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8年第8期

社论

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重要论述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重要论述摘录

理论纵横

学会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贯穿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学习体会

坚定理想信念,为抵御风险战胜困难提供根本保证

锚定强化政治监督的着力点

学有所悟

加强调查研究,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

专题 群雁高飞看头雁 政治生态抓“关键”

群雁高飞看头雁 政治生态抓“关键”

● 抓“关键” ●

正本清源才能山清水秀

政治生态建设重在“关键少数”

评论:“关键少数”的担当是关键

● 严纪律 ●

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科学研判党内政治生态 当好“护林员”

● 立政德 ●

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讲政德: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必修课

专家视点: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政德

● 清除“两面人” ●

从政治上认清和解决“七个有之”问题

给政治上的“两面人”画像

评论:对党忠诚才能表里如一

●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见人见事见思想 真枪实弹有质量

抓重点敲警钟 《提醒函》添“辣味”

把握“森林”生态 开展“靶向治疗”

特别关注  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一刻不停歇地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 本刊观察 ●

追求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

既折腾基层又败坏作风

牢记宗旨增强对群众的感情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羁绊摆脱贫困进程

给歪风具象 向问题开刀

● “四风”监督哨 ●

扶贫措施假大空虚 官僚主义害人害己

遇火灾都不去救 被通报仍不整改

一得之见

一组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对监察权有效监督制约将使监委更具权威

忻州:严格落实调查措施“宽打窄用”要求

清风时评

切实纠正简单“分果果”式扶贫

政商关系“亲”且“清”,履职和监督都不能少

文字“搬运工”受罚,这记重锤敲得好

摆脱形式主义必须做到“心中有民”

卫士风采

雪域丹心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标题新闻

地方简讯

文史经纬

故事精讲

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古语今悟 ●“读书博观”小议

说文解字 ●“御”:夙夜在公的使命

读史偶得识得破与忍得过

悦读·书香

科学社会主义的必读经典

 
本刊观察之三 牢记宗旨增强对群众的感情——
既让“门好进、脸好看”更让“事好办”
本刊记者 白广磊
首页
1

  现实中,时有群众遇到这种情况:去窗口服务单位或机关办事,大门敞开着,工作人员有微笑、懂礼貌,但热情过后事还是难办,“最后一公里”怎么也走不完。虽然碰到的不再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硬钉子”,但“软钉子”更让群众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事实上,相对于“门好进、脸好看”,更重要的是把群众的事办好,这才是作风建设更实实在在的效果,才是让群众真正满意的关键。“门好进、脸好看”更应“事好办”。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一位曾在服务窗口工作过的干部告诉记者,“门好进、脸好看”容易做到,而“事好办”则需要付出一番努力,需要实打实地提供服务。出现“事难办”现象,除一些客观原因,比如流程复杂、职责不明外,更多的是少数干部在推卸责任。据他介绍,有的干部往往认为,只要做到“门好进、脸好看”,就算是按规定履行了职责,考核就能通过,而群众的事办没办好,就不在考虑之列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表面上温暖,实际是对群众没感情,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心态。所谓按规定行事,实则懒政怠政的借口。“门好进、脸好看”粉饰了表面,却没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在为群众办好事上付出努力,只是在容易做到的事上投机取巧,实质是一种形式主义。可以说,因为心态上的官僚主义,而导致了行动上的形式主义。

  这种“新衙门作风”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损害了群众利益和党群干群关系,挥霍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啃食了群众的获得感,影响了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效果。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华社文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求“拿出过硬措施,扎扎实实地改”,而“事难办”就是整治的重点。

  作风的背后反映的是纪律问题。把纪律挺在前面,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规矩意识,是治理“事难办”的有效经验。浙江省苍南县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龙港分中心在受理群众房产抵押贷款申请时,工作人员态度生硬、未实行一次性告知,造成群众多次往返于该中心与银行之间。此外,该中心还存在工作人员上班期间玩游戏、吃零食、睡觉、收受服务对象香烟等问题,使便民中心“不便民”。最终,该中心主任受到严重警告处分并被免职,其他相关人员也受到相应处理。这体现出纪律的强力震慑和刚性约束,不仅给犯错误的干部及时敲响了警钟,使其时刻绷紧纪律弦,也使更多的干部从中吸取教训、反躬自省,自觉增强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

  治理“事难办”等作风顽疾,还离不开问责这把利剑。在湖北省黄石市国土局不动产登记中心“办证窗口一号难求”问题中,包括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土局局长、市房产局局长及分管副局长在内的多名领导干部,因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作为、不担当等问题被严肃问责。这样的问责,无疑告诉不少单位、部门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抓作风是履行主体责任的应有之义,抓不好就会挨问责的板子。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福建省福州市提出“马上就办”,到现在浙江提出“最多跑一次”,全国不少地方针对形形色色的“事难办”,在加强作风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特别是“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办事流程的逐步优化,“能上能下”机制的建立完善,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参与等,都直接或间接为群众好办事创造了有利条件,理应借鉴起来、推广开来,推动“事好办”成为常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