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辑览
特稿
理论纵横
两会专题
● 两会视点 ●
清风时评
特别关注 新春走基层
● 微调研 ●
● 基层走笔 ●
卫士风采
文史经纬
● 古语今悟 ●“读书读心”小议
● 说文解字 ●“一”:文明肇始的传说
● 鉴史话廉 ● 中国历史上的“六廉”思想
社论
要闻辑览
特稿
理论纵横
两会专题
● 两会视点 ●
清风时评
特别关注 新春走基层
● 微调研 ●
● 基层走笔 ●
卫士风采
文史经纬
● 古语今悟 ●“读书读心”小议
● 说文解字 ●“一”:文明肇始的传说
● 鉴史话廉 ● 中国历史上的“六廉”思想
我国能够在近40年间迅速将“共同贫穷”的时代送进历史,让13亿多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将推动经济发展与持续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温暖话语、浓浓关切,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深厚民生情怀,诠释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民生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重大关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惠民举措持续出台、民生改革不断深化,民生改善的力度与幅度均前所未有,国民财富的分配格局正在向民生倾斜,老百姓分享到了更多的改革与发展成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极大地凝聚了人心、提振了信心。今年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民生成就来之不易,正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科学把握三组关系,做好解决民生问题的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指出,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就要求在推进解决民生问题时,必须立足全局与长远,统筹规划民生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更加注重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特别要妥善处理好下列关系:
一是解决现实困难与提供稳定安全预期的关系。民生诉求是不断升级的,解决了低端民生问题,必定出现中端民生诉求,解决了中端民生诉求,必定出现高端民生诉求,进而出现更加高端的民生诉求,这是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群众最关切最烦心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必须急群众所急,切实解决好老百姓生活的现实困难,同时还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来为全体人民提供稳定安全的预期,因为现实困难是层出不穷的,没有稳定的安全预期,即使现实困难得到了解决,也无法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
二是处理好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的关系。一方面,必须做好雪中送炭的工作,通过雪中送炭来解除低收入困难群体的民生疾苦,这方面要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尽快完成脱贫攻坚工程的艰巨任务,并筑牢社会救助等兜底保障的底线,避免任何人因任何原因陷入生活绝境而无法自拔。另一方面,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条件下做好锦上添花的工作,同时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不要把保障与改善民生异化成短期政绩工程。必须防止出现人民放弃奋斗精神而过度依赖国家福利的现象,当前一些地方出现贫困人口、受灾人口对政府“等靠要”而缺乏生产自救的动力,有些人只要多报销医疗费用而不愿意承担医保缴费义务,只想养老金不断增长却不愿意为自己未来养老多承担缴费义务,这些现象均值得警惕并需要通过更加合理的制度设计才能化解。在这方面,西方一些国家因过度福利化,用过度承诺讨好民众,结果导致债务沉重、效率低下、收入分配恶化、福利制度不可持续即是很深刻的教训。
三是把握好单项突破与协同推进的关系。解决民生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那种只顾眼前,急躁冒进的做法,往往欲速则不达。要将保障与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轨道,就必须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因为民生是一个异常广泛的概念,它需要各种制度安排来保障,如果顾此失彼或者厚此薄彼,便不可能获得理想效果,即使民生福祉不断增长,也很容易产生新的矛盾,导致新的社会危机。因此,需要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出发,做好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顶层设计,突出相关制度安排的协同性,以实现综合效能最佳为追求目标,这样才能确保保障与改善民生的政策永续发展。例如,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之间就存在着内在关联性,三者之间的政策协同即是制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如果养老金水平接近工资水平,就会损害在岗者的劳动积极性,导致代际矛盾恶化,也扭曲了分配正义;反之,如果只追求就业数量而不落实社会保险等政策,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就无法解除,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均不可能平滑发展。总之,我国民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宏观、中观统筹规划与制度设计,这是新时代需要加快弥补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影响长远与全局的工作。
在发展中补齐短板,应对民生诉求全面升级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因为民生诉求在全面升级,这既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大成果,也是我们党必须妥善应对的巨大挑战,为此,还要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坚持在发展中切实保障和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民生决定民心向背,民心系着国运兴衰。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核心是要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因此,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来推动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将推动经济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前提,把保障与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我国能够在近40年间迅速将“共同贫穷”的时代送进历史,让13亿多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将推动经济发展与持续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以促使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日益丰厚,为民生福祉的不断增进并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已经获得近40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但家底并不厚实,如果出现经济低速发展甚至出现停滞,民生改善不仅会成为空话,人民群众既有的利益也会丧失,因此,发展经济仍然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并且要努力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成果又必须更多地惠及民生,这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所在,同时也是经济发展需要以民生改善为持久动力,因为只有持续不断的改善民生,人民生活质量才能稳步提升,最终消费才能不断增长,这恰恰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必须始终坚持共建共享。共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的国家发展新理念,也是国家发展追求目标的升华,人民要求共享国家发展成果,也只有通过共享的途径才能更好地保障与改善民生,而共建构成了实现共享的前提条件。没有共建,不会有共享的物质基础;没有共建,共享还面临着可靠性与合法性的质疑;没有共建,利益格局也会发生失衡。如果每个个体都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也将丧失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共建以劳动参与为前提,崇尚劳动、勤劳致富、自力更生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很多投机致富、钻政策漏洞致富,甚至坑蒙拐骗、偷税漏税、贪污腐败致富等现象,一些人想的是一夜暴富,一些人要的是不劳而获,利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泛滥。面对这种情形,如果不谈共建只谈共享,就会误导人民的价值取向,进而扭曲其行为。因此,共建共享是保障与改善民生必须始终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共享须以共建为前提,只有各尽所能、各担其责,才能创造出可供共享的物质财富,才能维系长久的共享。比如,社会保障必须有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实现企业、个人、政府三者之间的责任均衡。而现在我国的社会保障责任分担是失衡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因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让人们共同担负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并在国家发展中不断提升民生的质量。
抓住主要制度安排和关键环节发力,为民生福祉提供成熟的制度化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深刻指出,既要解决好眼下问题,更要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例如,老有所养方面,必须加快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步伐,理性构建多层次养老金体系,同时在政府主导下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在病有所医与健康保障方面,尽快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同时通过强化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实行分组诊疗,就近满足疾病医疗与健康服务需求。在兜底保障方面,尽快完善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并建立正常的待遇调整机制,确保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真正做到弱有所扶。在儿童福利方面,必须加快发展托幼事业,化解幼有所育的难题,实现人口均衡增长。在业有所就、劳有所值方面,必须加快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消除性别歧视与身份歧视现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劳动报酬正常增长,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在收入分配方面,完善个人所得税制,鼓励勤劳致富,同时开辟增加财产性收入、知识创收等新渠道。在住房保障方面,增加公共房屋供应,遏制住房投机行为,回归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构建了一套规制清晰、运行有序的制度体系,则民生福祉的不断提高就有了切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