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阿尔法狗(AlphaGo)在 “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三比零战胜世界排名第一的围棋手柯洁;12月,深圳福田,无人驾驶公交车开始上路测试……
过去的一年,人工智能技术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公认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领军技术,其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智能家电、人脸识别、医疗影像……在看到人工智能给交通、教育、医疗等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人也在忧虑如科幻电影描述的场景,人工智能抢走我们的饭碗,甚至担心人类最终会被人工智能奴役。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革命性技术到底会塑造怎样的未来?
人工智能已是第三次“浪潮”
1956年夏季,一批有远见卓识的美国年轻科学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简单来说,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类思维信息过程的模拟,可以仿照人脑结构机理、制造出“类人脑”的机器,也可以直接模拟人类思维功能、搭建数学模型,创建新的智能机器。这些方法可以为人类提供更聪明的解决方案,成为辅助人类决策、增强人类能力的工具。
在当时,数字计算机刚刚进入全新的时代,人们发现它可以进行编程和逻辑运算,似乎可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人工智能进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
但是随着研发不断进行,人们发现计算机仅仅能够解决一些逻辑推理问题,再复杂的问题还是毫无办法,人工智能在1970年前后陷入了第一次低潮。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台普通的PC电脑能够抵上二十年前的一台大型计算机,人工智能出现了第二次“黄金时期”。但事实上,算法的优化与性能的提高还无法解决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和自我学习等能力的不足。自那以后,人工智能进入了第二次低谷。
如今,人工智能迎来了真正的“第三春”。此轮浪潮背后是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脑科学、传感器之间的交叉融合。
在可预期的未来,人工智能领域不仅仅会是单一的技术和产品,而是一个整合的“生态系统”。数字技术将结合神经研究等医学领域、自动化机械臂等工业领域共同组成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以人工智能为依托的机器人一方面会以“软件”形式融入社会,如自动翻译、图像识别等。另一方面也将通过集成“硬件”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如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
正是在这种“共识”的指引下,美国推出《国家机器人战略计划》,欧盟推出《地平线2020计划》,英国政府也在投入高达47亿英镑用于推动机器人研究的发展,IBM、微软等人工智能巨头也都在尝试软件、硬件、应用场景的联通,着眼布局未来。
“人工智能+”将构建“智能社会”
——人工智能会怎么改变人们生活?
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手术……从“互联网+”到“智能+”,人工智能默默地填充、改变人类学习娱乐、生产生活。
2017年,人工智能及其衍生技术开始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人脸识别技术进入到北京部分高校,成为宿舍管理和上课签到的神器;科大讯飞最新的语音识别技术能实时将语音准确转化为文字……
专家预测,教育领域也将被人工智能等科技深刻改变。未来或将存在一个无限“大”的智能平台,经过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该平台能为每个孩子“私人定制”培养方案,使每个孩子都能够被“因材施教”。
——人工智能的“智商”现在及格了么?
4000多年围棋经验积淀,人类还是输给了学习仅三天的人工智能机器“阿尔法零”。在图像理解、语音识别、逻辑推理等领域,依靠海量数据和强大的处理器支撑,人工智能击败人类的事例越来越多。
“‘阿尔法狗’会一直打败人类棋手,这对棋手来说是不是很伤感?”
“机器不会因胜利而喜悦,但人类会因失败而伤感。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人类依然是赢家。”
颇有哲学意味的对话反映了人工智能与人类大脑的区别。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会超越人类,但人类在情感表达、主动思考、群体社交等层面远远超过人工智能。具体而言,对任何确定的任务、并且已经明确通过哪些步骤可以完成的任务,电脑更“聪明”,但对于发现问题、主动思考,人类则更“智慧”。
——人工智能会抢大家的饭碗么?
最近一则6秒写完的地震新闻引发公众关注,这位地震新闻的作者竟是国家地震台网新研发的“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大家调侃“机器人6秒写完新闻,手慢的记者恐慌了吗”之余,也引发了对机器人是否将取代记者工作的思考。
再比如,机器人还可以胜任工人、电话客服、司机、陪护人员等工作,但这些都是相对简单、标准化、流程化的工种。
随着机器人的使用越来越多,一些人可能会失去工作,但同时一些工种会发生变化,也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人类没必要害怕机器,机器是不可能取代人类的。应该让机器学会人的学习能力,去做人做不了的事情。
我国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局面雏形初现
构筑人工智能先发优势,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战略主动。2017年夏,我国首个人工智能国家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重磅发布,从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进行系统布局,反映出我国期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意愿。
在面向2030年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行的战略性部署中,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三步走”目标: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国际第一方阵,成为我国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技术与应用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顶层设计是行业发展的“指挥棒”。在北京中关村,人工智能领域逐步形成了“龙头引领、创新蔚然成风”的发展生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聚集了千家人工智能机构,形成了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
2016年,示范区人工智能企业实现总收入4112.5亿元,同比增长29%。中关村龙头企业以海量优质数据为基础,建立算法平台、通用技术平台和应用平台。以百度为例,百度通过“Apollo”计划开放自动驾驶平台,发布深度学习开源平台Paddlepaddle,以及全球领先的语音识别及人脸识别等技术。中关村人工智能企业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智能芯片、语音识别等领域也涌现了商汤科技、中科寒武纪等创新型公司。
目前,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数量集中在美国、中国和日本,三国的专利量占全球的七成左右。仅百度一家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公开的专利申请超过2000项、申请的国内外智能语音专利已超过600项。《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累计达到15745项,列世界第二;人工智能领域投资达146笔,列世界第三。
根据美国白宫的人工智能报告,在深度学习方面,美国的期刊论文数量与增速均落后于中国。我国的“深度神经网络”相关论文已超过美国,位于世界第一。其中,2015年,中国有350篇相关论文发表,增长态势迅猛。从2010年到2014年,我国深度学习的期刊论文数量增长率达186%,远远高于同期美国的增速(26%)。
“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成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重点,受脑科学成果启发的类脑智能蓄势待发,芯片化硬件化平台化趋势更加明显,人工智能自身发展进入新阶段,科技界称之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大变革中,智能化时代将给人类以更多启示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