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8年第8期

社论

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重要论述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重要论述摘录

理论纵横

学会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贯穿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学习体会

坚定理想信念,为抵御风险战胜困难提供根本保证

锚定强化政治监督的着力点

学有所悟

加强调查研究,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

专题 群雁高飞看头雁 政治生态抓“关键”

群雁高飞看头雁 政治生态抓“关键”

● 抓“关键” ●

正本清源才能山清水秀

政治生态建设重在“关键少数”

评论:“关键少数”的担当是关键

● 严纪律 ●

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科学研判党内政治生态 当好“护林员”

● 立政德 ●

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讲政德: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必修课

专家视点: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政德

● 清除“两面人” ●

从政治上认清和解决“七个有之”问题

给政治上的“两面人”画像

评论:对党忠诚才能表里如一

●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见人见事见思想 真枪实弹有质量

抓重点敲警钟 《提醒函》添“辣味”

把握“森林”生态 开展“靶向治疗”

特别关注  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一刻不停歇地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 本刊观察 ●

追求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

既折腾基层又败坏作风

牢记宗旨增强对群众的感情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羁绊摆脱贫困进程

给歪风具象 向问题开刀

● “四风”监督哨 ●

扶贫措施假大空虚 官僚主义害人害己

遇火灾都不去救 被通报仍不整改

一得之见

一组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对监察权有效监督制约将使监委更具权威

忻州:严格落实调查措施“宽打窄用”要求

清风时评

切实纠正简单“分果果”式扶贫

政商关系“亲”且“清”,履职和监督都不能少

文字“搬运工”受罚,这记重锤敲得好

摆脱形式主义必须做到“心中有民”

卫士风采

雪域丹心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标题新闻

地方简讯

文史经纬

故事精讲

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古语今悟 ●“读书博观”小议

说文解字 ●“御”:夙夜在公的使命

读史偶得识得破与忍得过

悦读·书香

科学社会主义的必读经典

 
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政德
郦波
首页
1

  道德是立身之本,政德是立国之基。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义之邦”。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这段讲话古今贯通,向广大领导干部提出了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升为政之德的重大命题。

  在《诗经》《礼记》这两部上古经典中,礼义是普通民众必备的素养,讲的主要是人的“私德”。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将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认为这是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在这里,管子已经认识到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论语》中也有大量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认为为官必须讲究政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段话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这里,孔子已经将道德修养提高到了“大德”的层次。自此,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持久的传承。儒家认为,从政者的德行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令的实施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德施政、道之以德,就构成了我国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那么,领导干部应该如何涵养为政之德呢,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精神资源。

  首先,中国政治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项精神遗产是民本思想。“民本”的基本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重民贵民。如《左传》便从国家兴亡的高度,充分阐述了“民”的重要性,曰:“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此,得到众百姓之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之心的做诸侯,得到诸侯之心的做大夫。其二,爱民仁民。如墨子便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爱民思想。其三,安民保民。《尚书·五子之歌》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作为统治者要敬民、重民、爱民,认识到民众的力量,慎重处理民事、国事。

  明朝的大思想家、政治家王阳明曾任庐陵县令。上任第一天,还没来得及和手下的幕僚了解情况,衙门里就忽然涌入上千乡民前来喊冤。这要是放在有的官员身上,可能会说这事跟我无关,那是前任县令的责任;也可能会说,我给上级汇报,看上头怎么说。

  王阳明却不动声色地听大家讲,并很快搞明白事情的由来。事情的起因是当地明明不生产葛布,却要老百姓交葛布税。于是,王阳明当即就免了葛布税,这一举动吓坏了某些官吏。因为这个葛布税,其实就是监税的宦官中饱私囊之举。

  那么王阳明为什么敢于免除当地百姓的葛布税?因为他做到了“致良知”。王阳明作为县令的良知是什么,就是作为父母官,要心里揣着老百姓,为老百姓所想,便民惠民。因为心里有老百姓,他就能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在王阳明的努力下,庐陵从聚讼成风、讼棍成群的地方变为风清气正的百姓安居乐业之地。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指出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他多次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我们说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就应该一切为人民服务,不是只做表面的政绩。要真正地惠民,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这才叫正确的政绩观。在王阳明看来,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但是怎么去启发老百姓的良知,这才是领导干部真正的政绩观。“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同志正是这样一位知行合一的好干部,他在河南兰考的两年时间,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其次,中国人最重家,从来都把家庭教育当作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社会,可谓“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据研究,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家训有十余万种。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中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之后世,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曾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德行:“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一生清贫,不慕富贵,恪守儒家的道德修养,追求儒家的人生境界,为后世子孙树立了榜样。南北朝时期,作为颜回的后人,颜之推认为治家和治国同理,父母兄长要“以行为教” “以学为教”“以身为教”。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使“家训”在我国正式得名,颜氏家族淡泊名利、勤俭节约等传统,也代代相传。

  我们再来看看清代名臣曾国藩为家族女眷制定的每日功课单:“食事则每日验一次;衣事则三日验一次,纺者验线子,绩者验鹅蛋;细工则五日验一次,粗工则每月验一次。”其中规划之详尽朴实,令人叹为观止,要知道曾国藩贵为宰辅,却对女眷的家庭琐事如此上心。这是由于女性对家庭和孩童的潜在影响,有时比男性还要大。

  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参加科举时,曾国藩已任两江总督,但他非常自律,叫儿子科考时不要交游官员,不要报他的名号。曾国藩有一个著名的“十代论”,表示:“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曾国藩这种自律律人的家风传承,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最后,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个人修养的丰富内涵,为领导干部修炼政德提供了深厚的营养。从《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描述,到《礼记》中的儒行规范,到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到朱熹的格物致知,到王阳明的致良知、事上练、知行合一,再到曾国藩的“修身十二法”,领导干部从中都能得到有益的启示。

  在宋代大儒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他还就如何重德修身提出了许多深含哲理的见解。他认为:“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这句话是指对别人善恶行为所持的态度,对行恶的人要抑制,对行善的人要宣传表扬他。他还进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而为,恶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领导干部,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的诸多论述,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政治文化的精华,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对党政干部的个人私德、社会公德和天下大德修养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当好好领会,身体力行。

  今天,以儒家传统为主的文化体系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巨大作用。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作为领导干部,尤其应该去学习、去思考、去传承中华文明精髓,在祖先的智慧中,涵养政德和官德,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