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102岁、有81年党龄的老红军谢毕真虽坐在轮椅上,但精神矍铄,他铿锵有力地说:“心中有了党就要永远跟党走、永不叛党,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也是他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1937年,21岁的谢毕真参加了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任福建省武平县象洞义勇军小组组长。义勇军是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有严格纪律。后来,义勇军成员大多数都先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谢毕真以象洞小学为中心,一边教书,一边从事革命活动。他发动和联合各村初小老师,阅读进步书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入党的意愿早就有,可在那个动荡岁月里,自己不方便问,生怕自己还未达到入党要求。”谢老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参加义勇军后不久,当地共产党员陈仲平经考察后,认为谢毕真符合党员条件,经组织同意后,就向谢毕真提出要争取发展其为党员,这让谢毕真高兴得一夜没合眼。
他连夜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谈了自己对革命和共产党的认识、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以及家庭经济生活情况。
1937年10月下旬,谢毕真肝炎还未痊愈,不顾病弱身躯,从象洞光彩村徒步到广东梅县隆文乡,全程40公里,走了整整一天,天黑后才到达岗上小学。第二天,谢毕真将一份2000来字的入党申请书交给了陈仲平,梅县工委很快就正式批准了他的申请。在那个特殊年代,凡是参加了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的,入党是不需要预备期的。自此以后,谢毕真就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几天后,谢毕真回到家乡,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随后不久,他在象洞成立了张坑党小组。1938年4月,中共象洞区委成立,谢毕真任宣传部部长。为更好地发展党组织,他积极协调区委,在象洞各村建立秘密农会,培养积极分子,到1938年底,象洞已经发展党员117人。
1945年,谢毕真一行三人,受闽西特委委托,把党的文件和5万元法币交给梅县工委,但途经梅县辖区隆文乡时被捕。谢毕真知道,“一个革命者,一个共产党员随时有被捕牺牲的可能。”如今,真切地发生在他身上,他和同志们面临严峻的考验。
他们三人商议,谢毕真化名郭志生,其他两人不改姓名,各找理由应付讯问,他们信念只有一条,那就是不管敌人怎样追逼审讯,决不能暴露和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泄露组织的秘密。
从隆文被捕到押解至松口,再到梅县坐牢,最后转监兴宁。在狱中三个月,谢毕真经受住了敌人拷打。一场场审问,他都镇定自若,对党信仰如磐。“那时狱中流行痢疾,我们相互鼓励,盼望早点出狱重新为党工作。”那段历史,谢老仍然记忆犹新。
1945年9月4日,谢毕真成功越狱,经过四五天的昼伏夜奔逃离了虎口,再次回到组织中,并向组织详细说明了被捕经过、敌特审讯和越狱情况。
再次回到组织怀抱中,谢毕真不禁潸然泪下。此后,谢毕真参加了韩江纵队第一支队,并任宣传科科长,在闽粤赣边坚持武装斗争。
“文化大革命”中,谢毕真被审查、下放,也挨过不少批斗,甚至于1973年被开除党籍。家人都受连累,个人遭受屈辱,但他对党的信仰毫不动摇。1979年,组织为谢毕真恢复了党籍和工作,调任福建省新闻出版局任副局长。1983年离休后,他发挥余热,继续为党工作,担任闽粤赣边区党史编审领导小组副组长兼边区党史办主任,为编撰《闽粤赣边区党史》《中共闽粤赣边区史》等付出了大量心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有谢老一样的无数共产党员不怕牺牲、不怕挫折,中国才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一个个历史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