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学习体会
特别关注Ⅰ巡视利剑再出鞘 不忘初心又出发
一得之见
调查研究
半月杂谈
清风时评
燕阁观察
两个责任
广角
卫士风采
文史经纬
● 走进博物馆 ● 军博革命文物:军史的亮点 精神的光芒
社论
学习体会
特别关注Ⅰ巡视利剑再出鞘 不忘初心又出发
一得之见
调查研究
半月杂谈
清风时评
燕阁观察
两个责任
广角
卫士风采
文史经纬
● 走进博物馆 ● 军博革命文物:军史的亮点 精神的光芒
内蒙古:监察体制改革制度优势正转化为治理效能
黄月 王诗雨
挂牌即开局,开局即开工。农历正月十四,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对乌兰察布市委常委、集宁区委书记杨国文采取了留置措施。3个月后,杨国文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移送检察机关。作为自治区监委成立后第一案、转隶融合后第一仗,杨国文案涉案金额上亿、涉案人员众多,区纪委监委在3个月内漂亮拿下这一仗,正是得益于持续深化的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带来的制度优势。
牢牢把握政治机关定位,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杨国文案是自治区纪委监委立案查处的留置第一案,必须严格依规依纪依法,确保实现良好的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刘奇凡给专案工作明确定调。
作为自治区监委挂牌成立以来自行查办的首起留置案件,成功查办杨国文案不仅是对改革成效的第一次真刀实枪检验,发挥出了“样板”效应,更体现了自治区纪委监委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持续深化改革的鲜明态度和牢牢把握纪委监委政治机关定位、增强工作政治效果的理念思路。
悉数杨国文违法乱纪的猖狂事实,“双开”通报中“四个意识各个皆无,六项纪律项项违反”等内容触目惊心。其所作所为更是让人深恶痛绝:让司机开着公车送他夫妇俩去北京看女儿,每晚九点后开始出去寻欢作乐,有人在其办公室排队送礼,据查送礼金干部达百余名,行贿企业家达百余名……作为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集宁区的“一把手”,杨国文给这个有“中国草原避暑之都”美誉的城市,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成为当地政治生态的重大污染源。“抓得好!”这是杨国文落马后当地群众的共同心声。“很受震动,更当引以为戒。”这是自治区纪委监委深挖杨案根源,一手惩、一手治,专门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后党员干部的深刻反思。
坚持把讲政治放在首位,体现政治机关定位,不仅体现在杨国文案中,还体现在自治区各级纪委监委的办案思路中。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就发生了这样一起案件。在调查某村支书轻微违反廉洁纪律的案件中,县纪委监委并未就案了案,而是把监督挺在前面,实地走访、深挖细查,发现当地村民对此人不满已久、积怨已深,甚至在酝酿一起集体上访。正值村“两委”换届,县纪委监委及时把了解到的情况通告镇党委并提出相关要求,最终该村支书落选,村民拍手称快,取得良好的政治和社会效果。
坚持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充分发挥政策感召力是牢牢把握政治机关定位的又一体现。改革后,自治区各级纪委监委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理念思路,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在对一起自治区管理的监察对象违规报销费用、违规使用经费等问题的处理上,鉴于其主动配合、知错改错,且情节相对较轻,区纪委监委没有轻易立案,而是责令整改,视其态度和效果再做处置;在呼和浩特市某高校一名干部贪污助学金案中,调查组做了大量思想政治工作,使之主动坦白交代、真心悔过,最后排除了采取留置措施的必要性,直接快查快结。
“不是就案办案,还要深挖案件的历史背景、产生根源、政治社会影响,突出案件查处的导向作用,把不敢不能不想同步推进,这是改革后我们思路的重要变化。”乌兰察布市纪委监委第六纪检监察室主任窦陶然深有感触。
全要素试用调查措施、体制机制运行顺畅,于法有据彰显法治威力
“涉案企业家们最初前来谈话时,似乎事先约好了一样,不仅来了之后一句话不说,各个还都戴着红围巾、穿着红袜子,红鞋垫上甚至绣着‘踩小人’三个字,以为辟了‘邪’就可以蒙混过关。”杨国文专案组副组长、自治区纪委监委第八纪检监察室副主任程广军,回忆起查办案件快一个月时所遇到的瓶颈,既哭笑不得,又连连感叹案件突破之难。
面对行贿人互相通气、专案组连续谈话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僵局,自治区监委在充分掌握外围证据基础上,依法果断对6名主要涉案企业主实施留置,并将对其留置的消息公布在网上,以行震慑。留置行贿人的震慑威力很快显现,行贿人纷纷松口交代,一扫之前的桀骜之态。可以说,有效运用留置措施、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对此案的快速突破、证据固定起到了“撒手锏”作用。包括留置在内,在对杨国文的审查调查过程中,专案组运用了12项调查措施中除“勘验检查”外的11项,还依法使用了技术调查和限制出境措施。
杨国文案能又好又快办结,与这些措施的全要素、组合使用不无关系。除此之外,与体制机制的顺畅衔接也直接相关。改革后,自治区不断完善配套法规制度,研究制定了《监督执纪监察工作办法(试行)》《审查(调查)措施使用规范》《监督执纪监察工作流程图》等“四个一”工作制度。在杨国文案中,执纪审查和依法调查有序对接,案件审理室和区检察院公诉部门提前介入,对违法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严格审核把关,为案件的顺利办结和正式移送保驾护航。“纪法”全面贯通、“法法”无缝衔接,使改革真正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等于三”的良好效果。
“监察法的出台,为纪检监察干部开展工作提供了‘尚方宝剑’。”自治区纪委监委秘书长潘勇说。“于法有据”“法直气壮”……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尚方宝剑”正逐渐被挥舞得得心应手,显示出强大的法治威力。
内部整合盘活、外界支持配合,聚力反腐释放高效优势
事实上,杨国文案是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后自治区纪委监委执纪执法高效有力的一个缩影,是内蒙古正风反腐高压态势中的个案体现。今年上半年,全区共处置问题线索16465件,同比增长53.4%;立案4426件,同比增长24.6%;采取留置措施109人,较去年同期“两规”人数增长738%,留置平均用时32天。最引人注目的是,自治区纪委监委上半年公布了9起厅级干部被留置调查的消息,7月份又连续3天留置3名正厅级干部,“打虎”的力度还在加大。
工作的高效有力,得益于反腐败力量的整合。改革后,区纪委监委对内设机构进行调整,监督执纪部门占比达70%以上。内部职能设置优化的同时,通过重新整合资源、交叉搭配、混合编组,人员力量得到科学调配,“攥指成拳”形成的强大合力很快体现出来。如在呼和浩特市第一起留置案中,办案人员合理分工、各施所长,以原纪委人员为主组成内审组,以转隶人员为主组成外调组,充分发挥了队伍融合效应,对案件的快速办结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自办要案、抽调办案到组团办案、指定办案,工作模式的新升级有效盘活了办案力量。改革后,区纪委监委根据涉案人员岗位、级别和案件复杂程度等因素分类管理,通过“一案一授权”方式组建工作团队,尤其是依据监察法细化指定管辖办案机制,实事求是整合力量、减少人情干扰,保证案件高效推进。仅今年上半年,自治区指定盟市纪委监委办理异地管辖案件就达56件60人。不少盟市、旗县借此实现了留置案件“零的突破”,锻炼了队伍,提升了工作能力。
除了纪委监委内部力量的整合盘活,改革后各方面支持配合力度的不断加大,也是工作高效有力的重要原因。去年11月底,全区政法机关支持配合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1+4”制度体系10项制度印发。目前,自治区纪委监委办案急需的信息查询中心基本建成,公安、银行、工商、税务、电信等30多家单位完成接入,可查询信息达100多项,实现了从“跋山涉水”查信息到“一览无余”用数据的转变。兄弟部门的全力支持、积极配合,极大提升了审查调查工作的便捷度。
“改革转变了工作理念思路,解决了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激发了纪检监察干部的热情干劲,增强了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实现了新的质变和跨越。”自治区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王月胜说,“但问题与挑战还有很多,下一步我们将在提高队伍素质和工作质量上狠下功夫,让制度优势充分显现。”
点评:
事实最具说服力。从内蒙古自治区及全国各地陆续公布的“留置第一案”,到目前已办结的第N案,各地纪委监委牢牢把握政治机关定位,保持正风反腐高压态势,迅速开工,精准发力,执纪执法取得良好的政治、纪法、社会效果,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关于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决策部署的英明正确,表明了改革带来的制度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治理效能。
前路迢迢、任重道远,现阶段的治理效能只是初步显现。巩固并深化改革成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按照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纪委二次全会要求,牢牢把握党对反腐败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这一改革根本目的,继续强化监督这一首要职能,扎实推进纪法贯通、法法衔接,不断提高自身履职能力,将改革红利充分释放,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