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战略性制度安排,旗帜鲜明、领导有力,巡视强度力度全面提升,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为深刻认识、全面把握十八届中央巡视工作的重大创新和显著成效,本刊特邀请专家学者和巡视干部、纪检干部进行座谈,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畅谈巡视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辛鸣
中央党校教授
强世功
北京大学教授
高波
中央纪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组副组长、副研究员
刘华斌
中央巡视组副局级巡视专员
罗礼平
中央巡视办五处处长
从政治高度看巡视破解党的自我监督难题
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必须破解自我监督难题。着眼长期执政、全面执政,面对如何有效监督权力这一最大挑战,十八届中央巡视工作着力推动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有机结合,形成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有效机制,在探索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以历史眼光破解历史难题,彰显中国特色监督优势
高波:巡视制度和监督实践在中国历史悠久,汉武帝时就有“刺史出巡”,唐朝有御史台“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明清有“八府巡按”。我们党成立初期,就于1928年和1931年两次制定巡视条例。发展到现在,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立完善巡视制度,到十七大把巡视写入党章,再到十八大以来巡视制度重新焕发活力,既有一以贯之的历史传承,又有守正出新的时代创造。这项制度绵延数千年,充分说明了它的有效性,也说明它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原创的国家治理重器和政治文明成果。
巡视在中国出现并不断发展,源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央治理主义”的政治基因。古代巡视官员大多品秩不高,却能“八面威风”“地动山摇”,就是因为肩负中央重责、背靠中央政府、手握中央授权。十八届中央巡视的反馈意见做到了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在于中央巡视组代表中央的权威,反馈的意见是党中央的要求,体现了自上而下的权威性。
强世功:对十八届中央巡视及由此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我想通过两句话概括:这是一个中国问题,但要用世界眼光来看待;这是一个全球难题,但我们要提供一个中国方案。
毛泽东同志在“窑洞对”中提出的“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不仅是我们党长期执政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当今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冷战结束以来,西方自由民主体制陷入困境:一是缺乏全面的代表性,选举参与率或当选支持率不高。二是缺乏政治整合力,把社会划分成多个群体,人为放大矛盾甚至撕裂社会。三是缺乏有效监督,三权制衡变成党争对抗,人民缺乏监督渠道,只能等待下次选举,由此民主蜕变为“选主”。
相较之下,中国特色的巡视监督充分依靠群众,推动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彰显了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利益代表者的性质;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定位,强化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加强了政治整合;巡视监督不仅针对权力的产生,如发现辽宁贿选案等,更强调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推动形成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有效机制。以巡视强化监督,以监督保障民主,这种民主监督模式不会因选举争斗而导致社会分裂,不会因无谓制衡出现效率低下,更不因选举周期而失去刚性约束,它为解决全球民主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对西方世界尤其发展中国家也有着普遍借鉴意义。
罗礼平: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解决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关键也在党。从历史的教训就可以看出,脱离了党的领导,单纯依靠群众监督只会走向极端。十八届中央巡视成效显著,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真重视,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紧紧抓在手里。十八大之后,首次明确要求巡视情况直接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汇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了每一轮巡视情况汇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巡视省区市、中央企业等6项专题报告,总书记每次都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扛起了责任担当,党中央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意志品质顽强、领导坚强有力,巡视才发挥了标本兼治的利剑利器作用。
用创新举措搭建桥梁,让群众监督有序有效
辛鸣:毛泽东同志的“窑洞对”新路,从理论上解答了走出历史周期率的循环宿命问题,由此我们党进行了长期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也付出了大民主、运动式监督的教训。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监督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存在着领导不愿接受群众监督、群众不会监督和不敢监督的问题。实践证明,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监督渠道和实现方式。对此,巡视一方面主动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反映,通过网络、手机等方式不断拓宽渠道。另一方面着力压实责任,强化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接受群众监督的刚性要求,给人民监督权力提供了“过河的桥和船”,让依靠人民监督政府的思路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可以说是继协商民主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随着群众监督贯穿巡视的全过程,让巡视既成为党内监督的有效形式,又成为民主监督的具体体现,把群众监督纳入了科学规范的轨道。
刘华斌:十八届中央巡视刚开始,王岐山同志就多次强调,巡视必须去运动化,必须保持力度和节奏。实践中我们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中央巡视每次进驻前,都会公布巡视对象,多方面收集问题线索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驻后立即公布巡视时间、联系方式等,受理群众信访;巡视结束后,及时公开反馈意见和被巡视党组织的整改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仅中央12轮巡视,就处理来信来访159万件次,与党员干部和群众谈话5.3万人次。巡视工作接了“地气”,立刻威力倍增,力度效果前所未有。
强世功:巡视对坚持党的领导和发动群众参与做了一些积极探索,体现了几方面特性:一是权威性。明确巡视组的派出主体是党中央和省区市党委,让巡视较其他监督形式具有更明显的权威性。二是政治性。集中体现在政治巡视,如这次中央巡视组来北大,不是简单看有没有收受礼金贿赂等具体问题,最主要是看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课重视程度等政治问题。三是程序性。通过两次修订修改《巡视工作条例》,不仅规范了巡视工作,也让群众参与监督有章可循。四是公开性。进驻之初就公开举报电话邮箱,主动向党员群众了解情况、收集问题。发现问题和整改情况向党内和全社会公开。五是全面性。既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下沉一级甚至两级谈话保障覆盖面,又注重知情人监督,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人了解情况。同时,在全面了解“树木”情况基础上,准确把握被巡视党组织“森林”情况,使之不仅真发现问题,而且能发现真问题。六是实效性。要求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全面整改,一轮整改不行还会“回头看”,通过解决问题赢得群众信任,激发群众参与监督热情。通过这样几个特性,巡视把党内监督的权威和人民群众的参与结合起来,把党的政治要求和法律程序结合起来,在新的探索中创造了新的模式。
罗礼平:让人民监督政府,没有途径、没有平台无法实施,巡视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两次修订修改《巡视工作条例》,在强化中央和省区市巡视的同时,还明确了中央单位巡视和市县巡察,让400多万党组织、9000多万党员无一例外都身处党内监督之下。以往制度建设规律有两个痼疾,一是有制度执行不到位,二是制度不符合实际不能有效管用。两次修订修改《条例》,都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和生命力。这个制度不仅明确了群众监督主体的职责、权限,规定了群众参与监督的方式和程序,还规定了群众监督信息的保密、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把群众监督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推动有机结合,形成有效机制
辛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本质上决定了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高度一致,两者结合是应有之义。党内监督是根本,群众监督是基础。作为党内监督,巡视代表党中央,师出有名、监督有力;依靠群众监督,巡视从群众中获得了丰富素材和弹药支撑。两者结合起来,既让群众监督诉求得到了及时满足,也让党内监督效应得以有效放大,十八届巡视才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探索不仅从规律角度破解了党的自我监督难题,更以实际成果彰显了我们党的自我监督绝不是一句空话。
强世功:“窑洞对”的答案包括两句话:一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二是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第一句讲的是人民监督,第二句是人民民主,可见民主和监督是一体的,光讲民主不讲监督,民主肯定行不通,光讲监督不讲民主也行不通。从这一点来讲,巡视制度打通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后,不仅在发现问题中强化了监督实效,也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扩大了人民民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刘华斌:巡视的全过程,都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过程。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使巡视利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巡视为干部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有效途径。特别是通过巡视整改,督促被巡视党组织按照群众意愿解决问题、改进作风、深化改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作为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形式,巡视真正实现了自上而下的党内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相结合,实现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相结合,体现出“中国特色”的独特优势,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
罗礼平:加强自我监督既是世界难题,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破解的难题。巡视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在探索破解一党长期执政下的自我监督难题方面趟出了一条路。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互结合,保证了巡视制度有效管用,有力印证了我们党完全有决心、有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些成果被吸收到新时期的党内法规中,特别是写入《党内监督条例》和两次修订修改后的《巡视工作条例》,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党内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为今后进一步破解党内监督难题、形成对权力的持续有效监督提供了基本遵循。
从战略高度看巡视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届党中央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政治成就,巡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支撑。5年巡视不仅有力推动了正风反腐、管党治吏,也在唤醒党的意识、净化政治生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战略战术双重意义。
找准管党治党着力点 提供战略战术支撑
罗礼平:巡视助力全面从严治党,可以从六方面进行梳理。一是巡视实现对全党的“政治体检”,找出了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深化了对管党治党的规律认识。二是盯住“老虎”和“苍蝇”,为零容忍惩治腐败提供了支撑。仅中央巡视组移交的问题线索,就占十八届中央纪委执纪审查案件的60%以上。三是紧盯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问题不放,既发现具体问题,更压实主体责任。四是着力发现选人用人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吏,中央组织部结合中央巡视工作开展选人用人的全覆盖检查,目前已处理数千人。五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政治生态,把政治纪律摆在首位,严把政治关,既深挖腐败问题,又着力肃清流毒,推动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好转,为改革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环境。六是推动形成党内监督常态化机制,不仅空间维度上全要来覆盖,且时间维度上全环节涵盖,释放巡视不是一阵风、永远在路上的信号。
高波:从战略高度看具体支撑,我想可以用三个字概括。第一个字是“人”。巡视充分发挥“啄木鸟”作用,及时找出并推动清理已经在思想、行为上蜕变的党员领导干部,加快选人用人的优胜劣汰,从队伍建设和组织建设方面为管党治党蓄积了势能,释放出管人治吏严紧硬的强烈信号。第二个字是“纪”。把政治纪律高高举起,推动思想建党、制度治党,带动纪律强党,强化了纪律建设这一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党的纪律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的要求。第三个字是“利”。在改革深水区和治党攻坚期,把“巡视瞄准镜”对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现实的利益,有效防止公共资金资产资源配置由少数人说了算,促使中央惠民富民的政策落地生根,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十八届中央巡视始终坚持党章导向、民心导向、问题导向和责任导向,释放了四方面显著效应:一是以上率下的示范效应。总书记以身作则扛起责任担当,层层传导压力,夯实了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二是以破促立的治本效应。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推动从改革全局和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三是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紧盯“关键少数”,实现全面覆盖,立足政治巡视,涵盖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反腐败等党的建设方方面面。四是以内连外的合力效应。推动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取得了1+1大于2的效果。
辛鸣:巡视推动正风肃纪只是治标,最终目的还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标本兼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十八届中央巡视经过三次深化,从深化内容就可以看出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支撑。一开始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通过发现问题形成震慑,让有问题的人知耻知止,在减存量、遏增量方面成效明显。此后围绕六项纪律推动挺纪在前,在全党范围推动形成尊崇党章、遵守党纪的氛围和习惯。明确政治巡视定位后,剑指管党治党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从单纯的战术支撑上升为战术、战略双重支撑。
唤醒党章意识 压实责任担当
刘华斌:巡视是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一次“全面体检”,也是一次生动而深刻的警示教育。从巡视发现的问题看,一些地方、部门特别是国有企业党的观念淡薄问题非常明显,党建工作排不上号具有普遍性,有的党组织不研究党建工作,有的把党管干部原则抛到一边。中央巡视组对某部委开展巡视时,有的领导干部在党建知识测试中,连“四个全面”“五位一体”都答不上来。通过巡视“猛击一掌”,唤醒了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强化了党的观念。
罗礼平:全覆盖成为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思想洗礼,也为被巡视党组织上紧了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发条。政治巡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检查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是不是得到有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是不是执行到位。中央巡视探索采取进驻、反馈、整改“双公开”,巡视情况“双反馈”,巡视整改“双报告”等举措,切实传导压力,推动被巡视党组织扛起主体责任。从中央巡视到省区市巡视、中央单位巡视、市县巡察,构建了上下联动的全党一盘棋格局,也形成了一个责任传导的全链条,有效压实了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
强世功: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讲经济发展,很少讲政治建设,导致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陷入政治虚无主义,以至于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政治巡视定位明确以来,巡视更加注重从政治和大局的高度去审视和发现问题,从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而统一思想认识,将各级党组织凝聚在中央的政治立场上来。因此,政治巡视是将我们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政党的法宝之一。巡视全覆盖以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政治站位和政治活力都有了提高,深刻认识到讲政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加深了对政治和业务关系的认识与把握,联系实际更好地落实讲政治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讲,巡视推动实现了讲政治与抓经济、政治性与专业性的再平衡。这就是我们过去所讲的“又红又专”。我们国家是一个包含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世界大国,我们时代又面临着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只有一个具有统一意志的强大政党才能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化规律认识 厚植执政基础
辛鸣: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全面从严治党需要解决靶向问题,这是巡视特别是中央巡视的一大有力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巡视是“千里眼”“顺风耳”。通过巡视,党中央深入到了管党治党第一线,综合各方面情况,不断加深对党内存在突出问题的认识,以及对管党治党规律的把握。总书记讲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任务时,经常讲到“从巡视和执纪审查发现的问题看”,说明巡视就是党中央的耳目。
强世功:巡视始终强调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但这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巡视要始终抓住“政治”这根主线,尤其要防止政治上的腐败。任何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只要在思想上和工作中背离了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就构成了政治腐败。前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根源就是执政党的政治腐败,一方面脱离人民群众,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蜕变成一个官僚利益集团,另一方面丧失了革命的理想信念,从而很轻易地被西方意识形态所俘获。因此,新的巡视制度始终突出政治巡视这个主线,而在政治巡视中,更应当突出惩治和防止政治腐败这个反腐败斗争的核心和关键。通过惩治政治腐败在思想上、政治上乃至组织上加强党的建设。让巡视回归了党章定位,成为党建工作的一个突出亮点。
高波: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监督支撑的是信任。通过强化政治巡视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不仅增强了执政党的政治信用,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这份信任体现的是对党中央的信心、信任和信赖,这是巡视的一个重大效应。王岐山同志反复讲,有承诺就有期盼,承诺越高期盼也就越高。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既是强大压力,又是永恒动力。沿着十八大开创的巡视之路发扬光大,政治信任效果必将进一步放大,不断厚植我们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从全局高度看巡视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巡视既是治标之举,也是治本之策。5年来,巡视工作坚决贯彻党中央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在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同时,也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发挥了标本兼治的战略作用。
注重改革创新 推动标本兼治
高波:巡视是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力,本身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成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其中就包括“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在我看来,十八届中央巡视工作至少有四方面重大创新。一是创新巡视定位,明确巡视是政治巡视而不是业务巡视。二是创新组织方式,包括专项巡视、“回头看”“机动式”等。三是创新工作方法,如抽查个人事项报告、询问知情人、开展专项检查等。四是创新整改方式,包括双反馈、双报告、双公开,要求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等。通过这些创新举措,彰显了巡视的自我纠偏、自我净化功能,进而提高了党的自我监督能力,发挥了“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标本兼治作用。
罗礼平:十八届中央巡视工作在巡视定位、巡视目标、巡视范围、组织方式、体制机制、工作方式、巡视制度、成果运用、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等方面,实现了“十大创新”。特别是在组织方式和操作方法层面,抓住三个关键环节:第一个是突出问题导向。明确巡视不是发现成绩,而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着重发现被巡视党组织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二个是突出关键少数。把党委(党组)和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作为重点监督对象,如中央巡视监督涵盖所有中管干部,突出党委(党组)负责人。第三个是突出群众作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真诚听取群众意见,确保信息来源广泛真实,掌握情况全面充分。通过这些创新,有效增强了巡视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现问题更加精准,推动整改更加深入。仅中央前十一轮巡视,各被巡视党组织就提出整改措施21000余条,建立完善制度33000余项,避免和挽回损失近2000亿元,解决了一批长期以来影响改革发展的痼疾顽疾,催生了改革发展的新活力。
刘华斌:中央巡视有一个特色,叫作“板块轮动”。每个板块巡视结束后,中央政治局都会听取汇报,先后研究审议了6项专题报告。通过逐板块地研究系统性、领域性乃至全局性的问题,推动从根本上一揽子解决问题,有力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比如国有企业板块巡视结束后,发现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问题在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就加强党对国企的领导、推动国企深化改革等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此外,中央巡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提炼,进而揭示根本性、全局性、普遍性问题,从体制机制、监督管理等方面找原因、提建议,形成了230份专题报告,仅向中央深改办就报送了89份,很多意见建议在中央制定深化改革有关文件时得到了采纳,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由此可见,巡视不仅通过发现问题,为改革发展及时提供了“活”的情况,更通过推动解决问题,有效清除了制约改革发展的利益藩篱。
辛鸣:巡视能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关键是政治定位把得准。发现问题直指根本,不仅为改革清淤排障,也提高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由此激活了推进改革的内生动力。关于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政治和业务关系上。毛泽东同志讲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通过巡视让党员干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党和人民的事业,都是着眼于“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政治问题解决了,改革发展的问题解决起来就会好很多。同时,政治巡视净化了政治生态,为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好了,选人用人导向正了,改革发展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加强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强世功:评价巡视工作对改革发展的推动价值,首先要弄清楚改革发展的源动力。过往我们常把国家强大简单理解为财富增长,认为经济发展后自然就会强大。现在我们认识到单靠财富积累并不意味着强大,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晚清政府,当时中国经济总量依然很大,但却大而不强,被西方列强肆意侵略。实际上,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在于强大的凝聚力、动员力和竞争力,这就离不开坚强的领导核心,以及由此制定的科学路线方针政策。十八大以来的巡视工作,紧紧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高度重视挺纪在前,突出强调党的纪律建设和政治建设,强化了党的组织性、纪律性,增强了党中央的权威性和凝聚力,提高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实践性、创造性,由此推动经济发展更加健康,深化改革环境更加优良,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强大之路,也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根本。同时,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面临一个普遍性问题,即社会不断分化,离心力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对一个国家来讲,确保强有力的政治向心力和凝聚力,才是最必要的改革,才是最大的发展。通过巡视,我们有力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了党的建设,让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党和人民的事业得以蓬勃发展。由此可见,推动建设一个有鲜明政治性、顽强组织性、坚强纪律性和高度权威性的强大政党,才是巡视推动改革发展的最大价值体现。
刘华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这个最大优势的集中体现,就是党中央通过科学的决策部署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一旦在坚持党的领导、落实中央精神方面不坚定、不坚决,必然导致发展方向跑偏,影响制约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
巡视是政治巡视,最大的政治就是落实党中央的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巡视透过具体行动看政治,把发现的问题上升到是否坚持党的领导的高度去认识、分析和把握,又以政治标准不断校正实际行动,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切实扛起在党的事业中的职责,把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全面整改的行动,转化为自发自觉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实际效果。
高波: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发展出现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结合实际把中央精神领会透彻、落实到位。巡视把坚决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政治任务,紧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差距找问题,督促各级党组织把党的领导具体而不是抽象地落实到位,有力地加强了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最鲜明的“中国特色”,也是最给力的“中国优势”。通过推动我们党从当今世界“第一大党”迈向“第一强党”,为中华民族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提供政治保证,这是巡视推动改革发展的根本所在。面对未来,我们党不仅面对“四大考验”“四种风险”,还面临历史周期率陷阱、塔西佗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等“四大陷阱”,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要求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党中央和执行有效的干部队伍,持续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着眼长期执政,围绕“四个伟大”,提高“四个自信”,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巡视工作必须始终坚守的关键。
罗礼平:巡视的站位,在于针对被巡视党组织在党的事业中的职责,查找在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上的差距,推动相关部门和领域党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位。从巡视发现的问题看,根本原因在于党的领导弱化,因此解决问题也是从加强党的领导上破题。巡视猛击一掌唤醒意识后,被巡视党组织狠抓整改,既有当下“改”的举措,又有长久“立”的机制。不仅针对问题清单完善制度,更从加强党的建设抓起,推动解决党委作用弱化、党的意识淡薄、党的组织边缘化等问题和倾向,加强本地区、本部门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不仅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力支撑,更在加强党的领导上取得了重大红利,把党的各项事业都推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