

全力打好整体仗主动仗攻坚仗 坚决清除黑恶势力“保护伞”

 

特别关注巡视利剑再出鞘 不忘初心又出发

系列述评 ● 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工作概览

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工作综述

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真功

在监督检查“两个责任”落实上发力

当好寻“虎”觅“蝇”的尖兵

聚焦作风建设防反弹

有效发挥政治“显微镜”“探照灯”作用

观察分析 ● 第一轮巡视反馈

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发现哪些问题

切实扛起巡视整改主体责任

加强对巡视整改的日常监督

把巡视整改和深化标本兼治结合起来

在巡视中把握全面从严治党阶段性特征

实践探索 ● 完善巡视战略格局

黑龙江:落实主体责任 加强对巡视巡察工作的领导

湖北:探索构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网

江西:把巡视利剑直插基层

国税总局:在全覆盖中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国家电网:巡视巡察助力提升党建工作质量

运城:党组织建到哪里,巡察就跟进到哪里

大名:提升巡察质量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短评:坚定不移完善巡视战略格局

 

一得之见

一组

 

专题纪检监察机关半年工作亮点集萃

新疆:把“两个维护”落实到履职尽责全过程

内蒙古:监察体制改革制度优势正转化为治理效能

山东:追防并举 不断增强震慑遏制作用

河南:铁面执纪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调查研究

让派驻监督探头更灵敏的有益尝试

 

半月杂谈

深化标本兼治,正在稳中求进

 

清风时评

线上交流尤其要好好“说话”

“看破”当“说破”,才是真同志

老实是值得坚守的人生信条

要激励,更要自励

 

燕阁观察

把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作为最根本的政治担当

 

两个责任

做好问责“后半篇文章”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地方简讯

标题新闻

 

卫士风采

巡察路上写忠诚

评论:巡察工作需要这样的好干部 滕抒

 

文史经纬

● 走进博物馆 ● 军博革命文物:军史的亮点 精神的光芒

 

 

 

军博革命文物:

军史的亮点 精神的光芒

李洪军

首页
1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收藏有18万余件文物,其中大部分是关于我党我军历史的革命文物。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历程。它们身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传承着人民军队的基因血脉,述说着91年历史沧桑、91年风云激荡。

  建军——南昌起义时朱德的驳壳枪

  朱德轻轻抚摸手中的配枪,脑海中闪过了南昌起义时的画面。他似有所感,在弹匣一侧刻下了“南昌暴动纪念 朱德自用”10个宽宽扁扁的大字。

  1927年8月1日凌晨,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把枪便是见证。这把枪象征着人民军队峥嵘岁月的起点,见证着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这是朱德的贴身武器,一把普通的德国造M1896式毛瑟短管手枪。

  1927年7月,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中,为了挽救中国革命,中共中央决定发动南昌起义和湘鄂粤赣四省的秋收起义。时在武汉的朱德因对江西情况较为熟悉,工作条件便利,奉命先行返回南昌,为发动武装起义做准备。

  起义前夕,大战即将来临,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周恩来和起义领导小组成员们紧张筹划着最后的准备工作,朱德却大摆宴席“款待”国民党第三军的团级指挥官。原来,这位滇军出身的老总正在执行一项特殊任务:麻痹敌人,拖延时间。8月1日凌晨2点,起义部队颈上系红领巾、左臂扎白毛巾,发起了冲击。朱德为自己的驳壳枪系上了红飘带,率军官教育团按前委部署杀向驻地周围的敌军,配合主力部队全歼守敌3000余人,把胜利的旗帜插在了南昌城头。

  首义成功后,起义军按计划南下广州,不久在三河坝兵分两路。朱德奉命带着少量兵力断后,阻止敌人从背后抄袭。他们屡屡遭到地方武装和土匪的袭击,不得不在山谷中穿行,在树林中宿营。9月天气渐冷,这支孤军身着单衣、打赤脚、与上级联系全都中断。在最绝望无助的十字路口,战士们突然得知,他们拼命保护的主力部队南下失败了。这时,朱德持枪站了出来:“要走的走,要革命的就继续跟我走。”最终,他为革命留住了八百火种,直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主力军,也称“朱毛”红军。

  南昌起义,开辟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新时期,8月1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现如今,当人们驻足于这把枪前,仿佛还能听到南昌城内那昭示着漫漫长夜之后黎明即将来临的第一声枪响,看到冲破白色恐怖笼罩的南昌城头飞卷的红旗。

  定名——确定“人民解放军”称谓的命令

  一份命令,也是一次命名。

  1947年2月10日,在组建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的命令中,落款中朱德的职务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第一次确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但命令的红头却还是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八路军当时的正式番号。命令的红头与落款间的对比,让历史使命的交接在这一刻跃然纸上。

  南昌起义,我们叫“国民革命军”;到了秋收起义,又改为“工农革命军”;1928年之后,“中国工农红军”的名字开始叫响。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共产党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民党军队统一番号,红军又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和新编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简称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战后期随着形势发展变化,部分队伍改称“解放军”。抗战胜利,和平谈判开始后,共产党从大局出发,对革命军队仍沿用抗战时的称谓。

  1946年6月,蒋介石决意掀起内战,在全面进攻受阻后,改向山东和西北解放区进行重点攻击,妄图剿灭人民武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斗事迹屡见于解放区报端,逐渐为人民所熟知。

  为统一陕甘宁边区人民解放军行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朱德第一次以“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名义,与毛泽东共同签署命令,任命张宗逊为司令员,习仲勋为政治委员。集团军打响了西华池战役,歼灭国民党军第48旅1500多人,为中央军委战略性撤离延安争取了时间。之后,为加强陕北地区的作战指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西北野战兵团,撤销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番号。

  从“第十八集团军”到“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再到后来的“西北野战兵团”、第一野战军,这支部队几经改编,折射出人民军队不同时期职责和使命的变化。

  “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的确定,标志着人民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宗旨——普通战士雷锋的日记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被一位名叫雷锋的好士兵感动着、激励着,并不是因为他想当将军,而是因为他把一切献给了人民。在世时,他被称作“东北的一团火”;牺牲后,他的日记就像火种一样传遍全国。毛主席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日记共有9册,记录了雷锋的工作生活、学习摘抄和人生感悟等,倾诉着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解放军的宗旨,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重要法宝。在雷锋这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心中,这是他最自豪的事业。“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雷锋日记里的一段话,记于1961年10月20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日记里记录了他帮助群众的许多“零碎事”。1962年5月2日下午突降大雨,正在保养汽车的雷锋见到一名妇女右手抱着、左手拉着各一小孩,左肩还背着两个行李包正赶路。问明情况后,雷锋立马跑回驻地取来自己的雨衣交给妇女,然后抱起小孩冒着风雨走了1小时40分钟送她们回家,半路见小孩冷得发抖,赶紧脱下衣裳给他穿上。妇女激动地说:“兄弟呀!你帮了我,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啊!”雷锋只是答道:“军民一家嘛,何必说这个啦……”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自己辛苦点,多帮人民做点好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雷锋牺牲后,总政治部宣传部决定正式出版《雷锋日记》,修订核实任务落在了沈阳军区《前进报》编辑董祖修身上。为了让日记早日问世,他从军区文工团找了10名同志前来校阅誊写。经审定后,日记于1963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日记本原件则被征集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忠诚——维和烈士申亮亮的达格·哈马舍尔德勋章

  这是一枚满载荣誉的勋章,而它的英雄主人却已然远去,一个长着国字脸、留着寸头的29岁河南小伙子,申亮亮。

  勋章是以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的名字命名的。哈马舍尔德1956年推动建立第一支联合国维和部队,并提出了著名的维和行动三原则,为发展维和行动发挥了决定性作用。1961年9月18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哈马舍尔德在前往刚果调解停火期间,乘坐的飞机在北罗得西亚(现为赞比亚)恩多拉附近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1997年7月22日,在维持和平行动五十周年之际,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定设立联合国达格·哈马舍尔德勋章,授予那些在维持和平行动中殉职的烈士。

  勋章表面经磨砂处理刻有申亮亮姓名和殉职日期、联合国徽标以及用英法两种文字题写的“达格·哈马舍尔德勋章 为和平服务”字样。这枚勋章告诉人们,有一位年轻战士将生命留在了距离祖国万里之外的非洲马里。

  1988年,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1990年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8年来,解放军二十多次受命奔赴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修桥筑路、救死扶伤、抢险排雷、运输物资,为重建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申亮亮是第4批赴马里维和的建制部队一员。

  马里当地时间2016年5月31日10点50分,申亮亮与战友司崇昶在2号哨位执行警戒任务,忽然发现一辆不明白色皮卡车高速冲来。岗哨距离营区仅有50米,申亮亮立即向作战值班室报告情况,拉响警报通知做好防护,然后指挥司崇昶果断向目标开枪射击。短短几秒钟,飞驰而来的皮卡车撞向营地外围的防御墙,燃烧起来即将爆炸。生死关头,申亮亮奋力将司崇昶推离岗楼隐蔽,而他却不幸牺牲,成为我国维和部队的第17名烈士……几天后,他的灵柩跨越11个国家、飞行上万公里回到祖国。

  参军11年,申亮亮留在家里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178天。那年春节,他把女朋友带回家跟父母见面,二老非常满意,筹划着儿子的婚事。申亮亮同女友约定,维和回来就订婚。然而这次,他却食言了。

  2017年5月24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达格·哈马舍尔德勋章追授给包括申亮亮在内的117名于2016年牺牲的联合国维和人员。如今,这枚勋章安静地躺在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柜里,不仅见证着一名维和战士可歌可泣的壮烈故事,更见证着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用实际行动兑现维护世界和平的郑重承诺。

  4件文物,4个故事,4段历史,它们只是91年峥嵘岁月中的4个点,但连接起来就是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征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每一名当代革命军人都应自觉继承和发扬好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披荆斩棘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而努力奋斗。

  作者: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