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16期

社论

认真学习贯彻“7·26”重要讲话精神 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要论述摘录

特别关注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这五年

● 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 ●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性基础工作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 思想方法论 ● 牵牢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

● 我看这五年 ● 我亲历的农村巨变

专题一  铁拳惩腐玉宇清

铁拳惩腐玉宇清

系列综述

压倒性态势是这样“炼”成的

真反腐败才能兴党兴国

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从源头上阻断腐败滋生的通道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

● 经典词句 ●

● 典型案例警示录 ●

● 忏悔录 ●

亲历反腐

不仅拔“烂树”,还要护“森林”

高压态势让腐败无处遁形

经验做法

广东重拳“打虎” 形成有力震慑

贵州强力“拍蝇” 提升群众获得感

专题二  追逃追赃撒“天网

追逃追赃撒“天网”

系列述评

选择战略主动 一举赢得先机

发挥制度优势 织就天罗地网

占领道义制高点 推动构建国际反腐新秩序

数据,胜过千言万语

经验做法 ●

她的“避罪天堂”是这样坍塌的

人赃俱获的背后——“百名红通人员”闫永明归案纪实

外逃,没那么容易!——广东省加强日常监管筑牢防逃堤坝

追逃故事 ●“都说国外是天堂,我却过着地狱般的生活”

燕阁观察 

五年反腐,一场决心与意志的卓绝较量

函询了结反馈背后,信任与监督同在

清风时评

当官事小,为民事大

“精致”形式主义更须警惕

“人情”陷阱当谨防

公车标识虽好,但绝非一劳永逸

实践探索

福建长乐推进移风易俗专项整治

广角

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关键词解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古语今悟 ●“识虑思”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文章千古事 忠孝一生心

家训品读张履祥教子:守耕读 尽职分

说文解字敬:自我警惕 严肃谨慎

历史回放

会议中的纪律故事1948年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加强纪律性 革命无不胜

战役中的纪律故事

千里跃进大别山:服从命令 服从大局

南昌起义:保密就是保胜利

清风文萃

我的家风故事姥爷教会我们真诚做人

敬:自我警惕 严肃谨慎
王志轩
首页
1

  如果一个人能够自我警惕、严肃谨慎,自然会生起恭敬之心,这就是“肃然起敬”

  “敬”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肃也”。《释名》又说:“敬,警也,恒自肃警也。”所以,“敬”的本义就是自我警惕、严肃谨慎。如果一个人能够自我警惕、严肃谨慎,自然会生起恭敬之心,这就是“肃然起敬”。

  “敬”是一个形声字,其中“茍”(读jì)是声旁,“攵”(读pū)是形旁。“攵”的篆书字形为,像一只手拿着手杖或者戒尺的样子,表示“击打”的意思。“攵”是“扑”的早期写法,什么是“扑”呢?《尚书》记载:“扑作教刑”。“扑”是古代学校里责罚学生的一种方式,如果学生有违纪行为,老师可以用戒尺进行惩戒。到了周代,“扑”被定为“九刑”之一,类似后世的杖责。(茍),除了表音还兼有表义,它字形的上半部分是羊角的样子,古代的“羊”字表示“吉祥”,下半部分“勹”中有“口”则表示人谨慎说话的意思。

  “敬”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敬”。关于这一点,古代圣贤多有论述,如《孝经》中,“子曰:礼者,敬而已矣。”《孟子》:“恭敬之心,礼也。”《左传》:“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

  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价值观中,“敬”的修养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例如在“修身”方面,《论语》记载:“子曰:修己以敬。”在“齐家”方面,儒家更是强调“敬”,并体现在对婚姻的态度上。例如《礼记·哀公问》记载了孔子说的话:在大婚仪式上,新郎要穿着盛装礼服,亲自去迎娶新娘,以表示对最亲爱的人的尊敬。而家人的这种互相敬爱之道,其实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孔子说:“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以往夏商周三代的圣明君主必定尊重爱护妻子儿女,是有道理的。

  提到夫妇之间的良好关系,我们自然会想到一个成语:“相敬如宾”。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大意是:春秋时期,晋国大臣郤芮因罪被杀,他儿子郤缺被废为平民,在冀地务农为生。有一天,晋文公的大臣胥臣路过此地,看到郤缺在田里锄草,其妻送饭到田间,在这样潦倒的情况下,夫妇二人仍然“相待如宾”。胥臣回去向晋文公报告:“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郤缺一定是个有德的君子,可以为官治民,不能因为他父亲有罪就摒弃他。晋文公于是重用了郤缺,后来升为晋国卿大夫。

  如果提到近代以来“修己以敬”的代表人物,不能不想到曾国藩。曾国藩平生最重视的,就是一个“敬”字,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曾国藩还提出了“主敬则身强”的观点,他在家书中说:要内心专静纯一、仪表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功夫;只要走出家门,态度就像会见贵宾那样,面对群众事务,就像主持重要祭祀那样,这是“敬”的气象;自己修身,百姓安居乐业,自己笃恭,然后天下太平,这是“敬”的实践效果;态度庄敬,人就会日益强大,放肆懈怠,人就会逐渐亏衰,这是自然的现象。曾国藩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一个“敬”字来贯传,真的是见解独到,发人深省。

 

  中华传统文化小百科

  什么是“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外王”,指内具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后世学者将“内圣外王”之道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它并非儒家首创。“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天下》。其内涵通俗地讲,“内圣”是人格理想,是修身养德;“外王”是政治理想,是安邦治国。“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修养不断提高,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外王”的目的。“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儒家经典中, 《大学》里的“三纲八目”是对“内圣外王”最为恰当的表述。“三纲”中“明明德”是内圣,“亲民”是外王,“止于至善”就是把明德、亲民推行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此即内圣外王。“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于“内圣”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王”,是“内圣”功夫的最高价值回归和实现。

 
1