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中央精神
实践篇
● 系列述评 ●
格局篇
● 系列综述 ●
● 经验 ●
展望篇
巡视故事
社论
中央精神
实践篇
● 系列述评 ●
格局篇
● 系列综述 ●
● 经验 ●
展望篇
巡视故事
[系列述评之八] 自上而下组织监督与自下而上民主监督相结合——
破解党的自我监督历史难题
本刊记者 赵振宇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解决党内问题,关键要靠党自身。我们党长期执政、全面执政,最大挑战是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破解了党的自我监督历史难题。实践有力证明,我们党完全有决心、有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突出党内监督根本,把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摆在首位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权力监督问题。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延安窑洞对”中即提出,要用人民群众的监督打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然而长期实践表明,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虽然对于权力的监督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不坚持党的领导,不把党内监督作为根本,最终必然导致对权力监督的无序、弱化甚至无效。
深刻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十八届党中央接过历史接力棒后,始终高度重视党内监督。巡视发挥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把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摆在首位——
中央巡视组背负着党中央的信任和权威,党中央给巡视工作撑腰。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先后23次研究巡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每次都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化政治巡视指明方向。巡视组以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尺子,深入查找问题,并代表中央向被巡视党组织反馈问题、要求整改,推动中央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巡视组是党中央的“千里眼”“顺风耳”,正是在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下,巡视工作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效。
从包括巡视在内的各类监督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内监督条例》,对强化新形势下党内监督作出顶层设计,为加强和规范党内监督提供了基本遵循。
把握群众监督基础,为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畅通渠道
与党内监督相比,群众监督具有广泛性、多元性、直接性等特点,是最值得依赖的强大监督力量。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深化发展的过程,既是党内监督不断强化的过程,也是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互动结合的过程。
从巡视组进驻前公开发布巡视对象,到进驻后公布邮政信箱和举报电话、开门接访,再到巡视结束后公开整改情况,都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巡视工作中的具体实践。无论是查找政治偏差、发现廉洁自律方面问题,还是检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及选人用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都坚持深入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中央12轮巡视,共处理来信来访159万件次,与党员干部和群众谈话5.3万人次。省区市和中央单位巡视与党员干部个别谈话108.9万人次,受理群众来访53.4万人次、来电132.2万件次。
在党的领导下,巡视工作为干部群众反映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组织渠道和实现路径。党中央真巡视、真发现问题、真推动整改,群众愿意说真话、道真情、出真力,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
坚持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制度优势
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是《党内监督条例》总则中的明确规定,也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
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虽然各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但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根本性质和目标上是一致的。党组织和党员身处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情况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对他们的活动监督范围广、信息准,可以有效弥补党内监督的不足,也有利于推动党内监督深入开展。同时,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是人民群众监督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对人民群众检举揭发的党组织或党员违纪违法行为,只有及时启动党内监督程序,依规依纪进行严肃处理,人民群众监督才能取得实效。
巡视工作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找到了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的契合点:一方面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力量纳入监督渠道,广泛听取群众声音;另一方面依靠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权威,推动问题解决,赢得群众的信心、信任和信赖。巡视工作推动了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效衔接,探索破解党的自我监督难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制度优势。
党内监督无穷期,巡视探索无止境。放眼未来,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状态,不断坚持深化、改革创新,让巡视工作在十九大后继续发扬光大,进一步探索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唯此,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让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