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脱贫攻坚基本方略。纪检监察机关在精准思维指导下“尽锐出战”,既要有一抓到底的韧劲,也要有精准监督的巧劲。广东省依托扶贫专项巡视巡察准确发现问题,河北秦皇岛等地通过调查研究辨证施治,体现了实事求是作风,不啻为找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突破口”的有益实践。
问题是实践的起点,把问题看透找准,才能保证监督精准有效。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党上下和全国各地的共同任务。各地情况不同,扶贫任务轻重不一,政治生态也有差异,扶贫领域的问题表现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一些地区表现突出的问题,在其他地方可能并不严重。各地开展专项治理时,必须抓住“结合本地区实际”这个关键,在精准发现和准确把握上下足“绣花功夫”,把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研判作为“起手式”和“必修课”,既严格对标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列出的突出问题,又紧密结合实际查找群众反映强烈、影响脱贫攻坚政策落实的“独家问题”,找准“靶子”、查清“病灶”,做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找准问题只是前提,精准施治才是目的。在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中体现“尽锐出战”精神,就要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科学精准地配置力量。既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又要突出重点、聚焦要害,把监督资源和执纪力量向问题突出领域集中。当前,尤其要严厉查处和纠正贯彻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弄虚作假问题,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职能部门监管职责不落实问题,以及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强占掠夺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各地问题表现千差万别,但“责任落实不力”却都不同程度存在。有的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有的扶贫措施不精准、不持续,有的失职失察甚至弄虚作假。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体现出仍有党员干部对脱贫攻坚的政治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履行这一政治责任的能力不足、担当不够。为从严整治责任不担当这一“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纪检监察机关就要以监督、问责为支点,推动责任落实形成完整“链条”。中央纪委就紧盯巡视、信访等渠道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对民愤集中、性质恶劣的重点督办、限时办结,对典型案例一律通报曝光,对工作推动不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严肃问责,作出了示范传导。在专项治理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找准定位、摆正位置,切实履行好协助职责和监督责任,推动有关党组织把治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牢牢抓在手上,把责任和任务压到市县乡和相关部门,让监督“探头”对准扶贫领域,把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