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各地扶贫工作如火如荼、捷报频传,令人欢欣鼓舞。但是,一些地方的扶贫只为应付检查考核,以图“侥幸过关”,至于贫困群众能不能长久地、实质性脱贫摘帽则不予关注。如此目光短浅的扶贫现象,在少数地方还有一定市场,值得警惕。
深入开展入户走访,脚踏实地结对帮扶,这些本应是脱贫攻坚的“必答题”,也是扶贫干部的应尽之责。然而,有的地方干部搞偏了党中央关于扶贫工作的主旨要义,只关注如何过关交差、邀功请赏,念歪了真经,让贫困群众深受其害。实际工作中,有的干部抓扶贫沉不下去、实不起来,访贫问苦身到心不到,日常帮扶“蜻蜓点水”“刷存在感”,群众非常反感;有的干部热衷于玩“花拳绣腿”,做“表面文章”,整天忙着补台账、填表格,大搞“纸上脱贫”“数字脱贫”,群众烦不胜烦;有的干部为了在脱贫“考场”上不露馅、不丢分,关键时刻“临阵磨枪”、投机取巧,想方设法欺骗组织、欺骗领导,甚至整出干部潜伏在贫困户家“当儿子”的闹剧;有的地方对脱贫攻坚缺乏全盘思路和细致谋划,认为走访到位了、给钱给物了也许就能过关,殊不知脱离实际只能流于形式……种种怪象背后,都有一种不图真正扶贫、只求“侥幸过关”的思想在作祟。
脱贫攻坚是一项战略工程、惠民工程,“侥幸过关”的念头贻害无穷,必须警惕。一方面,满足于“过关交差”,会消减扶贫干部的工作动力、软化干部作风,让他们满足于“过得去”“差不多”。这种思维下,脱贫攻坚势必推进乏力,延缓脱贫进度。细品之下,一些地方扶贫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歪风与“侥幸过关”思想不无关系。倘扶贫干部沉迷于弄虚作假、追求短期效应,企图蒙混过关,久而久之,中央的好政策无法落地,更恶化基层风气,寒了困难群众的心。
“侥幸过关”思想之所以产生,究其根本,主要还是源于推进脱贫攻坚的思想定力不够,缺乏一往无前的坚持和勇气,遇到困难绕道走,甚至打退堂鼓;源于宗旨意识淡漠、“鱼水之情”不深,帮助群众脱贫的责任缺失,政绩观错位,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扶贫付出获取最大的脱贫回报,为个人形象加分、为自己“进步”铺路。此外,一些地方对扶贫工作的考核浮在表面、太过粗放,对扶贫干部的监督管理松松垮垮,对干部观念误区缺乏疏通引导,对工作中的困难协调解决不力,亦是难辞其咎。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要确保这场攻坚战的含金量不打折扣,必须坚决克服“侥幸过关”思维。党委应把责任扛在肩上,领导干部带头冲在扶贫工作第一线,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做出样子,同时要把脱贫攻坚作为考察干部的“试金石”、强化干部能力与作风的“磨刀石”,让只图“侥幸过关”的扶贫干部受到惩戒。纪检机关应及时下沉力量,在监督执纪问责中把扶贫压力传导到基层、责任压实给个人,坚决纠正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待扶贫工作、做表面文章的问题。唯有如此,多措并举,才能以实的作风、实的举措、实的机制,真扶贫、扶真贫,真攻坚、真“过关”。(云南 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