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要闻
特稿
中央巡视办负责同志就学习贯彻《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8-2022年)》答记者问
理论纵横
学习体会
专题 绘就巡视工作五年蓝图
● 规划解读 ●
● 实践感悟 ●
特别关注一 春节放假 纪律无休
特别关注二 化改革蓝图为生动实践
● 改革进行时 ●
● 对话“施工队长” ●
燕阁观察
清风时评
清风文苑
社论
要闻
特稿
中央巡视办负责同志就学习贯彻《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8-2022年)》答记者问
理论纵横
学习体会
专题 绘就巡视工作五年蓝图
● 规划解读 ●
● 实践感悟 ●
特别关注一 春节放假 纪律无休
特别关注二 化改革蓝图为生动实践
● 改革进行时 ●
● 对话“施工队长” ●
燕阁观察
清风时评
清风文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纠正“四风”要“抓常”“抓长”,这不仅是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的重要思想指引,也是做好任何工作、落实各项任务的科学方法论。
质量互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无不以量变为肇始,以量的积累引起质变。因之,抓落实必须从日常做起,多行点滴之事、多积尺寸之功,久而久之才能善作善成。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始终牢记党的嘱托,常年带领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在任职过的地方创造了“走到哪里,哪里就大变样”的奇迹。与之相反,有些党员干部缺少这种“抓常”的恒心和韧劲,或者害“急性病”,把本该经常做的事三下五除二应付过去,留下无穷隐患,或者把本该第一时间处理的工作拖着、晾着,问题越垒越多、矛盾越积越复杂,严重的酿成不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抓常,重在日常,贵在经常。十八大以来探索形成并广泛运用的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中的第一种形态,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抓常”。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监督管理见诸日常,感觉干部快要触及红线,就及时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让他感觉刺痛发烧、如芒在背,用“婆婆嘴”“紧箍咒”对抗诱惑的腐蚀、消弭“围猎”的风险,以防患未然、防微杜渐。从2015年到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运用第一种形态批评教育、谈话函询95.5万人次,占“四种形态”的46.7%,教育挽救了大批党员干部,是全面从严治党卓著成效中的一大亮点。抓经常,经常抓,才能抓出习惯、抓出效果。正如一位领导同志所说,抓落实没有捷径,诀窍就在于对自己负责的工作每天盯一遍、时常问一问,严密监控过程、务求取得实效。对每项工作都能如此,怎会落而不实、抓而不紧?
对绝大多数工作而言,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都是奢望,唯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为正道。所谓“抓长”,就是要反复抓、见长效。“车轮上的腐败”“舌尖上的歪风”都曾被认为是难以治愈的“牛皮癣”,十八大以来却被中央八项规定给摁住了。道理并非深不可测,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坚持中深化,深化中发展。扭住具体事不放,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寸不让、半步不退,5年多过去,渐渐深入人心、成风化俗。这给我们抓落实留下深刻启示:坚持,坚持,再坚持,没有啃不下来的硬骨头。
当前,党中央带领我们为之不懈奋斗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都是攻坚战、持久战,必须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坚持不懈、驰而不息,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一切急于求成、浅尝辄止、见好就收、半途而废的念头和行为,都是行不通的。当然,这里要注意处理好“速度”与“韧劲”的关系。一方面,任务艰巨繁重,必须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容不得一味等靠、慵懒拖沓、不思进取。另一方面,也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因发展心切违背规律、盲目蛮干、一味超前,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抓落实的过程中,既要有“马上就办”的果敢,也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韧,应当“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根据轻重缓急科学统筹,实事求是地抓好落实。
保持“抓常”的力度,拿出“抓长”的韧劲,锲而不舍、持续努力,才能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使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北京 何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