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以后中国什么样?再过15年、30年什么样?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给我们描绘了中国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的蓝图: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接下来分两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出生在五十年代、从事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学者,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列为党的指导思想感到振奋,因为我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研究者,更是这条道路上的亲历者、受益者。
从18平米的筒子楼到151平米大三居,我们今天的生活得益于党人民至上的宗旨,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那句话: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三大曾经提出过“三步走”发展战略,当时是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设想,作出的部署。现在看来,原来设定的前两步目标都提前实现了,比如,原来设想的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目标到1987年就实现了;原定的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到1995年就实现了。现在,十九大提出的“两阶段”目标,意味着不仅将原定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而且提升了第二个百年的目标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眸我们党和国家一步步实现梦想的脚印,我十分感慨。1979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现代化的概念,不像你们那样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他说了一个数字,到2000年的时候,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
在1979年,这是我们不敢想的。我正好是1979年结婚,当时结婚的“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我是北京人,结婚那年已经在首都师范大学留校工作了3年,总体比起来生活条件不算差,但即使这样,我当时的收入每月只有43元,一年不到500元人民币。
那是一个经济匮乏的年代,当时就连瓜子、花生、豆腐都凭票供应,更别说自行车、缝纫机了。我侄女那时候在商店工作分了一张票,我才买了一辆自行车,缝纫机到结婚时也没置办上,所以当时流行的“三大件”我都买不全。
结婚的时候,也没房子,只能抢占集体宿舍。后来,我爱人单位在顺义区的后沙峪中学分了一间集体的平房,也就18平米,直到1987年我才在市区分得了一间18平米的筒子楼,还是7家共用一个厨房。后来孩子大了实在住不下,学校给解决了一间集体宿舍,女儿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跟三个女孩和一个老太太住在一个屋里。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飞速发展,我也提前进入了小平同志预想的小康。单从住房方面看,1995年我们住的是43平米两居室,1998年就换成了70多平米的大两居。2001年一家三口又住进97平米的三居室,我当时的想法就一条,行了,这辈子不再考虑房子问题了。没想到,就住了3年, 2004年给孩子买了经济适用房, 2006年又买了现在这套151平米的三居室。这在小平同志提“三步走”的那个年代,绝对是天方夜谭,用我小舅子的一句话,“这辈子都不可能攒够3万!”
所以今天的生活,从根本上讲,得益于我们党人民至上的宗旨并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因此才有了新战略,有了日益丰富的人民生活。
从我们到发达国家开眼界,到他们来中国开眼界,我国的飞速发展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
新时代的发展战略其实也是“三步走”,其中的“两阶段”,包含了“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最终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那时,我们将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领先”和“强国”都是要走到前面的。曾经,不少人怀疑过,我们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能引领全球的发展吗?事实是最好的答案。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的路程,我们对发达国家从羡慕到追赶再到并驾齐驱甚至是许多方面的超越,想必每一个人都有深切的感受。
记得是1977年,我第一次去南方调研,在广东参观广交会的时候,看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外国人拿着一个计算器在那算,心里非常羡慕,一个是羡慕人家算账都用计算器,再就是羡慕人家那么年轻就能出国做生意。
直到九十年代后期,我才第一次出国去日本学习交流。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看到了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第一次乘坐他们的高铁,感觉就一个字:快!从日本回来的时候,还千里迢迢带了一个东芝电视机。现在,谁还跑到国外买电器?我们的电视机比他们的还薄。再看看我们的高铁、机场、大桥,连美国总统特朗普都说:纽约的乔治·华盛顿大桥跟中国的桥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儿科”。去年我去英国,走遍整个英国,没有任何震撼之感。他们的铁路、机场、公路与我们不能同日而语。我从爱丁堡去剑桥300多公里,足足走了6个多小时,在中国走高速,300多公里也就走3个多小时。美国记者在十九大期间乘坐我们的“复兴号”动车,感受是“非常惊艳”,说坐这么快的火车是“第一次”,纽约都没有。
从我们到发达国家开眼界,到他们来中国开眼界,这才用了多少年?中国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之后,使全球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西方国家一些大众评论抱怨政府说,你们老指责中国共产党,总说自己怎么好,但是人家几十年的发展,很多领域都走到了世界前列,而自己的国家却是社会动荡、政党缠斗、经济乏力……我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众的这些话里,感受到了他们因对中国的社会制度产生了一种向往,而对自身制度产生了怀疑。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对此我深信不疑。
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梦想变为现实,更坚定了我们跟党走的决心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新时代,新在哪里?新就新在过去我们强调的是数量、规模、GDP,现在强调的是质量、结构、效益和公平。新时代,我们党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其中最打动我的就是总书记提出的“共同富裕”。
一个国家的好和坏不在于有多少富人,而在于贫困人口的多少,贫困人口越少,这个国家就越好,这个思路体现在新时代的新战略里,第一步就是脱贫。所以在我眼中,过去的5年里,精准脱贫是十八届党中央的一个突出亮点和一大德政。
我们都经历过贫穷时代,那时候我家盖一个4平米的小厨房,脱坯、买木料、打煤,都是自力更生。但是,越是贫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炽烈。印象极为深刻的是1975年冬天,我作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去实习,借一个中学同学的手表带了3个月。参加工作以后我省吃俭用,买了一套中山装,同事们没有不羡慕的。现在我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给外孙女买鞋一买就是两双,哪双都不低于400元。我们很多“先富起来的”人,追求的不再是吃穿住玩,而是美丽、精致和文化品位。
可是党中央没有忘记,我们国家人均纯收入在2800元至4000元以下的贫困群众还有数千万,这就表现出过去发展的不平衡,所以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一个都不能少。我和总书记是同龄人,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他的平民情怀、他的人民意识。正因为他把民心当作“最大的政治”,勇于“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才使他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
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样是共产党执政,为什么前苏联、波兰等一些东欧国家发生了剧变、乃至亡党亡国?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人民放在心上,失去了理想信念宗旨,最终被人民抛弃。即使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也不富裕,2013年我去波兰亲眼看到了他们的现状。所以我说,我们党伟大就伟大在始终“不忘初心”、始终保持“继续前进”的姿态,因此才能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才有了新的发展战略和“两阶段”目标,给了人民新期待。我们党已经给了老百姓一个庄严承诺,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坚定不移跟党走。
(本刊记者 滕抒、曹雅丽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