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18期

社论

振奋精神再出发 忠诚履职立新功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中共中央纪委机关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表彰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中共中央纪委关于对李振等同志予以嘉奖的决定

学习体会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根本遵循

以钉钉子精神担监督责任 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这五年

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

作风建设必须抓常抓细抓长

● 思想方法论 ●

任何业务都离不开政治、体现着政治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 我看这五年 ●

许振超:我体会到的“不一样”

专题一 落实“两个责任” 全面从严治党 

落实“两个责任” 全面从严治党

● 系列综述 ●

以铁的担当兑现庄严承诺

把主体责任抓在经常、落在日常

遵循党章,让监督责任冲着纪律去

让责任落地生根

● 实践经验 ●

湖北:牵住“牛鼻子” 种好“责任田”

让基层纪委履责更有力

线上线下相结合 实时监测随时预警

● 履责故事 ●

突破口是这样打开的

一次令人难忘的谈话

专题二 严字当头铸铁军 

严字当头铸铁军

锻造过硬队伍 以担当诠释忠诚

资料:自身建设经典词句

● 实践经验 ●

北京:始终将忠诚放在首位

四川:用铁的纪律打造过硬队伍

湖南:在强化自身建设中提高履职能力

沈阳:把优秀人才选拔到纪检队伍中来

● 典型事迹 ●

让雪域高原见证永远不变的初心

自身硬才能不辱使命

以“钉钉子”精神落实监督责任

当好党内政治生态“护林员”

● 感悟体会 ●

树牢“四个意识” 学出一份自信

纪检监察干部更要坚定自信

怀有一颗“医者仁心”

付出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

特别关注 标本兼治彰显利剑利器锋芒

标本兼治彰显利剑利器锋芒

如何看待巡视利剑利器作用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尖兵”“前哨”作用

改立并举发挥标本兼治战略作用

助力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坚持“四个突出” 推动巡察向基层延伸

贯彻条例新精神 发挥巡察利剑作用

特稿

推动依规治党要求在国企落地生根

燕阁观察

“巡视大片”热播,是肯定更是期许

清风时评

党员干部学习岂能“装样子”

巡察干部切莫“为情所困”

脱贫攻坚须克服“侥幸过关”思维

闻过不改终有悔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以身边典型案例为“镜” 给党内政治生活加“严”

紧盯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开展政治巡察

书记说纪

将政治性贯穿于执纪审查全过程

一份小微权力清单的背后

广角

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图片新闻

地方简讯

关键词解

广东:以培训强基固本激发履职新活力

河北保定:以“三个过硬”淬炼干部队伍

文化传承

● 古语今悟 ●“戒浮躁”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已甘常悯先人苦 能俭犹防后世奢

 

 

如何看待巡视利剑利器作用
——十八届中央巡视工作成效研讨
本刊编辑部
首页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战略性制度安排,旗帜鲜明、领导有力,巡视强度力度全面提升,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为深刻认识、全面把握十八届中央巡视工作的重大创新和显著成效,本刊特邀请专家学者和巡视干部、纪检干部进行座谈,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畅谈巡视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辛鸣

  中央党校教授

 

 

  

  强世功

  北京大学教授

 

 

 

  

  高波

  中央纪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组副组长、副研究员

 

 

 

  

  刘华斌

  中央巡视组副局级巡视专员

 

 

 

  

  罗礼平

  中央巡视办五处处长

 

  

  从政治高度看巡视破解党的自我监督难题

  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必须破解自我监督难题。着眼长期执政、全面执政,面对如何有效监督权力这一最大挑战,十八届中央巡视工作着力推动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有机结合,形成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有效机制,在探索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以历史眼光破解历史难题,彰显中国特色监督优势

  高波:巡视制度和监督实践在中国历史悠久,汉武帝时就有“刺史出巡”,唐朝有御史台“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明清有“八府巡按”。我们党成立初期,就于1928年和1931年两次制定巡视条例。发展到现在,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立完善巡视制度,到十七大把巡视写入党章,再到十八大以来巡视制度重新焕发活力,既有一以贯之的历史传承,又有守正出新的时代创造。这项制度绵延数千年,充分说明了它的有效性,也说明它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原创的国家治理重器和政治文明成果。

  巡视在中国出现并不断发展,源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央治理主义”的政治基因。古代巡视官员大多品秩不高,却能“八面威风”“地动山摇”,就是因为肩负中央重责、背靠中央政府、手握中央授权。十八届中央巡视的反馈意见做到了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在于中央巡视组代表中央的权威,反馈的意见是党中央的要求,体现了自上而下的权威性。

  强世功:对十八届中央巡视及由此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我想通过两句话概括:这是一个中国问题,但要用世界眼光来看待;这是一个全球难题,但我们要提供一个中国方案。

  毛泽东同志在“窑洞对”中提出的“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不仅是我们党长期执政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当今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冷战结束以来,西方自由民主体制陷入困境:一是缺乏全面的代表性,选举参与率或当选支持率不高。二是缺乏政治整合力,把社会划分成多个群体,人为放大矛盾甚至撕裂社会。三是缺乏有效监督,三权制衡变成党争对抗,人民缺乏监督渠道,只能等待下次选举,由此民主蜕变为“选主”。

  相较之下,中国特色的巡视监督充分依靠群众,推动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彰显了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利益代表者的性质;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定位,强化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加强了政治整合;巡视监督不仅针对权力的产生,如发现辽宁贿选案等,更强调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推动形成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有效机制。以巡视强化监督,以监督保障民主,这种民主监督模式不会因选举争斗而导致社会分裂,不会因无谓制衡出现效率低下,更不因选举周期而失去刚性约束,它为解决全球民主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对西方世界尤其发展中国家也有着普遍借鉴意义。

  罗礼平: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解决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关键也在党。从历史的教训就可以看出,脱离了党的领导,单纯依靠群众监督只会走向极端。十八届中央巡视成效显著,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真重视,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紧紧抓在手里。十八大之后,首次明确要求巡视情况直接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汇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了每一轮巡视情况汇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巡视省区市、中央企业等6项专题报告,总书记每次都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扛起了责任担当,党中央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意志品质顽强、领导坚强有力,巡视才发挥了标本兼治的利剑利器作用。

  用创新举措搭建桥梁,让群众监督有序有效

  辛鸣:毛泽东同志的“窑洞对”新路,从理论上解答了走出历史周期率的循环宿命问题,由此我们党进行了长期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也付出了大民主、运动式监督的教训。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监督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存在着领导不愿接受群众监督、群众不会监督和不敢监督的问题。实践证明,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监督渠道和实现方式。对此,巡视一方面主动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反映,通过网络、手机等方式不断拓宽渠道。另一方面着力压实责任,强化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接受群众监督的刚性要求,给人民监督权力提供了“过河的桥和船”,让依靠人民监督政府的思路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可以说是继协商民主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随着群众监督贯穿巡视的全过程,让巡视既成为党内监督的有效形式,又成为民主监督的具体体现,把群众监督纳入了科学规范的轨道。

  刘华斌:十八届中央巡视刚开始,王岐山同志就多次强调,巡视必须去运动化,必须保持力度和节奏。实践中我们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中央巡视每次进驻前,都会公布巡视对象,多方面收集问题线索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驻后立即公布巡视时间、联系方式等,受理群众信访;巡视结束后,及时公开反馈意见和被巡视党组织的整改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仅中央12轮巡视,就处理来信来访159万件次,与党员干部和群众谈话5.3万人次。巡视工作接了“地气”,立刻威力倍增,力度效果前所未有。

  强世功:巡视对坚持党的领导和发动群众参与做了一些积极探索,体现了几方面特性:一是权威性。明确巡视组的派出主体是党中央和省区市党委,让巡视较其他监督形式具有更明显的权威性。二是政治性。集中体现在政治巡视,如这次中央巡视组来北大,不是简单看有没有收受礼金贿赂等具体问题,最主要是看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课重视程度等政治问题。三是程序性。通过两次修订修改《巡视工作条例》,不仅规范了巡视工作,也让群众参与监督有章可循。四是公开性。进驻之初就公开举报电话邮箱,主动向党员群众了解情况、收集问题。发现问题和整改情况向党内和全社会公开。五是全面性。既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下沉一级甚至两级谈话保障覆盖面,又注重知情人监督,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人了解情况。同时,在全面了解“树木”情况基础上,准确把握被巡视党组织“森林”情况,使之不仅真发现问题,而且能发现真问题。六是实效性。要求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全面整改,一轮整改不行还会“回头看”,通过解决问题赢得群众信任,激发群众参与监督热情。通过这样几个特性,巡视把党内监督的权威和人民群众的参与结合起来,把党的政治要求和法律程序结合起来,在新的探索中创造了新的模式。

  罗礼平:让人民监督政府,没有途径、没有平台无法实施,巡视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两次修订修改《巡视工作条例》,在强化中央和省区市巡视的同时,还明确了中央单位巡视和市县巡察,让400多万党组织、9000多万党员无一例外都身处党内监督之下。以往制度建设规律有两个痼疾,一是有制度执行不到位,二是制度不符合实际不能有效管用。两次修订修改《条例》,都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和生命力。这个制度不仅明确了群众监督主体的职责、权限,规定了群众参与监督的方式和程序,还规定了群众监督信息的保密、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把群众监督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推动有机结合,形成有效机制

  辛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本质上决定了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高度一致,两者结合是应有之义。党内监督是根本,群众监督是基础。作为党内监督,巡视代表党中央,师出有名、监督有力;依靠群众监督,巡视从群众中获得了丰富素材和弹药支撑。两者结合起来,既让群众监督诉求得到了及时满足,也让党内监督效应得以有效放大,十八届巡视才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探索不仅从规律角度破解了党的自我监督难题,更以实际成果彰显了我们党的自我监督绝不是一句空话。

  强世功:“窑洞对”的答案包括两句话:一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二是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第一句讲的是人民监督,第二句是人民民主,可见民主和监督是一体的,光讲民主不讲监督,民主肯定行不通,光讲监督不讲民主也行不通。从这一点来讲,巡视制度打通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后,不仅在发现问题中强化了监督实效,也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扩大了人民民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刘华斌:巡视的全过程,都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过程。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使巡视利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巡视为干部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有效途径。特别是通过巡视整改,督促被巡视党组织按照群众意愿解决问题、改进作风、深化改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作为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形式,巡视真正实现了自上而下的党内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相结合,实现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相结合,体现出“中国特色”的独特优势,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

  罗礼平:加强自我监督既是世界难题,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破解的难题。巡视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在探索破解一党长期执政下的自我监督难题方面趟出了一条路。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互结合,保证了巡视制度有效管用,有力印证了我们党完全有决心、有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些成果被吸收到新时期的党内法规中,特别是写入《党内监督条例》和两次修订修改后的《巡视工作条例》,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党内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为今后进一步破解党内监督难题、形成对权力的持续有效监督提供了基本遵循。

 

  

  从战略高度看巡视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届党中央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政治成就,巡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支撑。5年巡视不仅有力推动了正风反腐、管党治吏,也在唤醒党的意识、净化政治生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战略战术双重意义。

  找准管党治党着力点 提供战略战术支撑

  罗礼平:巡视助力全面从严治党,可以从六方面进行梳理。一是巡视实现对全党的“政治体检”,找出了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深化了对管党治党的规律认识。二是盯住“老虎”和“苍蝇”,为零容忍惩治腐败提供了支撑。仅中央巡视组移交的问题线索,就占十八届中央纪委执纪审查案件的60%以上。三是紧盯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问题不放,既发现具体问题,更压实主体责任。四是着力发现选人用人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吏,中央组织部结合中央巡视工作开展选人用人的全覆盖检查,目前已处理数千人。五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政治生态,把政治纪律摆在首位,严把政治关,既深挖腐败问题,又着力肃清流毒,推动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好转,为改革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环境。六是推动形成党内监督常态化机制,不仅空间维度上全要来覆盖,且时间维度上全环节涵盖,释放巡视不是一阵风、永远在路上的信号。

  高波:从战略高度看具体支撑,我想可以用三个字概括。第一个字是“人”。巡视充分发挥“啄木鸟”作用,及时找出并推动清理已经在思想、行为上蜕变的党员领导干部,加快选人用人的优胜劣汰,从队伍建设和组织建设方面为管党治党蓄积了势能,释放出管人治吏严紧硬的强烈信号。第二个字是“纪”。把政治纪律高高举起,推动思想建党、制度治党,带动纪律强党,强化了纪律建设这一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党的纪律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的要求。第三个字是“利”。在改革深水区和治党攻坚期,把“巡视瞄准镜”对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现实的利益,有效防止公共资金资产资源配置由少数人说了算,促使中央惠民富民的政策落地生根,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十八届中央巡视始终坚持党章导向、民心导向、问题导向和责任导向,释放了四方面显著效应:一是以上率下的示范效应。总书记以身作则扛起责任担当,层层传导压力,夯实了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二是以破促立的治本效应。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推动从改革全局和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三是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紧盯“关键少数”,实现全面覆盖,立足政治巡视,涵盖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反腐败等党的建设方方面面。四是以内连外的合力效应。推动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取得了1+1大于2的效果。

  辛鸣:巡视推动正风肃纪只是治标,最终目的还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标本兼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十八届中央巡视经过三次深化,从深化内容就可以看出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支撑。一开始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通过发现问题形成震慑,让有问题的人知耻知止,在减存量、遏增量方面成效明显。此后围绕六项纪律推动挺纪在前,在全党范围推动形成尊崇党章、遵守党纪的氛围和习惯。明确政治巡视定位后,剑指管党治党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从单纯的战术支撑上升为战术、战略双重支撑。

  唤醒党章意识 压实责任担当

  刘华斌:巡视是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一次“全面体检”,也是一次生动而深刻的警示教育。从巡视发现的问题看,一些地方、部门特别是国有企业党的观念淡薄问题非常明显,党建工作排不上号具有普遍性,有的党组织不研究党建工作,有的把党管干部原则抛到一边。中央巡视组对某部委开展巡视时,有的领导干部在党建知识测试中,连“四个全面”“五位一体”都答不上来。通过巡视“猛击一掌”,唤醒了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强化了党的观念。

  罗礼平:全覆盖成为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思想洗礼,也为被巡视党组织上紧了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发条。政治巡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检查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是不是得到有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是不是执行到位。中央巡视探索采取进驻、反馈、整改“双公开”,巡视情况“双反馈”,巡视整改“双报告”等举措,切实传导压力,推动被巡视党组织扛起主体责任。从中央巡视到省区市巡视、中央单位巡视、市县巡察,构建了上下联动的全党一盘棋格局,也形成了一个责任传导的全链条,有效压实了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

  强世功: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讲经济发展,很少讲政治建设,导致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陷入政治虚无主义,以至于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政治巡视定位明确以来,巡视更加注重从政治和大局的高度去审视和发现问题,从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而统一思想认识,将各级党组织凝聚在中央的政治立场上来。因此,政治巡视是将我们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政党的法宝之一。巡视全覆盖以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政治站位和政治活力都有了提高,深刻认识到讲政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加深了对政治和业务关系的认识与把握,联系实际更好地落实讲政治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讲,巡视推动实现了讲政治与抓经济、政治性与专业性的再平衡。这就是我们过去所讲的“又红又专”。我们国家是一个包含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世界大国,我们时代又面临着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只有一个具有统一意志的强大政党才能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化规律认识 厚植执政基础

  辛鸣: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全面从严治党需要解决靶向问题,这是巡视特别是中央巡视的一大有力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巡视是“千里眼”“顺风耳”。通过巡视,党中央深入到了管党治党第一线,综合各方面情况,不断加深对党内存在突出问题的认识,以及对管党治党规律的把握。总书记讲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任务时,经常讲到“从巡视和执纪审查发现的问题看”,说明巡视就是党中央的耳目。

  强世功:巡视始终强调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但这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巡视要始终抓住“政治”这根主线,尤其要防止政治上的腐败。任何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只要在思想上和工作中背离了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就构成了政治腐败。前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根源就是执政党的政治腐败,一方面脱离人民群众,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蜕变成一个官僚利益集团,另一方面丧失了革命的理想信念,从而很轻易地被西方意识形态所俘获。因此,新的巡视制度始终突出政治巡视这个主线,而在政治巡视中,更应当突出惩治和防止政治腐败这个反腐败斗争的核心和关键。通过惩治政治腐败在思想上、政治上乃至组织上加强党的建设。让巡视回归了党章定位,成为党建工作的一个突出亮点。

  高波: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监督支撑的是信任。通过强化政治巡视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不仅增强了执政党的政治信用,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这份信任体现的是对党中央的信心、信任和信赖,这是巡视的一个重大效应。王岐山同志反复讲,有承诺就有期盼,承诺越高期盼也就越高。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既是强大压力,又是永恒动力。沿着十八大开创的巡视之路发扬光大,政治信任效果必将进一步放大,不断厚植我们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从全局高度看巡视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巡视既是治标之举,也是治本之策。5年来,巡视工作坚决贯彻党中央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在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同时,也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发挥了标本兼治的战略作用。

  注重改革创新 推动标本兼治

  高波:巡视是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力,本身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成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其中就包括“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在我看来,十八届中央巡视工作至少有四方面重大创新。一是创新巡视定位,明确巡视是政治巡视而不是业务巡视。二是创新组织方式,包括专项巡视、“回头看”“机动式”等。三是创新工作方法,如抽查个人事项报告、询问知情人、开展专项检查等。四是创新整改方式,包括双反馈、双报告、双公开,要求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等。通过这些创新举措,彰显了巡视的自我纠偏、自我净化功能,进而提高了党的自我监督能力,发挥了“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标本兼治作用。

  罗礼平:十八届中央巡视工作在巡视定位、巡视目标、巡视范围、组织方式、体制机制、工作方式、巡视制度、成果运用、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等方面,实现了“十大创新”。特别是在组织方式和操作方法层面,抓住三个关键环节:第一个是突出问题导向。明确巡视不是发现成绩,而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着重发现被巡视党组织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二个是突出关键少数。把党委(党组)和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作为重点监督对象,如中央巡视监督涵盖所有中管干部,突出党委(党组)负责人。第三个是突出群众作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真诚听取群众意见,确保信息来源广泛真实,掌握情况全面充分。通过这些创新,有效增强了巡视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现问题更加精准,推动整改更加深入。仅中央前十一轮巡视,各被巡视党组织就提出整改措施21000余条,建立完善制度33000余项,避免和挽回损失近2000亿元,解决了一批长期以来影响改革发展的痼疾顽疾,催生了改革发展的新活力。

  刘华斌:中央巡视有一个特色,叫作“板块轮动”。每个板块巡视结束后,中央政治局都会听取汇报,先后研究审议了6项专题报告。通过逐板块地研究系统性、领域性乃至全局性的问题,推动从根本上一揽子解决问题,有力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比如国有企业板块巡视结束后,发现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问题在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就加强党对国企的领导、推动国企深化改革等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此外,中央巡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提炼,进而揭示根本性、全局性、普遍性问题,从体制机制、监督管理等方面找原因、提建议,形成了230份专题报告,仅向中央深改办就报送了89份,很多意见建议在中央制定深化改革有关文件时得到了采纳,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由此可见,巡视不仅通过发现问题,为改革发展及时提供了“活”的情况,更通过推动解决问题,有效清除了制约改革发展的利益藩篱。

  辛鸣:巡视能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关键是政治定位把得准。发现问题直指根本,不仅为改革清淤排障,也提高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由此激活了推进改革的内生动力。关于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政治和业务关系上。毛泽东同志讲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通过巡视让党员干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党和人民的事业,都是着眼于“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政治问题解决了,改革发展的问题解决起来就会好很多。同时,政治巡视净化了政治生态,为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好了,选人用人导向正了,改革发展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加强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强世功:评价巡视工作对改革发展的推动价值,首先要弄清楚改革发展的源动力。过往我们常把国家强大简单理解为财富增长,认为经济发展后自然就会强大。现在我们认识到单靠财富积累并不意味着强大,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晚清政府,当时中国经济总量依然很大,但却大而不强,被西方列强肆意侵略。实际上,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在于强大的凝聚力、动员力和竞争力,这就离不开坚强的领导核心,以及由此制定的科学路线方针政策。十八大以来的巡视工作,紧紧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高度重视挺纪在前,突出强调党的纪律建设和政治建设,强化了党的组织性、纪律性,增强了党中央的权威性和凝聚力,提高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实践性、创造性,由此推动经济发展更加健康,深化改革环境更加优良,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强大之路,也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根本。同时,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面临一个普遍性问题,即社会不断分化,离心力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对一个国家来讲,确保强有力的政治向心力和凝聚力,才是最必要的改革,才是最大的发展。通过巡视,我们有力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了党的建设,让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党和人民的事业得以蓬勃发展。由此可见,推动建设一个有鲜明政治性、顽强组织性、坚强纪律性和高度权威性的强大政党,才是巡视推动改革发展的最大价值体现。

  刘华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这个最大优势的集中体现,就是党中央通过科学的决策部署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一旦在坚持党的领导、落实中央精神方面不坚定、不坚决,必然导致发展方向跑偏,影响制约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

  巡视是政治巡视,最大的政治就是落实党中央的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巡视透过具体行动看政治,把发现的问题上升到是否坚持党的领导的高度去认识、分析和把握,又以政治标准不断校正实际行动,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切实扛起在党的事业中的职责,把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全面整改的行动,转化为自发自觉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实际效果。

  高波: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发展出现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结合实际把中央精神领会透彻、落实到位。巡视把坚决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政治任务,紧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差距找问题,督促各级党组织把党的领导具体而不是抽象地落实到位,有力地加强了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最鲜明的“中国特色”,也是最给力的“中国优势”。通过推动我们党从当今世界“第一大党”迈向“第一强党”,为中华民族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提供政治保证,这是巡视推动改革发展的根本所在。面对未来,我们党不仅面对“四大考验”“四种风险”,还面临历史周期率陷阱、塔西佗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等“四大陷阱”,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要求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党中央和执行有效的干部队伍,持续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着眼长期执政,围绕“四个伟大”,提高“四个自信”,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巡视工作必须始终坚守的关键。

  罗礼平:巡视的站位,在于针对被巡视党组织在党的事业中的职责,查找在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上的差距,推动相关部门和领域党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位。从巡视发现的问题看,根本原因在于党的领导弱化,因此解决问题也是从加强党的领导上破题。巡视猛击一掌唤醒意识后,被巡视党组织狠抓整改,既有当下“改”的举措,又有长久“立”的机制。不仅针对问题清单完善制度,更从加强党的建设抓起,推动解决党委作用弱化、党的意识淡薄、党的组织边缘化等问题和倾向,加强本地区、本部门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不仅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力支撑,更在加强党的领导上取得了重大红利,把党的各项事业都推动起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